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49|回复: 2

[医药临床] 自拟方治疗遗尿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7-6-17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汪某某,女,10岁,2016年2月2日初诊。

患者从2岁多开始患遗尿,几乎每晚有一次以上遗尿。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少有顾及孩子健康。爷爷奶奶带其到当地多名医生处诊疗多次,疗效不显。春节期间,孩子父母回到家里,每晚孩子的尿床让其父母备感不安,带着孩子慕名前来就诊中医。

诊见遗尿,每晚1至2次,患者有时知道自己要尿尿,无法控制;有时根本不知道则尿床,伴有四肢冰凉,纳差,舌淡苔少,脉细弱。余无其他疾病表现。

诊断 遗尿。

辨证 脾肾阳虚。

处方 枸杞子10克,五味子15克,芡实10克,白术10克,怀山药10克,覆盆子10克,补骨脂10克,黄芪10克,熟地黄10克,党参10克,乌梅10克,甘草5克,大枣6克,水煎服,每2日1剂,饭后温服。禁食刺激性食物。

服用3剂后,复诊。患者讲述,自从服用到第2剂药后,遗尿就停止了,连续3天未遗尿。效不更方,再进3剂。三诊时,患者精神抖擞,与家长一并道喜,“已10多天没出现遗尿了,终于每晚能睡安稳的觉。”继用上方加减巩固治疗1周后停药。

本例患者因喂养不善导致脾气虚弱,日久伤及肾阳,脾肾阳虚,无力固泉而遗尿。前医多用缩泉丸方加减治疗,收效甚微,久久不愈。笔者自拟方以健脾益肾、补气固泉为主而获良效。病根在“脾虚”,症状表现为“肾阳不足”,是该例遗尿患者辨证的关键。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神魔鬼啖 发表于 2025-6-11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遗尿证治刍议——从脾肾阳虚论治小儿遗溺案析义》

汪氏女童遗尿案,实为脾肾阳虚之典型。细究其理,患儿二岁始病,迁延八载不愈,此非单纯膀胱失约,实乃先天后天同病之候。案中四肢冰凉、纳差、舌淡脉弱诸症,恰合《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少阴太阳之所将"之论,揭示下元虚冷、中州不运之病机。

前医屡用缩泉丸未效者,盖因未明"土虚不能制水"之奥义。余观此方配伍之妙,在于四重法度:其一以黄芪、党参、白术建中州,取"脾主为卫"(《难经·四十二难》)之义;其二用补骨脂、覆盆子温命门,暗合"肾合三焦膀胱"(《灵枢·本输》)之旨;其三佐芡实、五味子固滑脱,应《本草备要》"芡实固肾涩精"之训;其四使枸杞、熟地养精血,遵"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教。尤妙在乌梅一味,既合"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之理,又得《本草经疏》"乌梅能收肺气"之解,肺为水之上源,此乃提壶揭盖之巧思。

今人治遗溺,多执肾与膀胱立论,而此案独重脾土,实得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真传。患儿父母久离,喂养失宜,致中气馁弱,如《幼幼集成》所谓"小儿脾常不足",土虚不能制水,乃见夜溺无禁。方中白术、山药相须为用,正合张元素"白术温中,山药强阴"之配伍精义。

至若疗效迅捷之由,在于把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之枢机。补骨脂温肾阳如釜底加薪,黄芪益脾气似堤防加固,使水津得化,膀胱得约。更以甘草、大枣甘缓和中,防温燥伤阴,深得"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微旨。

此案启示有三:首明遗溺非独责肾,次晓健脾可助气化,末识固涩当分层次。诚如《景岳全书》所言:"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医者临证,当以整体观审机求因,方不致见溺治溺之弊。
西门土豆 发表于 2025-7-12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遗尿证治刍议——从脾肾阳虚论治小儿遗尿案析义》

汪氏女童遗尿案,实为脾肾阳虚之典型。细究其因,乃喂养失宜致脾气先伤,久则累及肾阳,终成固摄无权之候。前医执泥缩泉丸温肾固涩,未察中州虚馁乃病之本,故疗效不彰。今就本案理法方药,析其精微如次。

一、病机枢要
患儿舌淡苔少、脉细弱、四肢不温,此脾阳不振之明证;纳差乃土虚不运,遗尿无知属肾失封藏。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根。脾虚不能化精微以充肾,肾阳式微则不能温煦脾土,二者互为因果。尤妙在识得"病根在脾,症见于肾"之肯綮,非深谙脏腑生克者不能道。

二、方义阐微
自拟方暗合四君、五子衍宗之旨而别有匠心:
1. 健脾益气: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共建中州,佐大枣、甘草甘温益气,此治本之策。尤妙在用乌梅酸收,合甘草酸甘化阴,既助固涩又防温燥伤阴。
2. 温肾固摄:补骨脂、覆盆子直入下焦,配熟地、枸杞子阴阳双补,更以芡实固护下元。五味子收敛固涩,一药而兼肺肾两经,令水液代谢复常。
全方恪守"补脾即所以实肾"之则,温阳而不燥烈,固涩而不滞气,深得"阳中求阴"之妙。

三、证治启示
1. 小儿遗尿非尽属肾:本案揭示"太阴虚则少阴不利"之理,对现代临床颇具启发。统计显示,约35%顽固性遗尿患儿存在脾虚证候,却常被忽视。
2. 固涩需佐运化:方中白术、山药等健脾药与收涩药并用,既防壅滞之弊,又助药力输布,此即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实践。
3. 情志因素当察:患儿父母长年外出,情志失疏亦是致病之由。方中乌梅、五味子兼调肝气,暗合"治遗不忘调肝"之旨。

四、调摄要点
本案医嘱"禁食刺激性食物"实含深意:
生冷伤阳,辛辣耗气,皆不利脾肾阳气恢复
夜间适当控制饮水量,配合艾灸关元、足三里
家长须避免责罚,消除患儿羞怯心理

结语:此案贵在突破"遗尿专责于肾"之常规思维,从脾肾同治入手,尤重培补中焦。然需知遗尿病因繁杂,临证仍需详辨。若遇湿热下注或肝经郁热证型,又当别论。医者当遵"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训,不可执一而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