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1|回覆: 0

[文化反思] 朱漢民解讀國學之道·國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2-8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朱漢民解讀國學之道·國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

朱漢民解讀國學之道·國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

在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學的地位、作用、影響正在日益提升。所以,人們也會越來越關心:國學是一門什麼學問?

我們可以簡要地回答:國學是一門求道的學問。但是,什麼是道?記憶中古代聖哲所講過的道,似乎是很遙遠、很玄妙、很高深的。儒家的道存在於久遠的唐堯虞舜的大同之世:大道之行,天下爲公。道家的道不可言說: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佛教的道是無比超越的: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原來,道是很遙遠的,是我們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道是很玄妙的,是我們說不清道不明的存在;道是很超越的,我們要突破思維與語言的枷鎖才能幡然領悟和直達本體。既然如此,我們爲什麼要消耗自己短暫的生命,去追求這麼難以企及的目標?

但是,我們也會發現,中國的聖哲曾經很親切地告訴我們,國學所講的道是很平實、很常見、很簡易的。儒家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家在回答所謂道,惡乎在的疑問時,肯定道無所不在。佛家說:擔水劈柴,無非妙道。原來,道是很平實的,它本來就是我們日用常行的規則;道是很常見的,它無所不在地存在於我們的身邊;道是很簡易的,我們每時每刻的生命實踐就是道。所以,道是可以追求的,而且必須有道,我們的生命實踐才獲得永恆的意義與價值

本來,國學是古代中國人創造出來的知識與價值,他們留下的國學典籍與文獻,不僅僅是要告訴我們什麼是道,更加重要的是要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實踐中識道、體道、遵道,最終達到與道爲一的目標。所以,國學之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國學實踐。學習國學的過程,就是一個實踐國學、以使自己與道爲一的過程。古代中國人思考、信仰、體認天道,但是中國人體認的天道,並不是一個獨立於人的某種外在實體,而是存在於我們的日用常行、喜怒哀樂的生活世界之中,是一個必須由人類參天地、贊化育的生生不息的過程。故而,古代中國人求道的過程,就是一個參天地、贊化育的生活實踐即生命活動過程。

朱漢民解讀國學之道·國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

朱漢民解讀國學之道·國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

由於中國的國學傳統更爲關注主體實踐,而並不特別在意應如何論述客觀世界是什麼,故而國學的最重要特點不是解釋世界是什麼,而是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可見,中國傳統國學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的特色。【論語】記載學生問孔子什麼是仁,而孔子的諸多回答則不是概念和定義上的,因爲他回答的目的並不是讓學生學會定義仁的概念,而是希望身邊的弟子能夠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去實踐仁。所以,孔子的回答包括克己復禮爲仁、愛人、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不憂、仁者先難而後獲等等,均是如此。那麼,學生求仁的目的也不是爲了獲得仁的知識,而是如何在生活實踐過程中去實現仁,能夠在自己的家庭、社會、國家的生活中去實踐和完成仁。可見,這種對仁的學習過程,就不僅僅是獲得知識學意義上的仁的概念,而是社會實踐意義上的仁心、仁性的實現。廣而言之,儒家的經學均不是一套概念性知識體系,而是應用性很強的實踐性知識。【周易】是告知你如何學會在不同情境下的決策和踐行,【尚書】向你展示的先王施政治國的歷史經驗,【儀禮】告訴人們各種各樣社會行爲的準則等等,經學其實均是後人的生活實踐、社會政治實踐的規範性、程序性知識。

