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650|回覆: 0

[醫藥臨床] 中藥功效表述用語解析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1-9 14: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藥的治療作用,即中藥的功效。在中醫學的語境裡,中藥的功效是因其自身具有的偏性——氣味、升降浮沉、歸經等而產生的,因此其治病的原理可概括爲以偏糾偏,即以藥物之『偏』,來糾正疾病之『偏』,即糾正正邪相爭導致的陰陽失衡。

然而,關於中藥功效的表述一直以來卻存在著兩大問題,一是因認識不同而造成的不一致,二是因用詞隨意而造成的不規範,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其應用與交流。茲對後者加以梳理,以期改進提高。

【中藥功效構詞的形式】

中藥功效構詞包含的內容多爲功、效混述。從語法的角度看,其表述的基本形式是動賓詞組或動賓短語,如發汗解表、燥濕化痰、和解少陽、疏肝理氣、溫補腎陽等。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其實就是治則、治法的表述形式。

具體說來,中藥的功效表述有雙音節詞,如疏風、散寒、清熱、行氣、燥濕、利水、潤肺、平肝、溫陽、滋陰等;也有三音節詞,如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強筋骨等。這些均爲單義詞組,指意簡明。此外,還有更爲常見的是由兩個雙音節詞組成的複合詞組,這類詞組的情況較爲複雜,有些爲單義重疊,即前後兩個單義詞組的含義相同或相近,如清熱瀉火、活血化瘀、行氣消脹、安神定悸、開竅醒神等;有些則爲雙義詞組,即兩個單義詞組詞義平行並列,後者對前者限定或補充,如清熱燥濕、清熱化痰、清熱解毒等;還有些雙義詞組前後爲因果關係,如行氣止痛、利水消腫、化痰止咳、昇陽舉陷、回陽救逆等,其中行氣、利水、化痰、昇陽、回陽爲藥性功能,止痛、消腫、止咳、舉陷、救逆爲治療效果。

【中藥功效構詞的種類】

一個病證的表述往往涉及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等內容,這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切入點。作爲中醫治療疾病的主要工具,中藥的功效在表述上自然與此相呼應,表現爲病機、治法、用藥的一致性。然而,由於缺乏統一標準,中藥的功效表述顯得相當紛亂。概括起來大致可見以下幾類:

針對病因類 如疏風、清熱、瀉火、解暑、燥濕、散寒、潤燥、化痰、利水、消積、理氣、祛瘀、逐飲、殺蟲等。

針對病位類 如潤肺、疏肝、清心、健脾、滋腎、和胃、利膽等。

針對病勢類 如潛陽、降逆、固腸、昇陽等。

針對病機、病證類 如發表、攻下、解郁、開痹、固脫、開竅、止痙、回陽、舉陷等。

針對病、症類 如截瘧、透疹、療癬、斂汗、止痢、止痛、止血、止咳、平喘、止嘔、止呃、止瀉、止癢、通淋、消腫、退黃等。

因性味、歸經及所含成分的複雜性,中藥的功效普遍存在著一藥多能的現象,功效單一者如木香的行氣止痛功效,柿蒂的降氣止呃功效,神曲的消食和胃功效,南瓜子的殺蟲功效等爲數極少;多數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功效,如黃連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功效,桂枝的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功效,黃芪的補氣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功效,大黃的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功效,仙鶴草的收斂止血、補虛、消積、止痢、殺蟲功效等。

【中藥功效構詞存在的不足】

眾所周知,中醫藥學的形成發展經歷了一個異常艱辛的過程,這是由其時代背景及認識方法、認識水平等因素所決定的。發現中藥功效的過程極爲漫長,從無意識的接觸到有意識的探索,堅持不懈,逐步加深,不斷完善,在付出了無數代價之後,對中藥的功效才終於形成了一個基本一致的認識,中藥學也逐漸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可想而知,受限於認知的主、客觀因素,加之缺乏明確、嚴格的標準,出現對一個藥物的認識不一是相當正常的,對一個藥物功效的不同表述也很容易理解。由於缺乏量化指標,要顯示相同功能的不同程度只能通過變換用詞來實現。儘管經過歷代尤其是近幾十年的努力,中藥功效術語的規範化已取得了可喜進步,但還是存在著較爲明顯的不足或缺陷。概括起來,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同義重疊

即在用複合詞組表述功效時,前後兩個單義詞組的意思相同或相近,如滋陰生津、清熱瀉火、活血化瘀、解表發汗、助陽補火、寧心安神等。這種風格的形成有著久遠的淵源,主要是受六朝駢文及明清以來歌括式普及類本草著作的影響,如【本草歌括】【本草蒙筌】【本草詩箋】【本草韻語】【本經便讀】及【藥性賦】等,講究形式工整、對偶成文、押韻合轍、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於誦記,但因過於追求形式而有蛇足之嫌、拼湊之跡、因辭妨義之弊。

用語繁複

不少用語的含義相同或相近,但或因以示區別,也或因避免重複,致使用語雜亂,如發散風寒藥的功效就有發汗解表、發汗解肌、祛風散寒、解表散風、散寒祛風等表述;又如清熱藥的功效,所用的相關詞語更是多達上百;其他如利水、利尿與利小便,溫陽、補陽、助陽與壯陽,養陰、滋陰、育陰與益陰,運脾、醒脾與悅脾,理氣、利氣、行氣、快氣、順氣、調氣、降氣、通氣與破氣,祛瘀、化瘀、行瘀、消瘀、行血與活血,消痰、滌痰、導痰、涌痰、豁痰、滾痰與墜痰等等,所表之意相同或無明顯差異。這種同義或近義異詞的現象,儘管有區分程度的必要,但過於修飾且義界不清,爲其應用帶來了諸多不便。

