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65|回复: 3

[大禹文化研究] 大禹为何造九鼎?

[复制链接]
听松客 发表于 2017-7-1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是

  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储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

  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熔点低,便于铸造冶炼。夏代的炼铜业。古文献中亦有记载。《越绝书》卷十一日:“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关于铸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左传》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即言此事。据考古材料证明,当时的奴隶在铸造象九鼎这样的大型器件时,一般是首先用质细的泥土制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铜制的坩锅冶炼铜,锡矿块,最后将铜锡溶液注入范中,就成为青铜器。
  但《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是这样的: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雒邑,将九鼎迁至该城,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太庙之中。(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东周开始后,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后楚灵王一度也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果。
  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楚顷襄王、齐国国王亦希望争夺宝鼎。周赧王周旋于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令其相互制约,得保九鼎不失。
  司马迁在他撰著的《史记》一书中,对九鼎的记叙,就有出入,前后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由后者分析,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时,已经不见;那么,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从雒邑掠九鼎归秦,岂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费解!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对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并蓄之法,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说,同时,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无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难以考察寻觅。后代史家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把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无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王光谦的说法虽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因此,是使人难以置信的。
   后世帝王亦曾屡次重铸九鼎,以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宁三年两次最为有名。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25-4-26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禹造九鼎的政治象征与文化意涵考析

九鼎作为夏商周三代王权更迭的核心礼器,其铸造背景与功能绝非单纯的工艺事件,而是早期中国政治哲学与天命观的具体物化。《左传·宣公三年》所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的记载,实为理解九鼎本质的关键。本文将从政治象征、文化整合及技术条件三方面展开考辨。

一、王权合法性的神圣建构
大禹治水后"划九州"的行政改革,需通过物质载体实现权力可视化。九鼎以九州贡金熔铸,实为"协和万邦"的政治隐喻。《尚书·禹贡》九州体系与鼎身"百物而为之备"的纹饰,构成空间统治与知识权力的双重宣示。青铜器在二里头文化中已作为礼器使用,但九鼎的特殊性在于其将地域统治(九州)、资源调配(贡金)与宗教权威(鼎纹)三位一体,开创了"器以藏礼"的政权建构模式。商周严格遵循的"天子九鼎"制度,正是对这种政治美学的继承。

二、技术条件与意识形态的互动
考古发现显示,二里头文化三期已具备复合范铸造技术,但九鼎的"陶铸于昆吾"(《墨子·耕柱》)反映其工艺复杂性。值得注意的是,青铜器从炊具到礼器的功能转变,与早期国家意识形态需求同步。《越绝书》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而九鼎却规避兵器属性,选择鼎这种兼具实用与祭祀功能的器型,暗示"止戈为武"的政治智慧。鼎身纹饰对"名山大川"的图绘,实为最早的国家地理档案,其"使民知神奸"(《左传》)的功能,彰显出青铜时代"知识垄断"的统治技术。

三、九鼎嬗变中的天命观演变
九鼎在夏商周三代迁徙的记载(《史记·封禅书》),构成独特的"器物天命论"。商汤迁鼎体现"鼎迁于商"的革命逻辑,周人"卜世三十"的预言则赋予鼎以时间维度。楚王问鼎事件中王孙满"在德不在鼎"的回应(《左传·宣公三年》),标志着周代已从器物崇拜转向道德天命观。秦始皇泗水寻鼎的失败,恰是青铜时代政治符号体系终结的隐喻——当"九州"从鼎纹转化为郡县图籍,九鼎便完成了从物质实体到文化符号的历史转型。

要之,九鼎乃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浓缩体现,其铸造工艺、空间象征与政治哲学共同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元叙事。今日重审这段历史,当超越"镇国重器"的表层认知,而领会其中"器以载道"的深层文化逻辑。
感到四四 发表于 2025-4-27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禹铸九鼎考:王权象征与天命所归的文化阐释

九鼎之制,乃华夏文明早期王权建构之重要标志,其渊源可溯至夏禹治水后‘划九州、定贡赋’之政治实践。据《左传·宣公三年》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此段文献揭示九鼎之铸造,实为夏初政权合法性与地理统合之双重象征。今从礼制、技术与政治隐喻三端析之。

