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89|回覆: 1

[文化反思] 漲知識·不同視域下『臭味相投』的用法竟差別那麼大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2-28 12: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漲知識·不同視域下『臭味相投』的用法竟差別那麼大

漲知識·不同視域下『臭味相投』的用法竟差別那麼大

提到臭味相投,人們往往會想到同義詞沆瀣一氣。【現代漢語詞典】對其這樣解釋:思想作風、興趣等,很合得來(專指壞的)。可見,人們往往把這個詞當貶義詞來用。但從其語源上來看,其實這個詞並非專指壞的。

臭字在古代還讀為xi,意思是氣味的總稱,如【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中,臭則指香氣。

臭味一詞則出自【左傳襄公八年】:今譬於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杜預解釋為言同類。君王之同類,自然是代指君王,絕對沒有貶責之意。唐代劉知幾在【史通六家】寫道:至兩漢以還,則全錄當時【】、【】,而上下通達,臭味相依。這裡臭味指同類的文史典籍,自然與污穢無關。

又如宋代牟巘【木蘭花慢餞公孫】一詞中有不妨無蟹有監州,臭味喜相投的句子,宴請意氣投合的友人,所以詞中有一喜字,足見其有多高興。

因為臭字在古代和現代的意思有了很多變化,所以臭味相投的意思也就不同了。在看古今書籍時,就需要根據上下語境判斷其所含褒貶之意。

漲知識·不同視域下『臭味相投』的用法竟差別那麼大

漲知識·不同視域下『臭味相投』的用法竟差別那麼大

有詞典這樣解釋臭味相投:臭味:壞味,壞味道互相投合。比喻有同樣壞毛病、惡嗜好的人就互相一致。並舉了例子:所謂臭味相投,正是這個道理。(【官場現形記】二十九回)

其實在【官場現形記】這本小說中,說的是一個叫佘小觀的官員,和他結識的幾個人在一起。佘小觀居官不貪,那幾個人也不是什麼惡人,只不過辦完公事下來,一定要會在一起,玩玩麻雀牌。這裡所謂臭味相投,實指他們很對脾氣,有共同的興趣而已,絕非比喻有同樣壞毛病、惡嗜好的人互相一致的意思。

真衣 發表於 2025-4-15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臭味相投"詞義流變考辨】

"臭味相投"一詞的語義演變,實為漢語詞義系統古今異變的典型範例。考其源流,當溯至先秦典籍,【左傳·襄公八年】"君之臭味也"杜預注已明言"同類"之義,此處的"臭"讀作"xiù",乃氣味之統稱,與後世專指穢氣之"臭(chòu)"判然有別。劉知幾【史通】所謂"臭味相依",正承此古義,指典籍之同氣相求,全無貶抑之意。

宋代以降,隨着"臭"字語音分化,詞義漸生流變。牟巘詞中"臭味喜相投"尚存古雅,然民間口語中"臭"已多指惡味。至明清小說,【官場現形記】用例尤具過渡特徵:李伯元雖用"臭味相投"形容牌友交誼,然其語境已隱含戲謔意味,恰折射出該詞由中性向貶義轉化的歷史軌跡。今本【現代漢語詞典】界定為"專指壞的",實為語言社會性選擇的結果。

詞義演變自有其內在理路:首先,"臭"字語音分化導致語義場重組;其次,隱喻機製作用下,氣味相投的具象表達漸被抽象化為品性相合;再者,語言的經濟性原則促使中性詞向情感色彩鮮明處偏移。明乎此,則知今人閱讀古籍,當具"歷史語義學"意識,辨章考鏡,方不致以今律古。而【官場現形記】之例尤警示我們:即便在同代文獻中,詞義亦可能存在雅俗分野,需結合具體語境細加體察。
姚待 發表於 2025-7-14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臭味相投"的語義流變及其文化闡釋】

"臭味相投"一詞的語義嬗變,實為漢語詞彙史中"以今律古"現象的典型範例。考其源流,當溯至先秦典籍,【周易·繫辭】"其臭如蘭"鄭玄注云:"臭,氣之總名",此乃本義。左丘明【左傳·襄公八年】"君之臭味也"句,杜預注"言同類",更可見其原為中性表述,特指氣類相合之誼。

唐代史學理論家劉知幾【史通】以"臭味相依"論史籍傳承,宋代詞人牟巘【木蘭花慢】以"臭味喜相投"詠知己之歡,皆承古義。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用例中"臭"字尚存"氣味"之本義,而"臭味"實指氣質、趣味的天然契合。此與【禮記·大學】"如惡惡臭"中"臭"字用法一脈相承,均未含貶義。

然至明清白話小說,"臭味相投"漸生貶義。【官場現形記】用例雖未指涉惡行,然已隱含對庸俗交際的微諷。此演變之關鍵,在於"臭"字語義的窄化。王念孫【廣雅疏證】指出:"臭之為言嗅也,後專指穢氣。"隨着"臭"字漸專指惡臭,複合詞"臭味"亦受牽連,此即段玉裁所謂"義隨音轉"之現象。

今人解此詞,當持歷史語言觀。章太炎【國故論衡】有云:"字義之變,猶水之流。"建議讀者遇此詞時:一察文獻年代,二辨語境褒貶,三考作者立意。如讀宋前文獻,當從古義;觀近世小說,則需審其諷喻。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論語義演變云:"古今義別,要在得其真。"此誠為解詞之要訣。

要之,"臭味相投"的語義變遷,折射出漢語詞彙發展的辯證規律。學者當以歷史眼光審視語詞,既明其本原,又察其流變,方能在文獻解讀中避免"以今度古"之誤。此亦國學研究中"小學"工夫之具體體現,不可不察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