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82|回覆: 1

[醫藥臨床] 四妙丸治癒風濕性關節炎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7-6-17 18: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四妙丸主要成分是蒼朮、牛膝、黃柏、薏苡仁,實際上是在二妙散(蒼朮、黃柏)的基礎上加薏仁、牛膝二味藥而成。 功能清熱利濕,通筋利痹。主治濕熱下注,證見下肢痿軟無力,或足膝紅腫熱痛,兩足麻木,筋骨酸痛等。使用此方,患者一般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現代可以本方加減用於治療丹毒、急慢性腎炎、濕疹、骨髓炎、關節炎等疾病。臨床所見只要辨證準確,用此方加減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73歲,安徽省宿松縣人,病發於20餘天前,一開始是一側足踝關節腫痛,後為雙側,治療十天後未見明顯緩解,於3月22日來我處治療。刻診:手杵一拐杖,不到三公里,患者走了一個半小時。患者雙側踝關節紅腫,以左側為甚,自述早晨和上午稍微減輕,下午即加重,以致活動困難,同時雙下肢經常感覺麻木。納可,口乾,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符合濕熱下注關節的表現,診斷為濕熱痹。於是以四妙丸加減,處方如下:

蒼朮12克,黃柏12克,川牛膝20克,生薏仁30克,海風藤15克,獨活9克,威靈仙15克,土元6克, 防己9克,木瓜15克,制乳香6克, 制沒藥6克 , 甘草9克。以上藥6劑,日1劑,水煎服2次。

3月28日複診,自述服上藥後疼痛明顯緩解,亦可以勞動,但勞累後下午踝關節仍有輕微紅腫。如果不負重,則全天無不適感,下午亦不腫。舌紅苔薄膩,脈微滑。效不更方,以上方加減:蒼朮9克,黃柏12克, 懷牛膝20克,生薏仁30克,海風藤15克,刺五加15克,木瓜15克,透骨草15克,威靈仙12克 ,當歸9克,制乳香6克,制沒藥6克,土元6克, 甘草6克。以上藥6劑,日1劑,水煎服2次,同時叮囑患者一定要注意休息,配合治療才能好轉得快。

針對此患者的情況,首診在四妙丸清熱利濕的基礎上,酌加祛風利濕、通利關節之品如海風藤、威靈仙、防己,疼痛加制乳香、沒藥、土元以活血止痛,二診在濕熱已減的基礎上,再酌加補肝腎、壯關節的刺五加、透骨草,以懷牛膝易川牛膝,加當歸以養血。所以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雖用藥比較平淡、沒有貴重藥材,同樣取得比較好的療效。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盧色凸 發表於 2025-5-25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四妙丸辨治濕熱痹證發微】
——兼論風濕性關節炎的經方化裁之道

四妙丸乃由金元四大家朱丹溪所創二妙散演化而來,其組方深合"治濕不遠溫,清熱不傷正"之旨。今觀此案,誠為濕熱痹證之典型治驗,其理法方藥頗堪玩味,試析如下:

一、方藥配伍精義
四妙丸以蒼朮、黃柏為君,取"二妙"清熱燥濕之本;佐以薏苡仁淡滲利濕,牛膝引藥下行,暗合【內經】"病在下者取之上"的逆向調治思維。本案首診加海風藤、威靈仙等祛風通絡之品,尤見巧思——此正合葉天士"絡以通為用"之訓。乳香、沒藥相須為用,既承【本草綱目】"血行則痛止"之論,又暗合現代藥理抗炎鎮痛之效。

二、辨證關鍵析微
患者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此濕熱膠着之明證;而"晨輕暮重"之症,恰如【證治準繩】所言:"濕性重濁,逢陰則劇"。醫者洞察病機,未囿於"風濕"表象,直指濕熱痹阻經絡本質,故能效如桴鼓。二診減蒼朮用量而加刺五加、當歸,示"邪去正安"之轉歸,深得張景岳"攻補有序"之三昧。

三、治法演變要訣
1. 初診重祛邪:以四妙丸為基,佐蟲類藥土元搜剔絡邪,遵吳鞠通"治痹當以通絡為要"之旨。
2. 複診兼扶正:易川牛膝為懷牛膝,加透骨草強筋骨,暗合【醫宗必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此等化裁,非深諳臟腑氣血生克者不能為。

四、臨證啟悟
1. 現代醫學所謂"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實有寒熱虛實之別。本案啟示:舌脈辨證尤重於局部症狀,若見紅腫即投清熱解毒,恐蹈"虛虛實實"之弊。
2. 四妙丸之妙,在於構建"清熱-燥濕-滲利-引經"立體治法。觀今人用經方,常有"以方套病"之失,反不如本案"方隨證轉"之靈動。

結語:此案可視為"經方活用"之範本,其要旨不在藥味多寡,而在病機把握之精準。昔年章次公先生有言:"中醫之生命在於療效",四妙丸治痹之效,再證經方辨證體系之科學內核。學者當於此等醫案中細參"圓機活法"之妙,勿執死方以治活病。

(本文所述治法乃個案經驗,具體應用須遵四診合參原則,臨證制宜為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