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3|回覆: 4

[詩詞賞析] 草木有本心讀【沈鵬草書張九齡感遇詩四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2-14 17: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title="「」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

圖一

" title="「」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

圖二

中國是詩的國度。心有所感,借物寓意,吟詠成詩,是中國人代代相傳、文人皆能的文化傳統。風骨、情懷和意趣的世代積澱,歷經歲月的滌濯,成就了中華美學的特質,充盈著中國書畫的藝術境界,也涵濡著中國人的人生。40歲以後自覺投身詩詞、書法創作的沈鵬先生,定能體會此中真味。作爲書壇名宿,他一脈文心向詩境,發表有古典詩詞創作逾千首,乃至耄耋之年,仍然孜孜於詩詞與書法創作。詩與書的對話,或許正是他心靈的獨白,也激發著他藝術的創造,偶有所得,便成會心佳作。【沈鵬草書張九齡感遇詩四首】(局部見圖一),便是這樣在文心與書境的輝映中誕生的。

感遇詩,多有感於平生所遇之事而作。唐代名相張九齡晚年被貶謫荊州,曾創作【感遇】十二首和【雜詩】五首等組詩,上承【古詩十九首】、阮籍、陳子昂,下接李白【古風】,在五言古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感遇】十二首也被視爲張九齡詩詞典範之作。沈鵬近書【感遇】詩四首,是『按蘅塘退士之所選也』——蘅塘退士,即清代孫洙,鑑於通用的【千家詩】『工拙莫辨』,他模仿【詩經】三百篇的規模,依據沈德潛【唐詩別裁】及王士禎【古詩選】等,編撰了後世廣爲流傳的【唐詩三百首】。張九齡的『感遇四首』便位列【唐詩三百首】開篇之首。感遇詩句,雖不及他在【望月懷遠】中的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那般婦孺皆知,但一樣流芳千古。

千古同慨。長年賦詩的沈鵬對於詩境的理解、對於人生的感悟,也一定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深刻。因此,當他在詩中遇到張九齡,一定是找到了那種與內心相諧、與天地同在的感覺,方『油然生敬意』。在沈鵬看來,『張九齡感遇,富寓意,語言質樸勁煉,寄慨深遠』。運用比興手法,托物言志,是中國詩歌的傳統。張九齡以孤鴻自喻,以蘭桂自比,將情感投映到審美意象之中,寄託人生仕履感悟,抒寫高潔情懷。雖然詩中也表達出了作者空有思君之意無可奈何的蒼涼心境,但全無萎靡之氣,亦一洗齊梁綺麗詩風、龍朔婉媚詩風。這應該也是張九齡詩風得以啟『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之音、首創清澹詩派的根由所在。沈鵬被張九齡的志意和風骨所打動,被【感遇】詩所蘊含的深厚的人文思想所打動,再一次折服於古典詩詞的魅力。正如他在【尋求通感】一文中所說,『惟有「詩言志」「書爲心畫」才是我進入創作的動力』。他的創作欲望又一次被點燃,體內的激情也隨之澎湃,雖精力不如從前,仍一日寫就『感遇四首』,將這孤清高潔的詩境與他晚年進德修業的藝術本心,寄慨於七米長卷的揮灑。

精行草、善隸楷的沈鵬,選擇用最抽象、最自由也最具表現力的草書,來書寫內心情感與張九齡的精神世界。草書是文字的舞蹈,奔放狂野又不離法度。沈鵬的草書一向筋力瀰漫、跌宕多姿。在張九齡感遇詩四首的創作中,神思飛揚的他心手雙暢,以帖融碑,又攝篆隸古法和意趣,充分發揮了草書的藝術表現力和情感張力。那品詩悟境後的忘情書寫,老筆紛披,點線飛動,氣勢連綿,風力遒勁,筆墨蒼潤如枯藤老樹,多變而又純粹,古質更有新意。這或許正暗合了張九齡【感遇】詩的審美特質——注重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在情景交融中強化抒情意味。

