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989|回復: 2

[中医理论] 李士懋·继承须重视研读经典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2-14 16: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士懋教授说:『〖内经〗〖难经〗乃中医之根,〖伤寒论〗〖金匮要略〗犹中医之干,而各家经典著作犹中医参天大树之枝杈,在众多枝杈上长满绿叶红花,结出累累硕果。时至今日,中医这棵大树仍葆其旺盛生命力,有着巨大发展空间。』

•李士懋教授认为,研读经典本来就需要长期的苦行僧生活,而实践经典更需要长期坐得住的坚强意志,所以成就一名中医人才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耐得住寂寞和耐得住清苦的精神。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中医经典著作源远流长。它不仅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历代著名医家的著作皆可称为经典。李士懋教授说:『〖内经〗〖难经〗乃中医之根,〖伤寒论〗〖金匮要略〗犹中医之干,而各家经典著作犹中医参天大树之枝杈,在众多枝杈上长满绿叶红花,结出累累硕果。时至今日,中医这棵大树仍葆其旺盛生命力,有着巨大发展空间。』

【重视经典 做好继承】

伤寒学派的经典著作有王叔和的〖脉经〗、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朱肱的〖类证活人书〗、许叔微的〖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喻昌的〖尚论篇〗〖寓意草〗〖医门法律〗、张璐的〖张氏医通〗、钱潢的〖伤寒溯源集〗、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等;河间学派的经典著作有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易水学派的经典著作有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珍珠囊〗、李东垣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王好古的〖阴证略例〗;攻邪学派的经典著作有张从正的〖儒门事亲〗;丹溪学派的经典著作有朱丹溪的〖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温补学派的经典著作有薛己的〖内科摘要〗〖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赵献可的〖医贯〗、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类经〗〖质疑录〗、孙一奎的〖赤水玄珠〗〖医旨绪余〗、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诊家正眼〗;温病学派的经典著作有吴又可的〖温疫论〗、余师愚的〖疫疹一得〗、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王士雄的〖温热经纬〗;汇通学派的经典著作有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唐容川的〖血证论〗、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恽铁樵的〖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温病明理〗、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等。

李士懋教授认为,继承必须重视研习中医经典。中医经典是古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医理论的精华和灵魂所在,是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必由之路。只有重视研习经典,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搞好继承。所以,李士懋教授非常重视中医经典的研习。在出版的〖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中,我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书中涉及150位左右的医家及200部左右的著作。

【研读经典 汲取精华】

李士懋教授重视中医经典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涉猎面广 李士懋教授阅读的经典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方剂、药物、医案、理论、综合等各个方面。如内科著作包括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喻昌的〖医门法律〗、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何梦瑶的〖医碥〗、张山雷的〖中风斠诠〗等;外科著作包括陈实功的〖外科正宗〗、顾世澄的〖疡科大全〗、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等;妇科著作包括昝殷的〖经效产宝〗、万全的〖万氏妇人科〗〖广嗣纪要〗、武之望的〖济阴纲目〗、徐大椿的〖女科指要〗、沈尧封的〖女科辑要〗、沈金鳌的〖妇科玉尺〗、陈修园的〖女科要旨〗、傅青主的〖傅青主女科〗、张山雷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吴道源的〖女科切要〗、肖埙的〖女科经论〗、阎纯玺的〖胎产心法〗、单南山的〖胎产指南〗、张曜孙的〖产孕集〗等;儿科著作包括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叶天士的〖幼科要略〗等;眼科著作包括孙思邈的〖银海精微〗、傅仁宇的〖审视瑶函〗等;方剂著作包括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千金方〗、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医院〖圣济总录〗、汪昂的〖汤头歌诀〗〖医方集解〗、余啸松的〖方解别录〗、汪日桢的〖随山宇方钞〗等;药物著作包括雷斅的〖雷公炮炙论〗、甄权的〖药性论〗、日华子的〖日华子本草〗、苏颂的〖本草图经〗、贾所学的〖药品化义〗、陈嘉谟的〖本草蒙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倪朱谟的〖本草汇言〗、汪昂的〖本草备要〗、叶天士的〖本草经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张山雷的〖本草正义〗、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理论或综合性著作如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王涛的〖外台秘要〗、虞抟的〖医学正传〗、韩懋的〖韩氏医通〗、王纶的〖名医杂著〗、楼英的〖医学纲目〗、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张璐的〖张氏医通〗、林佩琴的〖类证治裁〗、徐大椿的〖医贯砭〗、沈金鳌的〖沈氏尊生书〗、程国彭的〖医学心悟〗、高鼓峰的〖医家心法〗、高世栻的〖医学真传〗、陈士铎的〖石室秘录〗〖辨证录〗、曹颖甫的〖金匮发微〗、徐彬的〖金匮要略论注〗、罗国纲的〖罗氏会约医镜〗和日本医学家丹波元简的〖金匮要略玉函要略辑义〗等。

