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17|回复: 1

[医药临床] 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燥咳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7-6-17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燥咳主要表现为干咳不止,无痰或少痰,难以咳出,伴口干咽痛、喉痒,舌红少津等,严重者会声音嘶哑,痰中带血。患者平时多咽喉不利,不断清嗓。燥咳日久,缠绵难愈,对其正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燥咳多见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扩张等。西医多采用抗感染、止咳药或中枢性镇咳药等进行治疗,多无效。中医对燥咳采用辨证论治,整体调养的方法,临床疗效令人满意。导师谢文英在临床上对燥咳的治疗颇有心得,现举案例一则。

马某,女,43岁,中学英语老师,2014年10月23日初诊。

主诉 咳嗽时轻时重五年余。多方求医,均未见效。初诊时见患者形体偏瘦,性情急躁,自述喉咙干痒,干咳剧烈,夜间尤甚,喉间有痰,咳吐不爽。口干欲饮,微有盗汗。望诊见舌质干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 为素体阴虚,外感风寒,引发伏燥,水不制火,肺失宣降。证属燥咳,治宜清热养阴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方药 北沙参2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石斛6克,苏叶10克,杏仁10克,枳壳10克,炙冬花6克,蝉蜕6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5克。每日1剂,共7剂。水煎成茶饮,每日1剂,早、晚分服。另嘱其少言,忌辛辣油腻。

二诊 咳嗽明显减轻,痰易咳出,饮水渐少,观其口唇较之前濡润。此为燥热已散,肺金得润, 津液渐复。不用辛散,唯予甘润,上方去桑叶、生甘草,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三诊 干咳已平, 咽喉舒爽,诸症皆消。嘱其咳时多喝开水,日常可服用冰糖雪梨水进行食疗。随访2年,未再复发。

分析 燥咳根据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方面。明代张景岳提出:“咳嗽之要,只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秋冬时节,我国北方因气温偏高,雨雪偏少,且燥为秋令之气,时邪多由皮毛、口鼻进犯人体,进而犯肺,易发外感燥咳。另外,风、寒、湿诸邪均可侵犯人体,伤津化燥,故冷热刺激、季节交接时燥咳反复发作不愈。尤其在初秋因夏之余热尚存,多温燥,深秋因冬之寒气将近,多凉燥。燥咳发病还与个人有关,平素喜食辛辣,习惯熬夜之人,易伤体内阴液,或阴虚体质或久病伤阴,急性热病耗阴,肺胃津亏,内有伏燥,一遇干燥气候,内外合邪,易使肺失宣降,引发燥咳。外感、内伤之间也可相互转化,外感日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可转为内伤。因此,津液不足,肺失宣降是燥咳的主要病因病机。根据《内经》“燥者濡之”的原则,治疗以甘润为主,温燥则清,凉燥则温,内燥则养阴润肺。由于咽喉为肺之门户,临床上根据情况酌加祛风利咽之品。又因燥易伤津,因此不论病之新久,均可加入适量的养阴生津药。肝郁之体易化热,木火刑金,可配伍几味疏肝药物。

方用沙参、麦冬清热养阴,润肺止咳,《神农本草经》载其可“补中,益肺气”,研究发现沙参对免疫系统有着积极影响;玉竹、石斛利咽润燥、滋养肺阴;苏叶、杏仁、蝉蜕散风除热,利咽止咳,炙冬花疗喉痹,医咳逆、喘息;枳壳降肺气,甘草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润肺、清热生津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沙参麦冬汤能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

调护 嘱咐患者少说话。因为“咽为肺之门户”,门户少开则气阴少耗,气阴足则津液得存,燥咳不易复发。注意避风寒,因为“肺和皮毛相表里”, 天气变凉要注意用口罩防护,避免把冷空气直接吸入肺部,同时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感冒;最后要戒烟戒酒忌辛辣,防止聚湿生痰,上逆犯肺。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高杉 发表于 2025-5-6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燥咳之临证阐微》

燥咳一证,首载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之论,其病机核心在于肺失濡润、宣降失常。谢文英导师此案,深契经典,辨证精当,方药配伍尤见法度,堪为燥咳辨治之范本。今就本案理法方药析论如下:

一、病机辨析
患者咳嗽五载,形体瘦削、舌红少津、脉细数,显系阴虚体质。《临证指南医案》云:"燥为干涩不通之疾。"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今阴液亏虚,肺失濡养,复感外邪,燥热内蕴,形成"金囚木旺"之局。喉痒干咳、痰黏难咯,正是肺燥津伤之明证;盗汗乃阴不敛阳,虚热迫津外泄所致。谢师断为"水不制火,肺失宣降",实得《景岳全书》"内伤之咳,阴病也"之要旨。

二、方药解析
沙参麦冬汤出自《温病条辨》,原治"燥伤肺胃阴分"。本案化裁颇具匠心:
1. 养阴润燥:以北沙参为君,甘寒养肺胃之阴;麦冬、玉竹、石斛共助滋阴之力,暗合"燥者濡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训。
2. 宣肺达邪:苏叶辛温不燥,开宣肺气;杏仁苦降,与枳壳同用,取"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脏气法时论》)之意。
3. 佐使配伍:蝉蜕轻清透邪,五味子敛肺生津,炙冬花润肺下气,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甘润为主,佐以微辛,恰如《医门法律》所言:"治燥不同治火,最忌苦寒伤阴。"

三、治疗次第
初诊清热养阴兼以宣散,二诊燥热既去则专事甘润,三诊以食疗收功,层次分明。尤妙在嘱患者"少言",盖"言多伤气,气伤则津耗"(《脾胃论》),此医嘱实含"治未病"之智。

四、燥咳辨治纲领
张景岳分咳嗽为外感内伤二端,本案属内伤挟外感之证。今人燥咳多见三种变局:
1. 温燥:多见初秋,桑杏汤主之;
2. 凉燥:深秋为患,杏苏散化裁;
3. 阴虚燥咳:如本案,沙参麦冬汤加减。

结语
治燥咳当遵"保津液为第一要义"(《温热论》)。谢师此案,既承仲景"存津液"之训,又合叶桂"上燥治气"之法,更参时令体质之变,可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学者当知:燥咳缠绵者,必察其本虚标实之机,不可见咳止咳,徒镇其标而遗其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