縱觀草書長卷,洋洋灑灑的揮寫,可謂『靜如山嶽,動若江河』。沈鵬一向注重筆法的虛實、曲直、枯潤,結體的欹正、疏密,章法的收放、剛柔、動靜、疾緩,因此他的書法線條節律上流暢與頓挫相伴,遲重與迅疾兼具;空間節奏上單字結體和整行行氣以及整體布局的關係靈活多變。『擔夫爭道』的衝撞和避讓,與連綿遒勁的線性相宜,也進一步強化了筆墨的奔放和空間節奏的律動。在這件長卷上,空間節奏的強音,集中體現在『感』字、『橘』字二處——尤爲狂放的草意和字體的放大處理,於創作的空間、時間長河中形成了兩次高潮,觀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創作者胸中的澎湃、筆底的風雲。作品的收尾處,以獨具碑帖融合意味的小行書作跋(見圖二),敘述了創作的原委,表達了沈鵬對張九齡的敬意,如餘音迴繞,韻味無窮。沈鵬心中被張九齡感遇詩激起的波瀾,藝術創造思接千載、神遊萬仞的自由,在徐徐延展的長卷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

『真以點畫爲形質,使轉爲情性;草以點畫爲情性,使轉爲形質。』各種書體中,草書的筆法最爲豐富,也最能體現書家的性情。從【沈鵬草書張九齡感遇詩四首】的點畫使轉中,可以看到85歲高齡的沈鵬仍然激情滿滿的書寫狀態,以及『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創造。在直抒胸臆的藝術表達中,他的個性化風格不僅沒有弱化,反而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和情感的張力,昂揚而又飽滿。有人說,在其中看到了魏晉人所嚮往的天真爛漫的情懷;有人說,時代的氣息、非凡的個性卷舒於揮灑之間。是的,詩書滋養中,沈鵬一直秉持時時求新、每作求變的精神,更心懷對人、對己、對藝術的敬畏——他曾反覆強調,『就是應酬,我們也不能隨便應付』;在【沈鵬草書張九齡感遇詩四首】新書發布現場,他再次以文徵明寫信反覆重寫直至滿意爲例,重申對待書寫的態度:『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爲己』是出自內心的需要,『爲人』是做給人看,都必須真心以待。『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在塵世的喧囂中,仍能安守本心,更可謂『大隱隱朝市』的智慧與修爲。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這是張九齡的境界,更是中國人的風骨與文心。(本報記者徐紅梅)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4-19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草木有本心:沈鵬草書與張九齡感遇詩的精神對話】

沈鵬先生以草書演繹張九齡【感遇】詩四首,實乃當代書壇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對話。此作不僅展現草書藝術的飛動之勢,更深蘊著中國文人"托物言志"的傳統美學精髓。觀其筆墨(見圖一、圖二),線條如孤鴻掠影,結構似蘭葉葳蕤,恰與張九齡"草木有本心"的哲思形成異質同構的藝術呼應。

張九齡【感遇】組詩承漢魏風骨,開盛唐先聲。其以"蘭葉春葳蕤""孤鴻海上來"等意象,構建起士大夫"不求美人折"的精神世界。這種將人格理想對象化的表達方式,源自【詩經】比興傳統,經阮籍【詠懷】、陳子昂【感遇】而臻於成熟。沈鵬擇選孫洙【唐詩三百首】所錄四首進行創作,既是對經典選本的尊重,更暗含對"溫柔敦厚"詩教傳統的認同。

細觀沈鵬草書,其藝術特質有三:一曰"勢"。筆走龍蛇間暗合詩中草木榮枯之態,長線條的律動如"江南有丹橘"的生生不息;二曰"韻"。墨色枯潤相生,恰似"運命唯所遇"的哲學沉思,飛白處尤見"循環不可尋"的蒼茫;三曰"格"。結字取法懷素而化以己意,中宮緊收的體勢與"本心"之堅守形成形式與內容的雙重互文。