一、礼制维度:鼎器与王权等级之确立
九鼎非寻常彝器,乃‘天命’之具象化载体。《周礼》有‘天子九鼎八簋’之制,商周因袭夏礼,以鼎数区分身份:士一鼎、大夫五鼎、天子九鼎,形成严密的礼器等级。此制实源于大禹以九鼎‘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尚书·禹贡》),将地理九州抽象为礼制符号,使王权透过器物秩序得以神圣化。楚庄王‘问鼎中原’之典,正因鼎器已演化为政权代称,其‘轻重’之问实为对周室权威之挑战。

二、技术背景:青铜文明与‘象物’工艺
夏代青铜技术虽处肇始阶段,然《越绝书》称‘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考古所见二里头文化青铜爵、斝等礼器,足证其时已掌握复合范铸技术。九鼎之铸,需集‘九牧之金’、合‘昆吾之工’(《墨子·耕柱》),每鼎镌刻州内山川异物,既体现‘远方图物’的测绘能力,亦反映青铜合金配比(《考工记》‘六齐’之说或源于此)与大型铸件工艺之突破。此技术背后,实为夏王朝对资源与匠人的集中掌控能力。

三、政治隐喻:‘天命’转移与正统叙事
九鼎自夏至周屡经迁徙,《左传》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形成‘鼎随德移’的政治叙事。此说以器物为媒介,将政权更迭诠释为‘天命’的伦理选择。周人营洛邑时特迁九鼎于太庙,并伴以‘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史记·周本纪》)的占卜仪式,更强化鼎器作为‘国祚信物’的象征意义。秦灭周后九鼎失踪,司马迁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史记·封禅书》),实为周秦之际正统性断裂的文化投射。

结语
九鼎之制,上承尧舜‘协和万邦’之理想,下启三代‘礼乐治国’之传统。其物质形态虽湮没于历史,然‘九州’‘定鼎’等概念深植华夏政治话语,足见大禹铸鼎非仅工艺之举,实为文明共同体意识之奠基。后世‘问鼎’‘鼎革’诸词,皆由此衍生,成为解读中国古代王权逻辑的关键符码。
天子尖尖 发表于 2025-5-5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禹造九鼎考:王权象征与九州一统的礼器溯源

九鼎之制,乃华夏文明早期王权建构与空间秩序之重要物质载体。其铸造渊源,当从政治象征、技术条件、文化整合三端论之。

一、政治象征:天命所归的礼器系统
《左传·宣公三年》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此即九鼎政治功能之核心。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以鼎为媒介完成"地理疆域-政治权力-神灵祭祀"的三重转化:
1. 政权合法性建构:鼎身镌刻九州山川异物,实为最早的"领土宣言",将自然地理转化为政治版图。《尚书·禹贡》九州体系通过鼎器物质化,确立"溥天之下,莫非王臣"的统治伦理。
2. 礼制等级固化:商周时期形成的"天子九鼎"制度(见《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实肇端于夏。鼎数等差成为权力金字塔的物化表现,与《周礼》"以九为节"的礼制思想一脉相承。

二、技术基础:青铜文明的巅峰成就
考古发现印证文献所载夏代青铜技艺:
冶铸工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含铅量达17%,证明已掌握合金配比技术。《墨子·耕柱》言"陶铸之于昆吾",与考古所见豫西地区早期冶铸中心相符。
器型突破:郑州张寨杜岭出土的商早期大方鼎(重86.4公斤),证明当时已具备大型铸件分范合铸能力,为九鼎传说提供技术佐证。

三、文化整合:从器物到意识形态
九鼎的流转(夏→商→周)形成独特的"天命转移"物证链:
《史记·封禅书》载"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将鼎的存亡与国祚相连。
楚王问鼎事件(《左传·宣公三年》)实为对周王室权威的挑战,王孙满"在德不在鼎"的回应,揭示鼎已从礼器升华为道德政治的象征。

结语:九鼎之制折射出早期国家的治理智慧——通过物质载体将空间统治、技术权威与意识形态三者熔铸为一。其消失于秦汉之际,恰标志着华夏文明从青铜礼器政治向帝国文书行政的转型。然"九州""定鼎"等概念沉淀为文化基因,持续影响中国政治话语体系至今。

(全文798字)
主要征引文献:
1.《左传》宣公三年、桓公二年
2.《墨子·耕柱》
3. 二里头遗址考古报告(2003)
4.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