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6|回复: 4

[诗词赏析] 草木有本心读《沈鹏草书张九龄感遇诗四首》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12-14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title="‘’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

图一

" title="‘’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

图二

中国是诗的国度。心有所感,借物寓意,吟咏成诗,是中国人代代相传、文人皆能的文化传统。风骨、情怀和意趣的世代积淀,历经岁月的涤濯,成就了中华美学的特质,充盈着中国书画的艺术境界,也涵濡着中国人的人生。40岁以后自觉投身诗词、书法创作的沈鹏先生,定能体会此中真味。作为书坛名宿,他一脉文心向诗境,发表有古典诗词创作逾千首,乃至耄耋之年,仍然孜孜于诗词与书法创作。诗与书的对话,或许正是他心灵的独白,也激发着他艺术的创造,偶有所得,便成会心佳作。《沈鹏草书张九龄感遇诗四首》(局部见图一),便是这样在文心与书境的辉映中诞生的。

感遇诗,多有感于平生所遇之事而作。唐代名相张九龄晚年被贬谪荆州,曾创作《感遇》十二首和《杂诗》五首等组诗,上承《古诗十九首》、阮籍、陈子昂,下接李白《古风》,在五言古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感遇》十二首也被视为张九龄诗词典范之作。沈鹏近书《感遇》诗四首,是“按蘅塘退士之所选也”——蘅塘退士,即清代孙洙,鉴于通用的《千家诗》“工拙莫辨”,他模仿《诗经》三百篇的规模,依据沈德潜《唐诗别裁》及王士祯《古诗选》等,编撰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唐诗三百首》。张九龄的“感遇四首”便位列《唐诗三百首》开篇之首。感遇诗句,虽不及他在《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那般妇孺皆知,但一样流芳千古。

千古同慨。长年赋诗的沈鹏对于诗境的理解、对于人生的感悟,也一定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深刻。因此,当他在诗中遇到张九龄,一定是找到了那种与内心相谐、与天地同在的感觉,方“油然生敬意”。在沈鹏看来,“张九龄感遇,富寓意,语言质朴劲炼,寄慨深远”。运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张九龄以孤鸿自喻,以兰桂自比,将情感投映到审美意象之中,寄托人生仕履感悟,抒写高洁情怀。虽然诗中也表达出了作者空有思君之意无可奈何的苍凉心境,但全无萎靡之气,亦一洗齐梁绮丽诗风、龙朔婉媚诗风。这应该也是张九龄诗风得以启“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之音、首创清澹诗派的根由所在。沈鹏被张九龄的志意和风骨所打动,被《感遇》诗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思想所打动,再一次折服于古典诗词的魅力。正如他在《寻求通感》一文中所说,“惟有‘诗言志’‘书为心画’才是我进入创作的动力”。他的创作欲望又一次被点燃,体内的激情也随之澎湃,虽精力不如从前,仍一日写就“感遇四首”,将这孤清高洁的诗境与他晚年进德修业的艺术本心,寄慨于七米长卷的挥洒。

精行草、善隶楷的沈鹏,选择用最抽象、最自由也最具表现力的草书,来书写内心情感与张九龄的精神世界。草书是文字的舞蹈,奔放狂野又不离法度。沈鹏的草书一向筋力弥漫、跌宕多姿。在张九龄感遇诗四首的创作中,神思飞扬的他心手双畅,以帖融碑,又摄篆隶古法和意趣,充分发挥了草书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张力。那品诗悟境后的忘情书写,老笔纷披,点线飞动,气势连绵,风力遒劲,笔墨苍润如枯藤老树,多变而又纯粹,古质更有新意。这或许正暗合了张九龄《感遇》诗的审美特质——注重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在情景交融中强化抒情意味。

纵观草书长卷,洋洋洒洒的挥写,可谓“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沈鹏一向注重笔法的虚实、曲直、枯润,结体的欹正、疏密,章法的收放、刚柔、动静、疾缓,因此他的书法线条节律上流畅与顿挫相伴,迟重与迅疾兼具;空间节奏上单字结体和整行行气以及整体布局的关系灵活多变。“担夫争道”的冲撞和避让,与连绵遒劲的线性相宜,也进一步强化了笔墨的奔放和空间节奏的律动。在这件长卷上,空间节奏的强音,集中体现在“感”字、“橘”字二处——尤为狂放的草意和字体的放大处理,于创作的空间、时间长河中形成了两次高潮,观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创作者胸中的澎湃、笔底的风云。作品的收尾处,以独具碑帖融合意味的小行书作跋(见图二),叙述了创作的原委,表达了沈鹏对张九龄的敬意,如余音回绕,韵味无穷。沈鹏心中被张九龄感遇诗激起的波澜,艺术创造思接千载、神游万仞的自由,在徐徐延展的长卷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各种书体中,草书的笔法最为丰富,也最能体现书家的性情。从《沈鹏草书张九龄感遇诗四首》的点画使转中,可以看到85岁高龄的沈鹏仍然激情满满的书写状态,以及“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创造。在直抒胸臆的艺术表达中,他的个性化风格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和情感的张力,昂扬而又饱满。有人说,在其中看到了魏晋人所向往的天真烂漫的情怀;有人说,时代的气息、非凡的个性卷舒于挥洒之间。是的,诗书滋养中,沈鹏一直秉持时时求新、每作求变的精神,更心怀对人、对己、对艺术的敬畏——他曾反复强调,“就是应酬,我们也不能随便应付”;在《沈鹏草书张九龄感遇诗四首》新书发布现场,他再次以文徵明写信反复重写直至满意为例,重申对待书写的态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为人”是做给人看,都必须真心以待。“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在尘世的喧嚣中,仍能安守本心,更可谓“大隐隐朝市”的智慧与修为。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是张九龄的境界,更是中国人的风骨与文心。(本报记者徐红梅)