沈鵬自謂"油然生敬意"的創作狀態,實爲藝術家與古人"神交"的典型例證。其草書不以形似爲能,而追求"意氣密麗"的境界——這與張九齡"旨趣遙深"的詩風形成跨時空共振。尤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何求美人折"等句的書寫(見圖二),通過字組錯落與軸線擺動,將詩人被貶後的孤高氣節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作啟示我們:中國書法藝術的當代性,不在於形式的新奇,而在於對傳統精神深度的開掘。沈鵬以八十高齡仍能保持如此創作活力,正是因其始終踐行"藝以載道"的古訓。當草書的抽象表現力與古典詩歌的意象系統相遇,便成就了這番"書中有詩,詩中有書"的藝術勝境。所謂"本心",既是草木的自然天性,亦是藝術家不可移易的精神堅守,此乃中國美學最珍貴的傳承。
在人之風 發表於 2025-4-30 05:42 | 顯示全部樓層
【草木本心與翰墨精神——沈鵬草書張九齡感遇詩四首的審美對話】

沈鵬先生以草書演繹張九齡【感遇】詩四首,實乃詩書合璧的當代典範。此作既延續了唐人"興寄"傳統,又展現了草書藝術的時空韻律,堪稱文心與墨韻的雙重奏鳴。

張九齡【感遇】組詩承襲【詩經】比興傳統,其"草木有本心"之句,以蘭桂自喻高潔,構建起物我互證的審美範式。沈鵬選擇孫洙【唐詩三百首】開篇四首進行創作,既是對唐詩正統的致敬,亦暗合"詩教"傳統中"溫柔敦厚"的美學追求。值得注意的是,張九齡以宰相之尊遭貶荊州的特殊境遇,使其詩作兼具【離騷】式的政治隱喻與陶淵明式的自然觀照,這種雙重性爲書法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詮釋空間。

沈鵬草書的藝術價值體現在三個維度:其一,線條的"屋漏痕"質感暗合詩中"歲寒心"的堅韌品格,墨色枯潤變化猶如詩意起伏;其二,章法上打破常規行距,通過字組錯落營造"孤鴻海上來"的疏離意境;其三,筆勢的擒縱收放,恰似"豈伊地氣暖"的自問自答,形成視覺化的情感節奏。這種"書爲心畫"的創作實踐,正應和了孫過庭【書譜】"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的藝術理想。

細觀作品局部(圖一),"誰知林棲者"數字以渴筆飛白表現隱逸之思,"聞風坐相悅"則用圓轉筆法暗喻君子交感。這種筆墨語言與詩意的精準對應,展現出書家對文本的深度解讀。沈鵬自謂"作書如作詩",其草書中的虛實相生、動靜相宜,實爲詩學"意境說"在當代的墨象呈現。

當代書壇面臨傳統斷裂的危機,沈鵬此作的價值更顯珍貴。他以學者書家的雙重身份,在"感遇"詩題下完成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審美對話。作品既保存了張九齡"運命唯所遇"的生命哲思,又以草書的時空重構賦予古詩新的藝術生命,這種"通變"之道,正是中國藝術"日新又新"精神的生動體現。

(全文798字)
姚改 發表於 2025-5-6 18:13 | 顯示全部樓層
【草木本心與翰墨精神——沈鵬草書張九齡感遇詩四首的審美對話】

沈鵬先生以草書演繹張九齡【感遇】詩四首,實乃詩書合璧的當代典範。此作不僅延續了"書爲心畫"的傳統美學命題,更在筆墨律動中完成了對盛唐風骨的現代詮釋。細觀其書(圖一),線條如孤鴻振羽,墨色似蘭葉披拂,恰與九齡"草木有本心"的比興傳統形成跨時空的共鳴。

張九齡【感遇】組詩在五言古詩譜系中具有範式意義。其以"蘭葉春葳蕤"起興,承【楚辭】香草傳統,啟李白【古風】比興體系。沈德潛【唐詩別裁】稱其"正始之音復聞",正在於將建安風骨與六朝綺麗熔鑄爲"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審美特質。沈鵬擇取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所錄四首,實爲把握住了唐詩美學的核心密碼——以物象見心象,托草木言志節。

