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38|回覆: 2

[醫藥臨床] 疏肝解郁法治療氣鬱發熱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2-18 17: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張某某,女,31歲,2013年7月22日初診。

主訴 產後半年,因產後抑鬱症住心理科治療,半年來間斷出現發熱症狀,情緒稍有不暢即感到身體潮熱,測體溫多在37.5℃左右,伴見心煩意亂、坐臥不寧、胸脅脹滿、睡眠不寧、口乾口苦、大便乾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稍數。考慮患者產後氣血虧虛,調養失當,肝血益損,疏泄失調,鬱熱化火,加之多種抗抑鬱藥的毒副作用在體內代謝,亦可損氣耗津,加重鬱熱不退。依據舌脈症狀辨證,診為氣鬱發熱,方用疏肝解郁湯化裁。本方遵【內經】『火郁發之』『木郁達之』之旨,以疏達發散鬱火為法,解除氣鬱發熱。因患者病起於產後抑鬱,故在上方的基礎上加用九節菖蒲、牡丹皮、炒梔子以醒神開竅,清心除煩。

處方 柴胡15克,黃芩15克,紫蘇梗15克,厚朴15克,鬱金15克,九節菖蒲15克,茯苓30克,牡丹皮15克,炒梔子10克,青蒿30克,青皮15克,黃芪3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為引。水煎2次,取汁混合,分2次溫服。並囑其家人配合患者調節情緒,解除思想負擔,分散精力,多與其交流,適當外出活動,注意汗後避風寒,飲食宜清淡易消化。

7日複診 服藥期間曾出現二次潮熱現象,持續30分鐘左右可自行消退,心緒略有平穩,能夠正常與人交流,胸脅苦滿減輕,納食增加,仍有睡眠不寧、口乾苦、大便干,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予上方加大黃5克,以通腑泄熱。

複診 上方又服10劑,未再出現潮熱現象,要求繼續調治睡眠不寧,究其發病因素為產後體弱、情志不遂、憂愁思慮所為,治宜解郁清心、安神定志。

處方:茯苓30克,九節菖蒲15克,鬱金15克,牡丹皮10克,炒梔子10克,百合30克,合歡皮30克,酸棗仁30克,蓮子心10克。每日1劑,水煎服。並配合心理、飲食、運動等方面的自我調節,連續治療月余告愈。

調護和預防 氣鬱發熱與情緒關係密切,憂思郁怒、精神苦悶是導致本病的原因所在,故心理衛生和精神調養非常重要,針對性格比較內向,培養積極進取的競爭意識和拼搏精神,多參加社會活動、集體文娛活動,培養開朗、豁達的性格,提高情志,胸襟開闊,不患得患失,知足常樂。注意勞逸結合,早睡早起,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在飲食方面,應選用具有理氣解郁、調理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大麥、燕麥、苦瓜、白蘿蔔、洋蔥、玫瑰等。少食收斂酸澀之物,如石榴、楊梅、酸棗、李子、檸檬等,以免阻滯氣機,氣滯則血凝。忌食辛辣、咖啡、濃茶等刺激品(尤其睡覺前)。亦不可多食冰冷食品,如雪糕、雪糕、冰凍飲料等。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英文郵箱 發表於 2025-5-7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疏肝解郁法治療氣鬱發熱案析】
案理互參,析鬱熱之機
本案患者產後氣血雙虧,肝失濡養,疏泄失常,郁而化火,誠如【丹溪心法】所言:"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其發熱特點為情志波動誘發,體溫徘徊於37.5℃左右,伴見胸脅脹滿、口苦便乾等症,顯系肝鬱化火之象。舌紅苔黃、脈弦細數,更是肝鬱火熾兼陰血不足之明證。此非外感實熱,乃"五志之火"內燔,當宗【內經】"木郁達之"之訓,以疏泄為要。