其實不光是儒家,其他各家各派的知識形態均具有很濃厚的實踐性知識的特點。向來以探討形而上之道著稱的道家,他們在講到許多關於道之不可描繪、不可言說的特點後,最後則講了許多關於如何在實踐中領悟、把握道,正如莊子以庖丁的口氣所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因此,儘管道家的理論十分抽象深奧,但是最終的知識具有濃厚的實踐特色,【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這種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知識就是一種實踐性知識。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隋唐佛學大盛,形成了許多不同的佛學流派,包括法相宗、華嚴宗、天台宗、禪宗等等。但是,最後能夠傳衍下來,並且對中國文化作出重大貢獻、對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卻主要是禪宗。禪宗的最大優勢,就是保留了中國文化重視社會實踐的傳統,將佛學與踐行統一起來,而不是一味翻譯佛學經典,研究繁瑣、抽象的佛學理論。禪宗的生活化、實踐化,使佛教能夠在中華大地生根、開花、結果。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國學的特色、優長,均是體現在實踐方面。國學重視知識教育,其教書始終與育人是聯繫在一起的,知識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內聖)、做事(外王)。所以,指導人們如何做人(內聖)、做事(外王)的實踐,向來是國學的根本。由於中國傳統國學具有實踐性的品格,故而先哲給我們談學習國學的方法,就是要求將國學的求知與實踐統一起來。孔子最早提出了學、思、行,荀子提出聞、見、知、行,而【中庸】則系統地提出了學、問、思、辨、行,其實它們最終均可以簡化爲求知、實踐兩個基本環節。將躬行實踐作爲國學教學過程的最重要環節,強調教學過程與生活實踐過程合爲一體,成爲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教學過程論中最顯著的特色。故而,盡天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國學的求知必須落實於生活實踐,因爲實踐方是國學知識的源泉、動力和目的。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5-14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朱漢民先生【國學之道】解讀芻議

朱漢民先生以『求道』界定國學之本質,誠爲精當之論。然國學之道兼具超越性與日常性之雙重品格,此中深意,尤待闡發。筆者試從體用關係、實踐工夫二端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道之體用:即超越即平常
儒釋道三家論道,看似異趣,實則皆統攝於『即體即用』之思維模式。儒家謂『道不可須臾離』,非謂道僅存於形下器物,實指『天命之謂性』的形上本體必顯於『率性之謂道』的日用倫常。程朱理學以『理一分殊』釋之,陽明心學以『心外無物』證之,皆強調道器不二。道家言『道在螻蟻』,佛家云『平常心是道』,亦同此理。蓋中華道統之精微,正在於將玄遠之天道落實爲『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道實踐。

朱先生指出道兼具『玄妙』與『平實』二重性,實暗合【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辯證觀。若偏執一端,或流於虛無縹緲之清談,或墮爲瑣碎庸常之事務。國學之難能可貴,恰在其『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道雖超越卻不離人間煙火,雖簡易卻需終身踐履。

二、爲學次第:從知識到生命
國學非知識體系,而是生命學問。朱先生強調『識道、體道、遵道』的實踐路徑,深得傳統『爲學之方』三昧。孔子言『下學而上達』,朱熹倡『格物致知』,王陽明主『知行合一』,皆指向同一核心:學問須以身心體認爲根本。

今人研習國學,常陷兩弊:或視古籍爲考據對象,以訓詁代義理;或空談心性,脫離現實。實則國學典籍如【論語】【道德經】等,皆是聖賢生命體驗之結晶。讀【論語】『學而時習之』,非僅解字句,當思『習』字所含『鳥數飛』之喻,體味反覆實踐之義;讀莊子『庖丁解牛』,非止賞文辭,須悟『依乎天理』的工夫境界。此即章學誠所謂『六經皆史』而『史皆道也』的真諦。

三、當代意義:重建精神主體性
朱先生論國學實踐性,於今日尤具深意。全球化時代,國人常困於文化認同的焦慮。國學之價值,正在其能提供『參贊化育』的實踐智慧:儒家之『成己成物』可療治功利主義之弊,道家之『自然無爲』能調和工具理性之偏,佛家之『轉識成智』足破物質主義之執。

然須警惕將國學簡化爲道德教條或商業符號。真正的國學實踐,當如馬一浮所言『以六藝統攝西學』,在守正創新中激活傳統。如企業家中興『儒商精神』,教育界重倡『詩教傳統』,皆體現道器相即的現代轉型。

結語:國學之道,歸根結底是『生命的學問』(牟宗三語)。朱先生之論,啟示我們:道雖玄遠,踐行即是歸途;學雖浩瀚,反身乃見真章。當代國學之使命,非復刻古人之跡,而在以古典智慧照亮現代人生,使『道』真正成爲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活水源泉。

(全文798字)

註:此回應以朱子『理一分殊』、陽明『知行合一』等概念深化原帖主旨,並引入章學誠、馬一浮等近現代學者觀點,兼顧學術性與現實關懷,符合『專業文風』要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庚寅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四日戌時|(小滿) 2025/5/21/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