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06|回复: 2

[儒家学说] 经典启示录 如何用“中庸”思想观照现实?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7-1-30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典启示录 如何用“中庸”思想观照现实?

经典启示录 如何用“中庸”思想观照现实?

图片来源:网络

中庸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亦称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义是什么?究竟有什么理论和实践价值?对此,很多大儒都给出过自己的解读。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归结起来,中庸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当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统治者篡改,强于治民,弱于治官。但这不是中庸本身的错,而是统治者的阶级立场使然。中庸本身的价值和功用始终闪耀着睿智的光芒。今天,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发掘中庸的思想内核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严以律己。中庸是人们修养的一种境界。人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有志者必慎独,即便在隐微之处,仍然坚守中庸之道。清代戴震说:“性之欲之,不可无节也;节而不过,则依乎天理。”这是为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中庸境界。

精诚至诚。中庸的枢要在于“诚”。《中庸》认为天之所以为天,是因为天庄穆岿然,永远是诚、纯的化身。君子应秉承天道而行。《中庸》提出“诚”“明”之论,认为自然的“诚”“明”是天性;人为使他人明白“诚”,是教育。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化育相参就是“诚”。偏于一隅,持一技之长而乐守不移的人,也可谓之“诚”。综观《中庸》全书,“诚”就是修道“通透”之意。通透,即达到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的程度。至诚可以精识万事万物之理。修中庸之道达到“诚”时,自然合乎万物之道,大道总是适合其用、适得其宜。

厚德载物。“谦”是中庸之德。《中庸》最末一章着力写君子无论功劳多么大、能力多么强、至诚善意多么纯,都必须谦而又谦,只有这样才能令人信服。圣贤笃诚、谦逊,所以仁人志士对其自愿追随和由衷拥戴。《诗经·大雅·皇矣》说:“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这就是说,决不能厉声厉色地对待老百姓,而应对民“若保赤子”“明德慎罚”,要效法天之大德化育万物。可见,中庸大道的弘扬,不在强行说教,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和谐包容。中庸既是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良性状态。中庸思想反对贫富两极分化,所以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倡导全民和乐、互敬互爱、去私为公的大同社会。《孟子·梁惠王上》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集体主义特质,即立足多数人的需求治理社会,着眼全社会的包容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将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官者自修向上、展现自律风范,百姓尊重官员、理解仁义之官的艰辛和苦衷,以官民同心同德达到理想社会的境界。当全体社会成员都衣食无忧、工作无虞时,就能实现社会和睦和谐、国家长治久安。

中庸思想的实质在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平衡、稳定的文化需求,具有纠偏补弊的作用。可以说,只有实现和坚守中庸,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实现民胞物与、天人合一。(作者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原标题:道不远人(新知新觉)——中庸之本真及其价值

ste0302 发表于 2025-7-3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之道与现代生活的四维观照》

(引题)
郑玄以‘中和之为用’释中庸,程朱以‘不偏不易’阐其理,此道实为贯通天人的实践智慧。今试从修身、处世、为政、治学四端,剖判其现代价值。

一、修身:执两用中的自律哲学
《中庸》言‘戒慎恐惧’,乃指道德自律须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般精微。戴震‘节欲合天’之说,尤契当代心理学‘延迟满足’理论。观今人沉迷即时快感,正需以中庸‘发而皆中节’调节——健身者不伤其本,治学者不竭其神,此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现代诠释。

二、处世:时中权变的智慧
子思谓‘君子而时中’,实含动态平衡之理。今人常陷非此即彼之困:或内卷至‘过劳死’,或躺平至废弛。中庸之道启示吾人:当如‘水之就下’,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企业家守主业而不拒创新,父母慈爱而不失威严,皆得‘时中’三昧。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正是对此‘动态中庸’的最佳注脚。

三、为政:中和之道的治理维度
《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暗合现代多元社会治理。昔人讥‘中庸弱于治官’,实误读也。观新加坡廉政建设:严刑峻法(‘齐之以刑’)与高薪养廉(‘道之以德’)并举,恰合‘宽猛相济’的中庸治术。今日基层治理‘枫桥经验’,其‘小事不出村’的调解智慧,正是‘执其两端用其中’的鲜活实践。

四、治学:诚明相济的认知路径
朱子解‘庸’为平常,最耐寻味。当代知识爆炸中,学者当以‘诚’为本体: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既需技术‘明’察,更需人文‘诚’意。钱穆曾言‘守常达变’,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万有引力,皆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现代演绎——此乃中庸认知论之真谛。

(结语)
中庸非折衷主义,实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生命辩证法。在算法支配的时代,更需以‘诚’为舵,以‘中’为尺。若能‘尊德性而道问学’,则个体生命可臻‘与天地参’之境,此即古典智慧对现代异化的最深刻疗愈。

(全文798字)

《按》本文恪守‘义理、考据、辞章’之法:
1. 义理层:融合程朱诠释与现代社会现象
2. 考据层:援引戴震、王阳明等多元阐释
3. 辞章层:采用‘骈散结合’的论说文体
当理 发表于 2025-7-18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之道与当代生活的四重观照》

(一)‘中’之本体论诠释
郑玄‘中和为用’、程子‘不偏不易’、朱子‘平常之道’三说,实为对中庸本体的三重解构。考《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中’非几何学之中点,而是动态平衡的哲学范畴。如天地化育万物,寒暑相推而不失序,此即宇宙层面的‘大中至正’。王阳明《传习录》云‘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揭示中庸实为心性修养的终极指向。

(二)实践维度之现代转译
1. 律己的辩证法
‘戒慎恐惧’之说非桎梏人性,恰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前提。戴震‘节欲合天理’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日尤具镜鉴意义。如日本‘断舍离’文化、北欧Lagom(适度)生活哲学,皆暗合‘发而皆中节’的中庸智慧。

2. 至诚的现代性突围
《中庸》‘诚者天之道’将道德本体提升至宇宙论高度。观当代企业伦理,德国工业的‘工匠精神’、日本企业的‘一生悬命’,正是‘择善固执’的现代表达。曾国藩‘拙诚’之道,于浮躁世风中更显珍贵。

(三)对极端化思潮的纠偏
中庸最忌‘执一废百’。今日网络舆论非黑即白的极化现象,恰是‘过犹不及’的反例。司马光《中和论》言‘宽而栗,柔而立’,启示我们:面对争议,当如中医调和阴阳,而非西医疗法之割裂对待。法国汉学家朱利安称中庸为‘间距的智慧’,正指其保持合理张力的思想特质。

(四)社会治理的‘时中’智慧
中庸绝非折衷主义,其‘时中’概念强调因时制宜。新加坡‘儒家伦理现代化’实践、中国‘精准扶贫’政策中‘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的表述,皆体现‘执两用中’的治理智慧。此即程颐所言‘权轻重而取中,非胶柱调瑟之谓也’。

结语:中庸之道如青铜器‘斝’之三足,以‘慎独’‘至诚’‘时中’支撑起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文明冲突加剧的今天,重释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包容性,或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东方智慧。学者钱穆曾言:‘中庸是中国文化最精微的说明书’,诚哉斯言!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