詞意含混

中藥功效表述用語往往言簡意賅,但也因此產生了詞意不確的弊端。由於缺乏特指性,就必須結合具體語境加以判斷。如通竅,要明確細辛、白芷、辛夷、蒼耳子等的不同,更要注意和蘇合香、冰片、石菖蒲的開竅有何不同;溫里也要根據藥物的歸經來確定作用的臟腑;又如解肌,涉及許多解表藥,既有辛溫藥,也有辛涼藥,讓人難以確定其真實含義;再如解毒,詞意更是寬泛,要弄清熱毒、火毒、濕毒、疫毒、蟲毒、瘡毒、藥毒等;其他如活血止痛、行氣止痛、涼血止血、利尿通淋、利濕退黃等以複合詞組表述的功效,由於未明確前後是並列關係還是因果關係,極易產生歧義,搞不清究竟是直接功效還是間接功效。

【對中藥功效構詞的幾點建議】

名詞術語的規範化、標準化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中藥功效構詞的規範化也是中藥功效研究的前提。實現中藥功效名詞術語統一、概念內涵清楚、表述嚴謹規範,應作爲中藥功效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甚至應作爲重中之重。爲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談及功效表述,就避不開功效確認。中藥的起源應該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單味應用時代,而這一過程充滿了主觀因素,對藥物功效認識很多屬於一家之言,自然也存有諸多可疑之處,相當一部分中藥的功效似乎並未經過系統的應用證實。其實歷代本草專著都有沿襲前代的現象,通過臨床實踐獲得體驗而對前代謬誤加以更正者並不多。即使是現今的【中藥學】教材甚或【中國藥典】等,也是對歷代本草的篩選、總結,並未進行(也難以進行)單味藥功效的對比驗證。因此,進一步加強對中藥功效的認定是一個核心問題,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久之策。

由於中藥本身的複雜性,對其功效的表述並非易事,但也應確定一個大致的原則或標準,如格式應包括病因、病位、病證等內容,不宜過分強調形式工整,多用單義詞組,減少單義重疊,重言直接功效,少提或不提間接功效。

注意對功效表述中動詞的選定,避免過度或隨意修飾,儘量使用詞簡明精當,剔除指意不明、易生歧義的用語。

對有效成分的研究,無疑有利於對中藥功效的認識,但長期的實踐證明,這種通過尋找有效成分來確認功效的方法並不符合中醫學的原理,因而除非具有特異性功效,將某些藥理作用,如降壓、降糖、降脂、抗病毒、抗癌、強心等作爲某種藥物的功效並不妥當。

錢佟 發表於 2025-7-29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藥功效表述之規範化與學術精微】

中藥功效之表述,實爲中醫理論體系之精要所在。其語言形式雖簡,卻承載著"理法方藥"一貫之學術脈絡。今就功效表述之語法結構、分類體系及規範化路徑,試作學理辨析。

一、功效表述之語法精析
中藥功效之語法構成,實具"以簡馭繁"之特質。其基本結構可分爲三級:
1. 核心動詞層(治則層面):如"疏""清""溫""補"等,體現【內經】"治病必求於本"之旨。
2. 靶向賓語層(病機層面):如"風""火""陽""氣"等,暗合【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
3. 效應補益層(療效層面):如"止痛""消腫"等,體現【本草綱目】"效驗"記載傳統。

尤需辨明者,複合詞組中暗藏"君臣佐使"之配伍思維。如"清熱燥濕"者,"清熱"爲君,"燥濕"爲佐;"行氣止痛"則顯"治病求本"之次第關係。

二、功效分類之系統重構
現行分類雖沿襲傳統,然可參照【中醫診斷學】病機理論予以深化:

| 分類維度 | 理論依據 | 示例 |
|----------|---------------------------|-----------------------|
| 病因 | 外感六淫/內傷七情 | 疏風散寒/解郁化痰 |
| 病位 | 藏象經絡定位 | 清肝瀉火/通絡止痛 |
| 病性 | 陰陽虛實辨證 | 滋陰降火/溫陽化飲 |
| 病勢 | 氣機升降理論 | 昇陽舉陷/降逆止嘔 |
| 病理產物 | 痰瘀水濕理論 | 逐瘀通經/利水消腫 |

此分類體系既承【神農本草經】三品分類之遺緒,又融會【溫病條辨】衛氣營血辨證之新義。

三、表述規範化之芻議
針對現存問題,建議建立三級規範標準:
1. 術語層:參照【中醫名詞術語標準化研究】,確立200個核心動詞(如解、和、清、補等)與300個標準賓語(如表、毒、瘀、厥等)
2. 語法層:明確"病因+病位+病性"的優先表述序列,如"外寒襲肺"宜表述爲"散寒宣肺"而非"宣肺散寒"
3. 臨床對應層:建立與【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映射關係,如"和解少陽"對應傷寒論第96條柴胡證

昔年張仲景著【傷寒論】,用藥不過九十餘味,而功效表述精確如"宣郁通陽""急下存陰",足爲後世法。今之學者,當以經典爲鏡,既守"方藥相應"之古訓,又創"術語精準"之新規,方能使中藥功效表述既合臨床實用,又契學術傳承。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