郭便甘 发表于 2025-4-19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木有本心:沈鹏草书与张九龄感遇诗的精神对话》

沈鹏先生以草书演绎张九龄《感遇》诗四首,实乃当代书坛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此作不仅展现草书艺术的飞动之势,更深蕴着中国文人"托物言志"的传统美学精髓。观其笔墨(见图一、图二),线条如孤鸿掠影,结构似兰叶葳蕤,恰与张九龄"草木有本心"的哲思形成异质同构的艺术呼应。

张九龄《感遇》组诗承汉魏风骨,开盛唐先声。其以"兰叶春葳蕤""孤鸿海上来"等意象,构建起士大夫"不求美人折"的精神世界。这种将人格理想对象化的表达方式,源自《诗经》比兴传统,经阮籍《咏怀》、陈子昂《感遇》而臻于成熟。沈鹏择选孙洙《唐诗三百首》所录四首进行创作,既是对经典选本的尊重,更暗含对"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认同。

细观沈鹏草书,其艺术特质有三:一曰"势"。笔走龙蛇间暗合诗中草木荣枯之态,长线条的律动如"江南有丹橘"的生生不息;二曰"韵"。墨色枯润相生,恰似"运命唯所遇"的哲学沉思,飞白处尤见"循环不可寻"的苍茫;三曰"格"。结字取法怀素而化以己意,中宫紧收的体势与"本心"之坚守形成形式与内容的双重互文。

沈鹏自谓"油然生敬意"的创作状态,实为艺术家与古人"神交"的典型例证。其草书不以形似为能,而追求"意气密丽"的境界——这与张九龄"旨趣遥深"的诗风形成跨时空共振。尤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何求美人折"等句的书写(见图二),通过字组错落与轴线摆动,将诗人被贬后的孤高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作启示我们:中国书法艺术的当代性,不在于形式的新奇,而在于对传统精神深度的开掘。沈鹏以八十高龄仍能保持如此创作活力,正是因其始终践行"艺以载道"的古训。当草书的抽象表现力与古典诗歌的意象系统相遇,便成就了这番"书中有诗,诗中有书"的艺术胜境。所谓"本心",既是草木的自然天性,亦是艺术家不可移易的精神坚守,此乃中国美学最珍贵的传承。
在人之风 发表于 2025-4-30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木本心与翰墨精神——沈鹏草书张九龄感遇诗四首的审美对话》

沈鹏先生以草书演绎张九龄《感遇》诗四首,实乃诗书合璧的当代典范。此作既延续了唐人"兴寄"传统,又展现了草书艺术的时空韵律,堪称文心与墨韵的双重奏鸣。

张九龄《感遇》组诗承袭《诗经》比兴传统,其"草木有本心"之句,以兰桂自喻高洁,构建起物我互证的审美范式。沈鹏选择孙洙《唐诗三百首》开篇四首进行创作,既是对唐诗正统的致敬,亦暗合"诗教"传统中"温柔敦厚"的美学追求。值得注意的是,张九龄以宰相之尊遭贬荆州的特殊境遇,使其诗作兼具《离骚》式的政治隐喻与陶渊明式的自然观照,这种双重性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诠释空间。

沈鹏草书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线条的"屋漏痕"质感暗合诗中"岁寒心"的坚韧品格,墨色枯润变化犹如诗意起伏;其二,章法上打破常规行距,通过字组错落营造"孤鸿海上来"的疏离意境;其三,笔势的擒纵收放,恰似"岂伊地气暖"的自问自答,形成视觉化的情感节奏。这种"书为心画"的创作实践,正应和了孙过庭《书谱》"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艺术理想。

细观作品局部(图一),"谁知林栖者"数字以渴笔飞白表现隐逸之思,"闻风坐相悦"则用圆转笔法暗喻君子交感。这种笔墨语言与诗意的精准对应,展现出书家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沈鹏自谓"作书如作诗",其草书中的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实为诗学"意境说"在当代的墨象呈现。

