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1|回覆: 1

[成語典故] 紙醉金迷

[複製連結]
+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6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紙醉金迷】相關人物

孟斧

【紙醉金迷】涵義

原意是讓閃光的金紙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華環境。

【紙醉金迷】出處

宋·陶谷【清異錄·居室】:“(癰醫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煥明,器皆金飾,紙光瑩白,金彩奪目,所親見之,歸語人曰:‘此室暫憩,令人金迷紙醉。’”

【紙醉金迷】辨析

【紙醉金迷】讀音:zhǐ zuì jīn mí

【紙醉金迷】近義詞: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燈紅酒綠、聲色犬馬

【紙醉金迷】反義詞:粗茶淡飯、省吃儉用、艱苦樸素、開源節流

【紙醉金迷】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紙醉金迷】造句

1.舊上海是一個紙醉金迷的花花世界。

2.這鄉下姑娘自到城裏之後,便被紙醉金迷的生活迷惑了。

3.這個富翁到了紙醉金迷的巴黎後,便樂不思蜀,決定不再回香港了。

4.舊社會,地主用搜刮來的民脂民膏,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

5.歷史已經終結,人們將在資本主義的紙醉金迷中獲得善終。

6.城市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對她們的誘惑力是巨大的。

7.袁世凱在這裏耳濡目染的,自然是官場的富貴榮華紙醉金迷

8.誰又能知曉在紙醉金迷的世界,我們中的一些人將真情放在了哪個角落?

9.正是這種日益增長的恐懼,使得租界裏的人們習慣於紙醉金迷,揮霍無度的糜爛生活,因為沒人知道自己吃完上頓之後,還有沒有性命去吃下一頓。

10.尤其是貞元以後,社會風氣更加淫靡奢侈,紙醉金迷

【紙醉金迷】成語典故:

唐朝時有一個高明的醫生叫孟斧。當時他住在國都長安,經常被請到宮中幫皇帝和妃子們治病。因為經常出入皇宮,所以他對皇宮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宮裏的人們總是過着荒淫奢侈的華麗生活,更是印象深刻。後來黃巢領導的起義軍叛變攻打長安,他嚇得急忙逃出長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為想念皇宮中的生活,就根據記憶,模仿皇宮的裝飾佈置自己的家。他把家中佈置的跟皇宮一樣華麗,其中有一間光線很好的房間,孟斧把房間裏所有東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層黃金作成的薄紙。在陽光的照射下,滿屋子金光閃閃,讓人覺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裏。所有到過這屋子的人都說:“在這個屋子裏休息一會兒,就會沉迷陶醉在滿屋的金紙裏。”

【紙醉金迷】成語接龍:

紙醉金迷→迷途而返→返樸歸真→真獨簡貴→貴人多忘→忘乎其形→形具神生→生榮死哀→哀聲嘆氣→氣壯如牛→牛驥同皂→皂白難分→分秒必爭→爭妍鬥豔→艷紫妖紅→紅衰翠減→減師半德→德洋恩普→普度眾生→生死肉骨→骨化形銷→銷魂奪魄→魄盪魂搖→搖手觸禁→禁止令行→行若無事→事在人為→為虎添翼→翼翼飛鸞→鸞歌鳳吹→吹篪乞食→食前方丈→丈二和尚→尚虛中饋→饋貧之糧→糧多草廣→廣廈萬間→間不容礪→礪岳盟河→河魚腹疾→疾言厲色→色膽如天→天生天化→化梟為鳩→鳩居鵲巢→巢毀卵破→破璧毀珪→珪璋特達→達權通變→變俗易教→教導有方→方領矩步→步雪履穿→穿花蛺蝶→蝶使蜂媒→媒妁之言→言不盡意→意興盎然→然糠照薪→薪桂米珠→珠宮貝闕→闕一不可→可泣可歌→歌聲繞樑→梁孟相敬→敬小慎微→微顯闡幽→幽期密約→約定俗成→成群集黨→黨邪丑正→正容亢色→色厲膽薄→薄物細故→故技重演→演武修文→文武兼備→備多力分→分煙析生→生死長夜

 
田光 發表於 2025-4-4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紙醉金迷"的現代性批判與價值重構】

"紙醉金迷"作為漢語成語的經典表達,其文化內涵遠超出字面意義的物質奢靡。考其源流,五代陶谷【清異錄】所載孟斧故事,實為士人階層對晚唐宮廷奢靡風氣的隱喻式批判。細究其文本,所謂"金飾""紙光瑩白"的視覺符號,恰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金玉其外"的典型意象,與【尚書】"玩物喪志"的訓誡形成跨時空呼應。

從語義演變觀之,該成語歷經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倫理強化,至晚清西風東漸時更添現代性批判維度。龔自珍【己亥雜詩】中"九州生氣恃風雷"的吶喊,正是對當時社會紙醉金迷風氣的深刻反撥。值得注意的是,成語中"醉""迷"二字精準把握了物質誘惑導致的精神迷失狀態,與莊子"物物而不物於物"的哲學主張形成鮮明對照。

當代語境下,該成語的適用場域已從宮廷貴族擴展至資本社會。觀其近義詞譜系,"聲色犬馬"偏重行為放縱,"燈紅酒綠"側重場景描摹,而"紙醉金迷"獨具價值批判的深度。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重提此語尤具現實意義——當物質符號異化為身份認同的標尺時,我們是否正集體陷入孟斧小屋的當代翻版?

建議在語言實踐中注意三點:其一,避免簡單化理解為物質批判,當把握其"精神迷失"的核心要義;其二,可結合"由奢入儉難"等成語構成批判鏈條;其三,在全球化語境中,可參照西方"conspicuous consumption"(炫耀性消費)理論進行跨文化闡釋。如此,方能使這個千年成語在當代煥發新的思想鋒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