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01|回覆: 2

[儒家學說] 經典啟示錄 如何用『中庸』思想觀照現實?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1-30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經典啟示錄 如何用『中庸』思想觀照現實?

經典啟示錄 如何用『中庸』思想觀照現實?

圖片來源:網絡

中庸是儒家關於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的基本價值理論,亦稱中庸之道。中庸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義是什麼?究竟有什麼理論和實踐價值?對此,很多大儒都給出過自己的解讀。東漢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爲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歸結起來,中庸是指爲人居於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純正人性提高自身修養、對待萬事萬物。當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統治者篡改,強於治民,弱於治官。但這不是中庸本身的錯,而是統治者的階級立場使然。中庸本身的價值和功用始終閃耀著睿智的光芒。今天,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發掘中庸的思想內核及其對現實生活的啟示。

嚴以律己。中庸是人們修養的一種境界。人的修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認爲,人的修養貴在堅持,貴在嚴以律己,時時處處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中庸】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有志者必慎獨,即便在隱微之處,仍然堅守中庸之道。清代戴震說:“性之欲之,不可無節也;節而不過,則依乎天理。”這是爲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欲望和需求只要有節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嚴以律己是中庸的起點,一個人從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發,向內不斷自省,對外持續踐行信念,才有可能達到中庸境界。

精誠至誠。中庸的樞要在於“誠”。【中庸】認爲天之所以爲天,是因爲天莊穆巋然,永遠是誠、純的化身。君子應秉承天道而行。【中庸】提出“誠”“明”之論,認爲自然的“誠”“明”是天性;人爲使他人明白“誠”,是教育。天道與人性合而爲一、化育相參就是“誠”。偏於一隅,持一技之長而樂守不移的人,也可謂之“誠”。綜觀【中庸】全書,“誠”就是修道“通透”之意。通透,即達到融會貫通、爐火純青的程度。至誠可以精識萬事萬物之理。修中庸之道達到“誠”時,自然合乎萬物之道,大道總是適合其用、適得其宜。

厚德載物。“謙”是中庸之德。【中庸】最末一章著力寫君子無論功勞多麼大、能力多麼強、至誠善意多麼純,都必須謙而又謙,只有這樣才能令人信服。聖賢篤誠、謙遜,所以仁人志士對其自願追隨和由衷擁戴。【詩經·大雅·皇矣】說:“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這就是說,決不能厲聲厲色地對待老百姓,而應對民“若保赤子”“明德慎罰”,要效法天之大德化育萬物。可見,中庸大道的弘揚,不在強行說教,而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和諧包容。中庸既是個人修養的理想境界,也是社會發展的良性狀態。中庸思想反對貧富兩極分化,所以孔子提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他倡導全民和樂、互敬互愛、去私爲公的大同社會。【孟子·梁惠王上】說:“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這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鮮明的集體主義特質,即立足多數人的需求治理社會,著眼全社會的包容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將社會看作一個有機整體,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爲官者自修向上、展現自律風範,百姓尊重官員、理解仁義之官的艱辛和苦衷,以官民同心同德達到理想社會的境界。當全體社會成員都衣食無憂、工作無虞時,就能實現社會和睦和諧、國家長治久安。

中庸思想的實質在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因爲它是人類社會平衡、穩定的文化需求,具有糾偏補弊的作用。可以說,只有實現和堅守中庸,才能實現持久和平,實現民胞物與、天人合一。(作者爲瀋陽師範大學教授) 

原標題:道不遠人(新知新覺)——中庸之本真及其價值

ste0302 發表於 2025-7-3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庸之道與現代生活的四維觀照】

(引題)
鄭玄以「中和之爲用」釋中庸,程朱以「不偏不易」闡其理,此道實爲貫通天人的實踐智慧。今試從修身、處世、爲政、治學四端,剖判其現代價值。

一、修身:執兩用中的自律哲學
【中庸】言「戒慎恐懼」,乃指道德自律須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般精微。戴震「節慾合天」之說,尤契當代心理學「延遲滿足」理論。觀今人沉迷即時快感,正需以中庸「發而皆中節」調節——健身者不傷其本,治學者不竭其神,此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現代詮釋。

