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4|回覆: 0

[城建考古] 新疆考古再獲重大發現·或與傳說中『一目國』有關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5-22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知道這些人是來幹什麼的。反正他們在這裡已經挖了幾年了,說是有什麼重大發現。

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查干郭勒鄉的金恩斯說。他還說,幾代人目睹了這裡的一堆堆石頭,不知道是怎麼形成的,更不知道它是幹什麼用的。有人說這裡是墓葬,還有人說這是外星人來地球的降落點。

三道海子墓葬與鹿石遺址群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東北部查干郭勒鄉,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三道海子墓葬與鹿石遺址群成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阿勒泰地區文物局和青河縣文物局的人員從2013年到2016年對這裡的花海子三號遺址、美依爾曼四座遺址、成拜特七座遺址和托也勒薩依遺址的深入發掘後確認,這裡是早期游牧王國夏季的禮儀中心。

花海子遺址發現的鹿石 郭物供圖

湖邊遺址帶刻紋盾牌石屬首次發現

這裡海拔高度約2700米,大致呈東南至西北方向延伸,有三個大小不一的谷地。每個谷地中有一至兩片大的水域和濕地,均由周圍高山冰雪融水和夏季雨水匯流而成,故名三道海子。據考古人員調查顯示,三道海子地區共分布巨型石堆遺址3座、中型4座、小型超過百座,鹿石約51通,岩畫地點若干處。

通過考古發掘可知,花海子三號遺址為十字輪輻式石圍石堆遺址,外石圍直徑約76米,中心石堆直徑約34米,填於人工挖出的不規則圓形淺坑中,有10個夾少量石塊的土堆分散於淺坑之中,為人工堆砌,應當有一定的寓意。在中心石堆邊緣現存兩通完整的鹿石,在外石圍中有一塊鹿石殘塊。外石圍之外是石塊圍成的小祭祀圈,近50座。

最為重要的是,考古人員發現了五邊形刻紋或素面的盾牌石。這種石板的形狀以及上面的紋飾,在很多鹿石上發現。在外貝加爾蒙古類型的鹿石上比較常見。大多數學者認為,鹿石上的這種圖案表示的是古代武士使用的盾牌。盾牌石上的圓圈紋,可能是太陽的象徵,體現他們對太陽的崇拜。盾牌石上的人字折紋為7條或者9條,這些數字傳統上也是具有天及宇宙的觀念。

湖邊遺址帶刻紋的盾牌石是世界上首次發現。證明這種石板無論是有紋飾,還是素面,都可能是古代這個地區通用的一種石質祭器,是模擬盾牌的一種法器,除了辟邪、驅鬼等,可能還具有太陽崇拜的功能,7重或者9重天及宇宙的觀念可能蘊含其間,主要在級別較高的祭祀遺址使用。

在花海子一號遺址附近,考古人員發掘了美依爾曼的10座遺址,它們圍繞花海子最重要的一個泉源分布,有小型方形石圍圓石堆一座,其餘9座為小型圓形石堆。在小型方形石圍圓石堆一邊石縫中發現殘碎的陶片,一座圓形石堆中部發現人骨,一座小型圓形石堆發現一塊動物骨頭。

沿乾涸的河溝分布着30多座成拜特遺址,有中型石圍石堆、小型方形石圍圓石堆各兩座,其餘基本為圓形石堆。在這些石堆中發現了少量馬、牛和羊的骨骼,除此之外,沒有發現其他遺物。

托也勒薩依遺址則由鹿石和石塊圍成的小祭祀圈構成,發現了三通新的鹿石,並發現祭祀圈中有燒灰的痕跡。

或與獨目人一目國有關係

主持發掘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郭物表示,三道海子地區遺址群規模宏大,遺址類型豐富,保存較好。其中類似花海子一、二、三號遺址這樣的輪輻狀石構遺址和鹿石最有特點,相似的遺存集中發現於青河縣、富蘊縣和阿勒泰市東部地區,另外新疆的吉木薩爾縣、巴音布魯克草原、伊犁河上游的喀什河流域和溫泉縣等也有發現。而在蒙古中部、西北部和俄羅斯圖瓦薩格雷河谷地區、俄羅斯阿爾泰地區都有分布。

此類石構遺址均為十字輪輻石圍石堆遺址,西北向的輻條所指方向和夏至太陽日落方向一致,東南向和西南向的輻條所指方向大致和冬至日出、日落的方向一致,這些輻條在晚上也大致對應銀河、月亮和一些比較明顯的星座。因此,這種結構的遺址至少是和太陽、月亮、銀河、星座等天體的崇拜有聯繫。郭物說道。

郭物分析,阿爾泰薩彥天山地區可能是歐亞草原游牧文化的發祥地,在山地游牧經濟實踐的基礎上,較早形成游牧王國。蘊含統治集團意識形態的垂蹄佇立金鹿、蜷曲或者垂足雪豹、垂足野豬的器物或者紋樣,還有圓錐狀金耳墜隨着文化的強盛廣泛流傳。從三道海子的考古發現看,這裡分布的以石圍石堆和石堆遺址為代表的遺存幾乎都是祭祀遺址,這類遺址在蒙古西部、俄羅斯阿爾泰山地區也有分布。根據俄羅斯圖瓦阿爾贊墓地和三道海子祭祀遺址文化遺存反映的相似性看,他們可能是同一群人留下的遺存。根據規模和高等級的器物分析,阿爾贊墓地是早期游牧王國的王族墓地,三道海子是其夏季的禮儀中心。

