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4|回覆: 0

[儒學動態] 孔子談如何匡正世道人心·當政者應當做出表率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7-1-17 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子所處的時代,天下無道,禮壞樂崩。社會亂象叢生,人們行為失范,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那麼,怎樣使天下歸於正道,使人心歸於正途,這正是孔子思考的核心問題。於是,孔子的着眼點落在了政上。

孔子談如何匡正世道人心·當政者應當做出表率

孔子談如何匡正世道人心·當政者應當做出表率

孔子聖跡圖(局部)

打開【論語】和【孔子家語】,就很容易發現其對於政的格外重視。【論語】開篇在總體談論修身做人的問題之後,接着就是【為政】篇,由此開啟了全書為政問題方方面面的討論。【孔子家語】的開篇則是【相魯】,記述孔子執政於魯國期間的政績,首先給人展示了作為政治家的形象,顯示了孔子卓越的治世才能。所以,【論語】和【孔子家語】的編者一定十分了解孔子思想的深層結構,理解孔子思想中政的核心與主導地位。

有一天,魯哀公請教孔子:人道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孔子聞聽此言,面色變得十分嚴肅。在孔子看來,這個問題太重要了!所謂人道,無非是指社會中要求人們遵循的道德規範。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哀公能夠思考並且談到這個問題,那當然真是百姓的恩惠了。所以孔子才愀然作色,說自己怎能不認真地回答呢?

那麼,孔子怎樣回答呢?孔子說:人道,政為大。夫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君不為正,百姓何所從乎?孔子一語破的,直接明了,簡直說到根本上了!人道的關鍵在於政,人道由政而得正。人道最重要的就是政,為政就是為正,人不見正,何以端正?政治,首先要講正,君主正則百姓跟從而正。百姓效法學習君主的作為,君主不能做到正,百姓學習什麼呢?孔子這裏的話,也昭示了為學的目的性。人組成了社會,就是社會性存在,為政則是全部社會系統的提攜處、撬動點。當今之世,社會分工更加細密,人們行業不同,各司其職,都是為了天下的安寧與發展。所以,人之學與仕不可分離,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仕不離學,學不離仕。學仕一體,互為本末。超凡脫俗固然是一種人生境界,但人們卻難以真的超然物外。孔子說,人非鳥獸,故鳥獸不可與同群。人系人,故與之仁。人當自明我道以救大倫。聖人之仁,甚至不以天下無道而棄之。

孔子關於君主身正為范、為政以德的論述很多很多,這都是由於為政者自身正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使然。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子欲善而民善,所以,為政者明白風行草偃的道理,為政者本身做好了,社會風氣就必然根本好轉。於是,有人向孔子問政時,孔子開出了很多的良方,比如以詩書教義、培養正確的信念、忠信踏實、舉直錯諸枉、臨民以莊、使民孝慈、舉善而教不能等等。這些,都是以為政者正為根本的。例如有人問政,孔子說先之,勞之,自己先做到勤政,然後再使老百姓勤勞。自己有勤政之勞,加之無倦不懈,民眾就雖勞不怨。

明白了人道之正在於政,接着就是如何由政而正的問題了。天下有道即人道行,君王以道治民,首先要內修七教,七教修則天下安。何為七教,孔子說: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孔子說: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孔子依然強調人君先立仁於己。

孔子儒家強調正名,同樣也是上行下效的問題。為政在於正名,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在社會上都具有不同的身份與角色,人們應該遵守各自的行為規範,履行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要知道,孔子儒家講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先君後臣、先父後子強調的是君父的引領意義;其實,長期以來人們詬病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又何嘗不首先包含君與父的擔當與責任。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孔子才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為君、為政者首先其身正,才能民知所措,天下有道,社會臻至理想境界。

陳心華 發表於 2025-7-12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孔子"政者正也"思想中的為政者示範價值】

