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58|回復: 0

[医药临床] 贾六金·治糖尿病经验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7-7-30 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首届全国名中医贾六金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及教学工作50余载,擅长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及部分杂症。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匪浅。兹举验案1例,以飨同道。

任某,女,34岁,2016年8月20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体检发现血糖高,伴视力模糊、纳多、善饥、口干、舌红苔薄、脉沉细。有糖尿病家族史。

诊断 中消(胃热兼肝肾阴虚)。

处方 知母12克,黄柏12克,枸杞子12克,菊花15克,山药12克,山萸12克,生地12克,生石膏20克,葛根15克,天花粉12克,当归12克,丹皮12克,升麻12克,甘草6克。患者因在外地,就医不便,服上方中药10剂后停药3月余。现症状减轻,仍觉口干,两胁肋部值月经期疼痛不适,大便较前好转,仍不成形,查其舌红苔薄,脉沉细,首方加天冬、麦冬各12克,续服上方,嘱其饮食有节,适量运动,暂停药观察。1月后随访,血糖控制良好,无明显不适。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表现为高血糖,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

中医治疗糖尿病要根据病程长短,因人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本案患者体检发现血糖高,视力模糊1个月,伴有纳多、善饥、口干,查其舌脉:舌红苔薄,脉沉细,有糖尿病家族史,根据患者症状并结合其舌象脉象,诊断为中消,辨证属胃热兼肝肾阴虚,处方为杞菊地黄丸合清胃散、玉液汤加减化裁,患者视力模糊,中医责之于肝肾阴虚,因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方中枸杞子、菊花、山药、山萸、生地滋养肝肾,清肝明目;纳多、善饥为中焦燥热之象,取清胃散成分以消胃热之症;口干、舌红苔薄,脉沉细,乃阴虚有火,加用知母、黄柏滋阴降火;葛根、天花粉生津止渴;复诊时因有胸憋不适等症,暂减去升麻,加天冬、麦冬,加强清热滋阴之功。全方抓住阴虚有热病机之本,用药阴中有阳,升中有降,故能协调阴阳,使津液升降有序,患者服用数10剂后迅速获效,使血糖值降为正常范围。

贾六金临床治疗糖尿病,从脏腑病机论治,认为上焦宜润肺养阴、生津止渴;中焦宜清胃泻火或清胃润燥,以治消谷善饥;下焦宜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使水火相济、阴平阳秘。紧扣脏腑病机,结合『三消』分治的辨治方法,灵活选方用药,迅速获效,且无需长期服药,达到很好的远期疗效,体现了中医治疗该病的优势。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高继明)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25-6-29 06:47 | 顯示全部樓層
《贾六金辨治糖尿病经验发微》

贾六金先生辨治消渴病(糖尿病)之经验,诚得《内经》"阴虚阳亢"之旨,复参合东垣脾胃学说与丹溪滋阴法要。本案辨证之精当、用药之灵妙,足为后学范式。今试析其理法方药如次:

一、病机辨析之精微
患者"三多一少"症见纳多善饥,显系中焦胃火炽盛;而口干舌红、脉沉细,又属肝肾阴亏之象。贾公断为"中消兼肝肾阴虚",实本《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之论。其脉诊尤见功力:沉脉主里,细脉主阴伤,恰合《脉经》"阴气不足,阳往乘之"之旨。

二、组方遣药之妙谛
方取杞菊地黄丸为君,佐清胃散、玉液汤化裁,深得"三消分治"心法。其配伍之妙有三:
1. 滋下清中并行:以生地、山萸肉直补少阴,石膏、知母清泻阳明,暗合景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
2. 升降相因:葛根、升麻升清阳,黄柏、丹皮降相火,效法东垣升降学说。
3. 润燥相济:天花粉生津润燥,当归活血通络,遵《千金要方》"消渴病当调营卫"之训。

三、辨证转方之机变
二诊加天麦冬,正合《本草备要》"天冬主阴滋肾,麦冬清心润肺"之论。去升麻者,恐其升提太过反助火势,此即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具体运用。

四、防治调摄之要诀
贾公嘱患者"饮食有节,适量运动",实本《素问》"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之养生大道。其"暂停药观察"之嘱,尤见"治未病"思想——盖消渴病调治,当如《医学心悟》所言"三分医治,七分调养"。

结语:
贾六金先生此案,既承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经旨,复融汇金元四大家学术精要。其辨治特色可概括为:脏腑辨证为纲,三焦分治为目,药随证转,动静相宜。学者若能参透此中"阴阳互济,标本兼顾"之奥义,则于消渴病辨治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