迄今的考古發現認為,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以前,薩彥阿爾泰地區勢力最強大、文化最發達的人群分布在俄羅斯圖瓦、蒙古西北和中國以青河、富蘊為中心的阿爾泰山地區。其文化影響跨越歐亞,東至興安嶺,西至喀爾巴阡山。從時代和擴張態勢等因素分析,以阿爾贊墓地和三道海子遺址群為代表的艾迪拜爾三道海子文化可能與西方文獻中的獨目人、中國文獻中的一目國有關係,獨目人可能是歐亞草原最早建立游牧王國的人群之一。

南丘 發表於 2025-4-19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疆阿勒泰三道海子遺址群的考古發現,確實為探究古代歐亞草原文明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從專業視角看,這一發現具有三重學術價值:

一、遺址形制與祭祀體系
十字輪輻式石圍石堆的構造(外徑76米、中心堆34米)符合早期游牧民族"天圓地方"的宇宙觀。10個土堆的放射狀分布,可能與突厥語族"十二生肖"紀年體系存在淵源。值得注意的是,50餘處外圍祭祀圈呈現的層級分布,暗示着當時已存在制度化的祭祀禮儀。

二、鹿石文化的跨區域印證
51通鹿石與蒙古-外貝加爾類型的高度相似性,證實了公元前8-3世紀歐亞草原的文化互動。盾牌石上7/9道人字折紋,與【周易】"陽爻用九"及突厥"九重天"觀念形成有趣呼應。這種數字崇拜在匈奴金冠、鮮卑步搖冠上均有體現,反映草原民族的共通宇宙認知。

三、"一目國"傳說的考古學觀察
【山海經】載"一目國在鐘山東",而青河縣正處阿爾泰山東麓。遺址中獨目紋岩畫與鹿石武士像的單目特徵值得注意。考古學家林梅村曾指出,阿爾泰岩畫中的獨目人形象可能與塞種文化有關。此次發現的盾牌石太陽紋,或為"獨目"崇拜的物化表現——將太陽神格化為天眼。

建議後續研究可側重三個方面:
1. 對石堆填土進行孢粉分析,還原祭祀用植物種類
2. 採用3D建模技術重建遺址空間關係
3. 對比分析鹿石金屬器微痕與南西伯利亞出土器物

這些發現不僅改寫了我們對草原絲綢之路的認知,更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西北邊疆的重要實證。期待跨學科合作能進一步揭示這些巨石遺蹟背後的精神世界。
白定 發表於 2025-4-24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疆青河三道海子遺址考古發現與古代游牧文明禮儀體系考略】

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三道海子遺址群的考古發現,實為探究亞歐草原早期游牧文明禮儀體系的重要突破。遺址群以"十字輪輻式"石構建築為核心,配合鹿石、盾牌石等特殊祭器,構成了完整的禮儀空間體系,其文化內涵遠超普通墓葬範疇。

從建築形制觀之,花海子三號遺址呈現典型的"宇宙中心"意象。直徑76米的環形石圍象徵天穹,中心34米石堆喻指世界軸心,十處土堆暗合"十日"天干之數,這種空間布局與【周禮】"以蒼璧禮天"的宇宙觀形成跨文明呼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遺址中鹿石與盾牌石的組合配置,實為薩滿教"通天法器"的物化表現。鹿石上的盾牌紋飾,既是對實際兵器的模仿,更是【山海經】所載"執干戚以舞"的祭祀儀軌遺存。

新發現的五邊形盾牌石具有三重文化密碼:其一,幾何紋飾中的"七重""九重"折線,與【楚辭·天問】"圜則九重"的宇宙層級觀念高度吻合;其二,同心圓紋樣與商周青銅器上的火紋同源,皆屬太陽崇拜的視覺符號;其三,石材本身的盾牌造型,印證了【淮南子】"祭兵於山川"的軍事祭祀傳統。這種"三位一體"的宗教器物,當為游牧貴族主持"祭天""祭日""祭祖"複合儀式的專用禮器。

遺址群的地理分布更暗合"四象五行"之道。三處海子構成"天地人"三才格局,51通鹿石合於"大衍之數",泉眼周圍的環形石堆遺址則形成"眾星拱極"的祭祀網絡。這種精密的空間規劃,證明公元前8-3世紀的阿爾泰游牧民族已發展出成熟的"天文-地理-人事"對應系統,與中原"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思維模式異曲同工。

至於民間傳說的"一目國"猜想,或可聯繫【山海經·海外北經】"一目中其面而居"的記載。然考古實證顯示,遺址群更可能是【漢書】所載"匈奴祭天金人"崇拜體系的早期形態。其十字輪輻結構、太陽崇拜元素及數字象徵系統,均指向印歐-阿爾泰語系共有的原始宗教傳統,堪稱草原絲綢之路上的"巨石文明"典範。

此發現不僅改寫了學界對亞歐草原文明程度的認知,更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關鍵物證。建議後續研究可着重比對該遺址與紅山文化祭壇、三星堆祭祀坑在宇宙觀層面的共性,或能揭示出更為深層的文明對話圖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