重点突出 李士懋教授重点突出地研习了伤寒学、温病学、脉学三个方面的中医经典。伤寒学经典包括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喻昌的〖尚论篇〗、沈金鳌的〖伤寒论纲目〗、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曹颖甫的〖伤寒发微〗等。在此基础上,李士懋教授对〖伤寒论〗各篇逐条给予阐释,对张仲景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承气汤、逐瘀诸方、逐饮诸方、清热泻火诸方、温阳类诸方、寒热并用诸方等详解方义并及时总结应用心得。

温病学经典包括吴又可的〖温疫论〗、戴天章的〖广瘟疫论〗、余师愚的〖疫疹一得〗、陈良佐的〖二分晰义〗、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周扬俊的〖温热暑疫全书〗、雷丰的〖时病论〗、唐大烈的〖吴医会讲〗、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章虚谷的〖医门棒喝〗、陈平伯的〖外感温病篇〗、柳宝诒的〖温热逢源〗、陆九芝的〖世补斋医书〗、陈光淞的〖温热论笺正〗等。在此基础上,李士懋教授对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各篇逐条给予阐释,对吴又可〖温疫论〗达原饮、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甲复脉汤、薛生白〖湿热病篇〗薛氏四号方和连苏饮、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升降散都详解方义并及时总结应用心得。

脉学经典包括施发的〖察病指南〗、崔嘉彦的〖脉诀〗、滑寿的〖诊家枢要〗、秦景明的〖症因脉治〗、李梴的〖医学入门〗、李言闻的〖四言举要〗、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李延昰的〖脉诀汇辨〗、黄宫绣的〖脉理求真〗、郭治的〖脉如〗、黄蕴兮的〖脉确〗、吴谦的〖医宗金鉴〗、林之翰的〖四诊抉微〗、程曦的〖医家四要〗、日本医学家丹波元简的〖脉学辑要〗等经典著作。在此基础上,李士懋教授对〖伤寒论·辨脉法〗各条文、〖伤寒论·平脉法〗各条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涉三十四种脉象、〖濒湖脉学〗各条文、〖四言举要〗各条文都逐条给予阐释。

古今结合 李士懋教授厚古不薄今,他对近现代著名医家也非常推崇尊重,如他提到的就有章次公、孔伯华、蒲辅周、瞿文楼、金寿山、秦伯未、陈慎吾、余无言、严仓山、任应秋、董建华、刘渡舟、赵绍琴、胡希恕、邓铁涛、朱良春、路志正、余冠吾、孙华士、陆石如、张灿岬、李可、王永炎、张伯礼等多位著名医家。

【本在经典 源在临床】

李士懋教授认为,研习中医经典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研习中医经典著作,不能闭门造车,脱离临床实践。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反复学习经典和实践经典,才能达到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李士懋教授正是将反复地研读经典著作与长期临床实践相结合,才形成了『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学术思想体系。他说:『作为一名医生,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就是治好病人,若治不好时,就苦闷纠结。怎么办?只能苦读经典,博采众长。我仅〖伤寒论〗的读书笔记,摞起来也有一米高。在数十年的读经典、做临床的磨砺中,形成了自己的思辨体系,就是「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本在何处,源在何方?本在经典,源在临床。中医的根本特色是辨证论治,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证又依脉而定。因此,脉又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灵魂。这是我们经历了数十年钻研经典、临床苦苦求索而确定的「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且老而弥坚。』

李士懋教授临床对刘完素〖宣明论方〗中的防风通圣散和地黄饮子、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的补中益气汤和升阳散火汤、张景岳〖景岳全书〗中的理阴煎、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和可保立苏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镇肝熄风汤和治温病诸方运用地得心应手,这就是他长期研读经典和实践经典的结果。

李士懋教授认为,研读经典本来就需要长期的苦行僧生活,而实践经典更需要长期坐得住的坚强意志,所以成就一名中医人才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耐得住寂寞和耐得住清苦的精神。