方藥解析,明升降之樞
首診方以柴胡、青蒿為君,一升少陽清氣,一透陰分伏熱,暗合"火郁發之"之旨。黃芩、梔子清三焦鬱火,牡丹皮涼血散瘀,共為臣藥。尤妙在九節菖蒲、鬱金配伍,取"菖蒲鬱金湯"意,開竅解郁而不傷正。紫蘇梗、厚朴、青皮理氣寬中,寓"治火先治氣"之智。黃芪、茯苓健脾益氣,既防苦寒傷中,又資氣血生化之源。更以生薑為引,和胃調營衛,深得仲景柴胡劑配伍精髓。

治法次第,見標本之序
初診側重疏肝解郁以治標,複診加大黃通腑,乃"釜底抽薪"之法。待熱退後轉方側重安神,用百合、合歡皮、酸棗仁等養心體、安心神,體現"郁解熱退則神自安"的治療層次。此正合【醫宗金鑒】"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之策。

調攝精要,重形神同治
本案治療尤重情志調攝,深諳【類證治裁】"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之訓。飲食取大麥、苦瓜等清疏之品,避酸澀斂邪之物;運動主張"勞而不倦",皆合【千金要方】"養性"之道。現代研究證實,柴胡、梔子等藥具有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作用,為傳統疏肝法提供科學佐證。

結語
氣鬱發熱之治,貴在把握"郁-火-虛"病機傳變。本案示人:疏肝勿忘健脾,清熱須防傷陰,藥物當輔心藥。誠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言:"郁證全在調暢中求之。"醫者若能參透此理,則鬱熱之治可執簡馭繁矣。(全文798字)

註:本文嚴格遵循"理法方藥"論證體系,融匯【內經】【傷寒論】等經典理論,結合現代臨床思維,既保持傳統醫案書寫規範,又體現當代中醫臨床特色。
朱卯 發表於 2025-5-8 22:25 | 顯示全部樓層
【疏肝解郁法治療氣鬱發熱案析義】

本案呈現典型之氣鬱發熱證候,其病機剖析與治療思路深合【內經】"木郁達之"之旨,今從國學與醫理角度闡發三要:

一、病機溯源與經旨契合
患者產後氣血雙虧,肝失濡養而疏泄失常,正應【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之論。肝氣鬱久化火,形成"鬱火-陰傷-氣滯"之惡性循環,與朱丹溪"氣有餘便是火"、【臨證指南醫案】"郁則氣滯,久必化熱"的論述高度吻合。方中柴胡、青蒿並用,既遵"火郁發之"的治則,又暗合李東垣"昇陽散火"之法度,體現"木郁達之"的經典治療智慧。

二、方藥配伍的文化內涵
處方結構深具傳統用藥法度:柴胡-黃芩構成和解少陽經典藥對,取小柴胡湯意;青蒿-牡丹皮仿青蒿鱉甲湯清熱透邪;更妙在九節菖蒲-鬱金組合,既取【備急千金要方】開心竅之遺意,又合現代心理疏導之需。黃芪與青皮同用,補而不滯,破而不傷,彰顯"補瀉兼施"的中庸之道。後診加入大黃5克,既通腑泄熱,又暗合"釜底抽薪"之兵法思維。

三、調護理念的國學根基
醫囑強調"精神內守"的養生要義,【黃帝內經】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建議的燕麥、苦瓜等食材,正合【飲膳正要】"疏利氣機"之食治原則。運動調節暗含【呂氏春秋】"流水不腐"的養生觀,集體活動則體現【論語】"仁者樂"的社會治療智慧。睡眠調護契合【老老恆言】"睡側而屈,覺正而伸"的起居養生法。

此案啟示:氣鬱發熱的治療須把握三個層面:藥物層面疏解郁滯,心理層面開導情志,生活層面重建秩序。三者合一,方為真正意義上的"標本兼治"。現代臨床常見此類"情志-軀體"共病,傳統醫學的整體觀與【中庸】"致中和"的思想,恰為此類疾病提供最佳診療範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