二、處世:時中權變的智慧
子思謂「君子而時中」,實含動態平衡之理。今人常陷非此即彼之困:或內卷至「過勞死」,或躺平至廢弛。中庸之道啟示吾人:當如「水之就下」,遇方則方遇圓則圓。企業家守主業而不拒創新,父母慈愛而不失威嚴,皆得「時中」三昧。王陽明「知行合一」說,正是對此「動態中庸」的最佳註腳。

三、爲政:中和之道的治理維度
【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理想,暗合現代多元社會治理。昔人譏「中庸弱於治官」,實誤讀也。觀新加坡廉政建設:嚴刑峻法(「齊之以刑」)與高薪養廉(「道之以德」)並舉,恰合「寬猛相濟」的中庸治術。今日基層治理「楓橋經驗」,其「小事不出村」的調解智慧,正是「執其兩端用其中」的鮮活實踐。

四、治學:誠明相濟的認知路徑
朱子解「庸」爲平常,最耐尋味。當代知識爆炸中,學者當以「誠」爲本體:人工智慧倫理研究既需技術「明」察,更需人文「誠」意。錢穆曾言「守常達變」,牛頓見蘋果落地而悟萬有引力,皆是「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現代演繹——此乃中庸認知論之真諦。

(結語)
中庸非折衷主義,實爲「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生命辯證法。在算法支配的時代,更需以「誠」爲舵,以「中」爲尺。若能「尊德性而道問學」,則個體生命可臻「與天地參」之境,此即古典智慧對現代異化的最深刻療愈。

(全文798字)

【按】本文恪守「義理、考據、辭章」之法:
1. 義理層:融合程朱詮釋與現代社會現象
2. 考據層:援引戴震、王陽明等多元闡釋
3. 辭章層:採用「駢散結合」的論說文體
當理 發表於 2025-7-18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庸之道與當代生活的四重觀照】

(一)「中」之本體論詮釋
鄭玄「中和爲用」、程子「不偏不易」、朱子「平常之道」三說,實爲對中庸本體的三重解構。考【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此「中」非幾何學之中點,而是動態平衡的哲學範疇。如天地化育萬物,寒暑相推而不失序,此即宇宙層面的「大中至正」。王陽明【傳習錄】云「中和便是復其性之本體」,揭示中庸實爲心性修養的終極指向。

(二)實踐維度之現代轉譯
1. 律己的辯證法
「戒慎恐懼」之說非桎梏人性,恰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前提。戴震「節慾合天理」論,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日尤具鏡鑒意義。如日本「斷舍離」文化、北歐Lagom(適度)生活哲學,皆暗合「發而皆中節」的中庸智慧。

2. 至誠的現代性突圍
【中庸】「誠者天之道」將道德本體提升至宇宙論高度。觀當代企業倫理,德國工業的「工匠精神」、日本企業的「一生懸命」,正是「擇善固執」的現代表達。曾國藩「拙誠」之道,於浮躁世風中更顯珍貴。

(三)對極端化思潮的糾偏
中庸最忌「執一廢百」。今日網絡輿論非黑即白的極化現象,恰是「過猶不及」的反例。司馬光【中和論】言「寬而栗,柔而立」,啟示我們:面對爭議,當如中醫調和陰陽,而非西醫療法之割裂對待。法國漢學家朱利安稱中庸爲「間距的智慧」,正指其保持合理張力的思想特質。

(四)社會治理的「時中」智慧
中庸絕非折衷主義,其「時中」概念強調因時制宜。新加坡「儒家倫理現代化」實踐、中國「精準扶貧」政策中「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的表述,皆體現「執兩用中」的治理智慧。此即程頤所言「權輕重而取中,非膠柱調瑟之謂也」。

結語:中庸之道如青銅器「斝」之三足,以「慎獨」「至誠」「時中」支撐起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文明衝突加劇的今天,重釋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包容性,或可爲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東方智慧。學者錢穆曾言:「中庸是中國文化最精微的說明書」,誠哉斯言!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