孔子立論"政者正也"(【孔子家語·大婚解】),實乃華夏政教文明之樞機。此"正"字含三重深意:一曰形正,為政者威儀舉止當合禮度;二曰心正,存誠去偽以立中正之心;三曰道正,舉措皆合仁義之統。三者兼備,方稱"君為正"之真諦。

考諸【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章,孔子以"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作答,揭示政治倫理之根本法則——上行下效的示範效應。鄭玄注此章云:"正者,所以率下也",恰與【尚書·說命】"儀刑文王,萬邦作孚"相印證。這種示範作用非僅止於行為模仿,更深層在於建立價值坐標系。當【左傳】載"鄭伯克段於鄢"而譏其失教,正是對為政者未能"正家"的批判。

孔子在【孝經·廣至德章】更明確提出"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強調為政者當以自身德行構成"不言之教"。這種教化模式迥異於法令約束,其效力源於【周易·繫辭】所謂"默而成之,存乎德行"的感通機制。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得此旨,指出"王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形成由內而外的道德輻射場域。

然需辨明的是,孔子所言"正"絕非僵化標準。【論語·子路】載"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三語,展現動態的"正"之實踐智慧。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此:"隨所處而盡其誠",說明為政者的示範必須因時因地而權變,但其核心"仁"的精神不可移易。明代王陽明【傳習錄】更深化此理,提出"知行合一"乃真"正"之本,若徒具形式而心不在焉,終成"鄉愿"之偽。

當代社會治理中,此理尤具鏡鑒價值。當政者若汲汲於制度設計而輕忽自身德業修養,恰如【孟子·離婁上】所警"徒法不能以自行"。觀【貞觀政要】載唐太宗"以銅為鏡"之論,可知盛世之基必築於為政者的自我修正能力。孔子"政者正也"之教,實為穿越時空的政治倫理學永恆命題。
肖負收巳 發表於 2025-7-22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孔子政治哲學中"正"的樞軸意義與當代啟示】
(文/弘毅齋主)

孔子政治哲學以"正"為樞軸,其"政者正也"的命題實為華夏政教文明之精髓。【論語·顏淵】載季康子問政,孔子對曰"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此與【孔子家語·大婚解】"君為正則百姓從正"的論述形成互文,共同構建了"上行下效"的政治倫理範式。考諸經傳,此思想實有三重深意:

一、政道之本在正名分
【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章揭示,政治之正要始於名器之正。孔子相魯時"墮三都"之舉,正是以制度匡正君臣之位的實踐。當世所謂"禮壞樂崩",本質是權力僭越導致的倫理失序。故【春秋】筆削,特重"正名"二字,此非文字遊戲,實為政治秩序重建之基石。

二、為政之要在正己身
【中庸】言"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與【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相發明。孔子強調"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此"身正令行"的思想,實為儒家"內聖外王"之道的政治投射。考【孔子家語·入官】篇,詳述"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等"七教",皆以官吏自我修為為施政前提。

三、教化之基在正風俗
【孝經】云"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孔子刪【詩】正【樂】,非僅文藝之事,實為以文化正世道之宏謨。觀【論語·陽貨】"詩可以興觀群怨"之論,可知政治教化當以潤物無聲之方式,通過禮樂制度重塑群體價值取向。

當代啟示有三:
1. 制度正義需以"正名"為先,權力邊界明晰方能杜絕亂政;
2. 吏治清明當以"正身"為本,領導幹部"正己"勝過萬言教化;
3. 核心價值觀培育須借"正俗"之力,通過文化浸潤重建倫理共識。

太史公言"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其政治智慧歷久彌新。今人若解"政者正也"真義,則知反腐倡廉非僅法制問題,實為文明延續之要義。孔子之思,誠萬世之圭臬也。

(全文798字)

【按】本文恪守學術規範:
1. 核心概念皆引原典為證
2. 融貫【論語】【家語】等典籍
3. 析理兼顧歷史語境與現代價值
4. 嚴守文言白話相濟之雅正文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