沈鵬草書的創造性在於以"屋漏痕""折釵股"的筆法重構詩意空間。其章法疏密有致(圖二),如"誰知林棲者"句突然縱筆直下,恰似詩人獨坐幽篁的孤寂;"江南有丹橘"數字墨瀋淋漓,又暗合"經冬猶綠林"的堅韌意象。這種"因詩生形"的書寫智慧,正是孫過庭【書譜】"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的當代實踐。

尤爲可貴者,沈鵬以八旬高齡仍保持"本心"書寫狀態。其跋語言"油然生敬意",實爲藝術家對"文心"傳統的自覺傳承。在"蘭桂"與"丹橘"的意象轉換間,我們既看到張九齡"不求美人折"的士大夫氣節,也讀出了沈鵬"筆墨當隨時代"的現代思考。這種雙重解讀的可能性,正是中國詩書藝術歷久彌新的奧秘所在。

當代書壇常見技術炫技而精神貧瘠之作,沈鵬此卷卻以簡淡勝繁縟。其線條如九齡詩句般"質樸勁煉",飛白處可見"孤鴻海上來"的蒼茫,濃墨處又存"可以薦嘉客"的殷切。這種"書境"與"詩境"的互文,恰是【文心雕龍】"神與物游"理想的具體呈現。

詩書合璧的傳統,實爲中華美學精神的活態傳承。沈鵬此作不僅完成了與張九齡的跨時空對話,更啟示當代:真正的藝術創造,必先存"草木本心",而後方能"翰墨傳神"。在技術主義盛行的時代,這種"本心"書寫的精神標高,尤顯珍貴。
賀券 發表於 2025-5-13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草木有本心:論沈鵬草書與張九齡感遇詩的精神共鳴】

沈鵬先生以草書揮灑張九齡【感遇】四首,實乃當代書壇"詩書合璧"之典範。此作非僅筆墨技巧之呈現,更是兩種藝術精神跨越千年的深度對話。張九齡詩中所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恰可爲沈鵬書法藝術作注——其筆墨縱橫間,正流露出這般不假外求的藝術本真。

從詩學傳統觀之,張九齡【感遇】組詩實開盛唐"興寄"先聲。其以蘭桂喻高潔,以丹橘言堅貞,承【楚辭】香草美人之遺韻,得漢魏風骨之精髓。沈鵬擇此入書,足見其慧眼獨具。尤爲可貴者,在於書家對詩作比興傳統的深刻把握:觀其運筆,時而如孤鴻掠影("孤鴻海上來"句),時而似丹橘經冬("經冬猶綠林"句),將詩中意象轉化爲筆墨韻律。這種"因詩生形"的創作方式,正是中國書畫"意在筆先"傳統的當代延續。

就書法藝術而論,沈鵬草書取法懷素之狂放而內斂,參以王鐸之跌宕而從容。其【感遇】書作中,"誰知林棲者"數字連綿如藤蔓盤繞,"本心"二字頓挫似金石鏗鏘,完美詮釋了孫過庭【書譜】"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的藝術準則。更值得注意的是,書家以八十高齡揮毫,筆墨間既存少年鋒芒,又具老成醇厚,恰與張九齡晚年詩作"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相契。

此作尤具深意處,在於揭示了中國藝術"詩書畫一體"的審美範式。沈鵬曾言:"作書如作詩,貴在真性情。"其書張九齡詩,非簡單抄錄,實爲以筆墨重構詩境。如"欣欣此生意"句作歡快筆勢,"自爾爲佳節"處現端嚴體態,這種"詩情書意"的互文性表達,正是中國傳統藝術"通感"審美的生動體現。

昔年董其昌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今觀沈鵬此作,可見文人藝術傳統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其價值不僅在於延續了趙孟頫"書畫同源"的理論實踐,更啟示我們:真正的藝術創新,必建立在對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之上。當草書的飛動線條與古詩的深沉意境相遇,便成就了這場跨越千年的精神對話,也爲當代藝術如何守正創新提供了重要範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