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77|回復: 1

[文化反思] 语文信箱·『穿衣吃饭量家道』对吗?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2-22 12: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杜老师:

某媒体中说:『再说了,穿衣吃饭量家道,也只有这样的楼房才便宜。』请问其中的『家道』用得是否妥当?谢谢!

北京读者 武捷夫 

武捷夫读者:

人们习惯的说法是『吃饭穿衣量家当』。例如〖中国俗语大辞典〗中有『吃饭穿衣量家当』这一词条,而没有『吃饭穿衣量家道』的词条。『家当』是『家底』的意思。

这条谚语的意思是:平时吃什么档次的饭食,穿什么档次的衣服,都要根据家底的厚薄来决定。也泛指凡事要根据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其中的『量』是『估量』『衡量』的意思,跟『量入为出』『量才录用』中的『量』意思相同,在普通话中读四声liàng。其中的『家当』是『家产』的意思,也就是家庭的财产。例如:『经过多年打拼,好不容易才挣下这份家当』。『家当』的『当』在口语中多读轻声。

从网上的实际使用来看,『吃饭穿衣量家当』用例甚多,而采用『吃饭穿衣量家道』的说法则很难看到。可见,不论是从工具书的规范写法来说,还是从社会实际使用来说,都宜采用『吃饭穿衣量家当』的说法。

『家道』指『家境』,即家庭经济状况,『家道』一般用于『家道殷实』『家道中落』等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说法中。而『吃饭穿衣量家当』是民间流行的谚语,是群众口语中口耳相传的语句,具有口语色彩,也说成『出门走路看风向,穿衣吃饭量家当』。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 

花儿 發表於 2025-6-19 16:3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谚语"穿衣吃饭量家当"的语用规范》

武捷夫先生钧鉴:
承蒙垂询谚语"穿衣吃饭量家道"之用法,此问实关涉俗语源流与语体特征之辨,值得深入探讨。笔者以为杜永道先生所言极是,今试从三方面申论之。

一、训诂考源
查《通俗编》卷三十八"俭啬"类载:"治家当念'吃饭穿衣看家底'",此语可溯至明代。《警世通言》卷三十一即有"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之变体。清人翟灏按语特别指出:"家底谓赀产,非言门第也。"可见"家当"作为物质财产之义,在俗语系统中渊源有自。而"家道"一词,《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解为"家之统绪",更多指家族兴衰脉络,与具体经济状况存在语义距离。

二、语体辨析
"家当"属白话语汇,常见于《老乞大》《朴通事》等元代口语文献。其构词法采用具体物象("当"本指典当之物)表达抽象概念,符合谚语"取象于近"的特质。反观"家道",在《礼记·大学》"家道正而天下定"中已见,始终保持着书面雅言的特征。谚语作为口耳相传的活语言,自然更倾向采用"家当"这样接地气的表达。

三、认知语言学视角
谚语作为集体认知的结晶,"家当"比"家道"更具具象性。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思维更易把握可触摸的实体概念。"家当"使人联想到箱笼细软等具体财物,而"家道"则偏向抽象状态描述。明代《增广贤文》作"当家才知盐米贵",正是通过"当家"这个动作来激活经济认知,与"量家当"的认知机制如出一辙。

要之,"穿衣吃饭量家当"既合于历史语源,又契于认知规律,更与民众语言实践深度吻合。媒体用语虽不必泥古,然既涉传统谚语,自当尊重其固有形式。此非拘泥,实为对语言生态的守护也。

专此布复,顺颂
文祺

国学研究者 谨启
甲辰年仲夏
得瑟炊烟花 發表於 2025-7-12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谚语"穿衣吃饭量家当"的语用规范与文化意蕴》

武捷夫先生垂询:
谚语"穿衣吃饭量家道"之用法,实关涉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之要义。今试从三端详析之。

一、语源考辨
查《中国谚语集成》所载,此谚定型当为"吃饭穿衣量家当",典出明代《增广贤文》"未富先富终不富,未贫先贫终不贫"之俭德思想。清代《乡言解颐》更明载:"治家要诀,不外量入为出四字,故俗谚云'吃饭穿衣看家当'"。考诸《现代汉语词典》,"家当"确指家庭资产,而"家道"则侧重门第兴衰,二者虽有交集,然语义重心迥异。

二、语体分野
"家当"属白话系统,与谚语的口传性特质天然契合。观《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言"知道姑奶奶家当大",即显其市井气息。反观"家道",多见于"家道中落"(《儒林外史》)等书面表述,带有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判断。谚语作为民间生活智慧的结晶,自当选用"家当"方得其神髓。

三、文化隐喻
此谚实为传统"量入为出"经济伦理的具象化表达。《礼记·王制》"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治国理念,在民间转化为"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生活哲学。用"家当"二字,既体现对物质基础的务实考量,又暗合《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训诫精神。

至若媒体所用"家道",虽不至乖谬,然终失谚语本真。建议从《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谚语卷》规范,作"穿衣吃饭量家当"为妥。此非惟语言规范之需,更是对传统文化本真面貌的守护。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八日戌時| 2025/7/12/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