梅花 發表於 2025-7-16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经典之传承与治学精神

李士懋教授以「根干枝叶」喻中医经典体系,诚为至理。《内经》《难经》为根柢,奠定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之理论基础;《伤寒》《金匮》为骨干,确立辨证论治之圭臬;后世医家著述则为枝叶花果,使中医学术蔚然成林。此论不仅揭示经典之层次,更点明继承与发展之辩证关系。

一、经典为基,须沉潜涵泳
经典之价值,在于其「道术合一」。《内经》言「治病必求于本」,《伤寒论》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皆非仅方技之传,实为思维之法。李教授谓「苦行僧生活」,正是强调读经须如朱子所言「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如成无己注《伤寒》,以经解经;柯琴《来苏集》以方类证,皆从经典中悟得三昧。今人若欲得中医真谛,必当效法古人「韦编三绝」之功,而非止于寻章摘句。

二、继承之道,贵在通变
历代医家之经典著述,实为对原始经典的创造性诠释。河间学派主火论,易水学派重脾胃,皆从《内经》出发而别开生面。如张元素《医学启源》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化裁经方而为新用;叶天士《临证指南》融伤寒温病于一炉,皆示人以「守正出新」之道。李教授所言「枝杈花果」,恰说明继承非泥古,而当如王履所云「读仲景书,用仲景法,不必拘仲景方」。

三、治学之要,首重心性
中医成才之难,非惟知识累积,更在心性磨砺。李士懋教授强调「耐得寂寞清苦」,实承袭自古医家之风骨。观喻昌《医门法律》以「戒律」自警,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斥「庸医炫术」,皆见为医者需如履薄冰之志。今之学者,若汲汲于速成,或惑于旁门小道,则易如《褚氏遗书》所诫「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反成空谈。

结语
中医之树常青,端赖经典活水滋养。然读经非为复古,实践更非教条。愿后学以李士懋教授之言为镜,既植根经典,复参酌百家,终得「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境。如此,则中医之发展,诚可期也。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国医大师李士懋之论,结合历代医家治学经验,阐发经典传承之要义,文风力求简古,以契国学讨论之体。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7-27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经典之传承与治学精神

李士懋教授以「根干枝叶」喻中医经典体系,诚为至理。《内经》《难经》为医道之源,奠定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之基;《伤寒》《金匮》立辨证论治之纲,如干之承根而生;后世诸家学说则若枝叶花果,各彰其用。此论非仅言经典之层次,更揭示中医学术「本末相贯」的生命力。

一、经典为根柢,非诵读不能入其门
《内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经典之要,在于其理论框架与思维范式。如《伤寒论》397条,字字如珠玑,非熟读精思,则临证难明「六经钤百病」之妙。李教授谓「苦行僧生活」,实指经典学习需如朱熹所言「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仲景之方证对应、河间之火热论、易水之脏腑辨证,皆须反复玩味,方能化古为今。

二、继承非守旧,实践乃活水之源
历代注家之价值,尤在「以临床释经典」。成无己首注《伤寒》,开以经解经之先河;柯琴《来苏集》以方类证,示人灵活变通;尤在泾《贯珠集》以法统方,明其规矩而破其拘泥。李教授强调「坐得住的意志」,正是告诫后学:经典之用,非徒记诵,必如徐灵胎「批郤导窾」,于临证中验证、质疑、升华。若仅执一家之言,则如金元四家之争,失中和之道。

三、枝叶虽繁,必归本于根干
河间主火、易水重脾胃、温病学派辨卫气营血——看似歧路纷呈,实则皆从《内经》《伤寒》化出。如叶天士「逆传心包」之说,本于《灵枢·营卫生会》;吴鞠通三焦辨证,亦暗合《金匮》「五脏元真通畅」之旨。故李教授喻枝叶「硕果累累」,恰说明经典体系之包容性。今人学医,当如王孟英「博采众长而不离其宗」,方不致学派之见障目。

结语
中医之树长青,端赖经典薪传与实践创新相济。李士懋教授之论,非独倡尊经,更勉后学以「守正出新」之志。昔张锡纯融中西而著《衷中参西录》,恽铁樵以西医解剖证《内经》藏象,皆示人:经典之生命力,正在「苟日新,日日新」。吾辈当以苦行之心继往,以开拓之志开来,方不负岐黄千年道统。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谨守「以经解经」之旨,引《内经》、注家言论为佐证,呼应李教授「根干枝叶」之喻,并强调实践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符合国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传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