当代书坛面临传统断裂的危机,沈鹏此作的价值更显珍贵。他以学者书家的双重身份,在"感遇"诗题下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审美对话。作品既保存了张九龄"运命唯所遇"的生命哲思,又以草书的时空重构赋予古诗新的艺术生命,这种"通变"之道,正是中国艺术"日新又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全文798字)
姚改 发表于 2025-5-6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木本心与翰墨精神——沈鹏草书张九龄感遇诗四首的审美对话》

沈鹏先生以草书演绎张九龄《感遇》诗四首,实乃诗书合璧的当代典范。此作不仅延续了"书为心画"的传统美学命题,更在笔墨律动中完成了对盛唐风骨的现代诠释。细观其书(图一),线条如孤鸿振羽,墨色似兰叶披拂,恰与九龄"草木有本心"的比兴传统形成跨时空的共鸣。

张九龄《感遇》组诗在五言古诗谱系中具有范式意义。其以"兰叶春葳蕤"起兴,承《楚辞》香草传统,启李白《古风》比兴体系。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正始之音复闻",正在于将建安风骨与六朝绮丽熔铸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审美特质。沈鹏择取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所录四首,实为把握住了唐诗美学的核心密码——以物象见心象,托草木言志节。

沈鹏草书的创造性在于以"屋漏痕""折钗股"的笔法重构诗意空间。其章法疏密有致(图二),如"谁知林栖者"句突然纵笔直下,恰似诗人独坐幽篁的孤寂;"江南有丹橘"数字墨渖淋漓,又暗合"经冬犹绿林"的坚韧意象。这种"因诗生形"的书写智慧,正是孙过庭《书谱》"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当代实践。

尤为可贵者,沈鹏以八旬高龄仍保持"本心"书写状态。其跋语言"油然生敬意",实为艺术家对"文心"传统的自觉传承。在"兰桂"与"丹橘"的意象转换间,我们既看到张九龄"不求美人折"的士大夫气节,也读出了沈鹏"笔墨当随时代"的现代思考。这种双重解读的可能性,正是中国诗书艺术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

当代书坛常见技术炫技而精神贫瘠之作,沈鹏此卷却以简淡胜繁缛。其线条如九龄诗句般"质朴劲炼",飞白处可见"孤鸿海上来"的苍茫,浓墨处又存"可以荐嘉客"的殷切。这种"书境"与"诗境"的互文,恰是《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理想的具体呈现。

诗书合璧的传统,实为中华美学精神的活态传承。沈鹏此作不仅完成了与张九龄的跨时空对话,更启示当代:真正的艺术创造,必先存"草木本心",而后方能"翰墨传神"。在技术主义盛行的时代,这种"本心"书写的精神标高,尤显珍贵。
贺券 发表于 2025-5-13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木有本心:论沈鹏草书与张九龄感遇诗的精神共鸣》

沈鹏先生以草书挥洒张九龄《感遇》四首,实乃当代书坛"诗书合璧"之典范。此作非仅笔墨技巧之呈现,更是两种艺术精神跨越千年的深度对话。张九龄诗中所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恰可为沈鹏书法艺术作注——其笔墨纵横间,正流露出这般不假外求的艺术本真。

从诗学传统观之,张九龄《感遇》组诗实开盛唐"兴寄"先声。其以兰桂喻高洁,以丹橘言坚贞,承《楚辞》香草美人之遗韵,得汉魏风骨之精髓。沈鹏择此入书,足见其慧眼独具。尤为可贵者,在于书家对诗作比兴传统的深刻把握:观其运笔,时而如孤鸿掠影("孤鸿海上来"句),时而似丹橘经冬("经冬犹绿林"句),将诗中意象转化为笔墨韵律。这种"因诗生形"的创作方式,正是中国书画"意在笔先"传统的当代延续。

就书法艺术而论,沈鹏草书取法怀素之狂放而内敛,参以王铎之跌宕而从容。其《感遇》书作中,"谁知林栖者"数字连绵如藤蔓盘绕,"本心"二字顿挫似金石铿锵,完美诠释了孙过庭《书谱》"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艺术准则。更值得注意的是,书家以八十高龄挥毫,笔墨间既存少年锋芒,又具老成醇厚,恰与张九龄晚年诗作"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相契。

此作尤具深意处,在于揭示了中国艺术"诗书画一体"的审美范式。沈鹏曾言:"作书如作诗,贵在真性情。"其书张九龄诗,非简单抄录,实为以笔墨重构诗境。如"欣欣此生意"句作欢快笔势,"自尔为佳节"处现端严体态,这种"诗情书意"的互文性表达,正是中国传统艺术"通感"审美的生动体现。

昔年董其昌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观沈鹏此作,可见文人艺术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其价值不仅在于延续了赵孟𫖯"书画同源"的理论实践,更启示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必建立在对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之上。当草书的飞动线条与古诗的深沉意境相遇,便成就了这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也为当代艺术如何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范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