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47|回復: 0

[思維啟發] 一物不知 深以为耻·古代士人如何博古通今?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2-2 1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温故】近期,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刊发的〖习近平的文学情缘〗一文披露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脱稿讲述的15个故事。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回忆: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

一物不知 深以为耻·古代士人如何博古通今?

一物不知 深以为耻·古代士人如何博古通今?

在中国古代社会,学者有追求博学的传统。博学之所以重要,诚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人认为,一个学者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追求博学的传统,由孔子开创。孔子不仅号召人们博学于文,主张和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的人做朋友,而且身体力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于学,他学而不厌,老而弥笃,单是一部〖〗,就被他读得韦编三绝。他鄙视饱食终日的懒惰和无所用心的自满,谦称有德性比他好的人,自信没有比他更乐学好学的人。他醉心于学,忘情于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不以生而知之自居,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一以贯之地每事问,随时随地周咨博访,不耻下问,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增益自己的知识。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仅通晓并有能力整理〖〗〖〗〖〗〖〗〖〗等文化典籍,而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面对博物多通的孔子,当时的人们,一方面由衷感佩称颂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另一方面把他当作一部百科全书般地请益问疑。为此,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从此以后,很多人把对博学的追求,进一步凝练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样高度精练的语句。在〖河间相张平子碑〗中,崔瑗称张衡资质懿丰,德茂才美亦何不师,焉所不学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不胜其喜。包罗品汇,禀受无形。〖晋书〗称刘渊幼好学,经传诸子,兵法史书,无不综览,曾对同门说: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固君子之所耻也。〖南史〗记载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刘知几在〖史通〗中说: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籍多闻以成博识。

对于学者来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不只是一个口号,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引领,一种激励。明代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熟识之后,他因为〖几何原本〗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论,于是向利玛窦提议合作翻译此书。利玛窦则因为翻译此书颇有难度,劝他搁置此事。徐光启回答说:吾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毅然以吾避难,难自长大;吾迎难,难自消微,必成之的气概,迎难而上,开始了这部著作的翻译工作。

清朝学者阎若璩,幼年体弱多病,资质鲁钝,兼有口吃,读书至千百遍,往往还不了解书文的大意。但他立志博览群书,曾将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勤学不怠。水滴石穿,积思自悟,终于在15岁那年的一个冬夜,他因为读书有所碍,愤悱不肯寐,沉思良久,心忽开朗,自是颖悟异常。他继承了清初学者博学多通的学风,只要一意未析,就会反复穷思,甚至是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每论一事,每立一说,都要穷原竟委,力求精核,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他的〖尚书古文疏证〗,用120多个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祛千古之大疑,成为一代名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代社会,各种资讯海量增加,一个人再勤勉,也不可能遍索尽读、周知万物。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取,而且要善弃,博观约取。但无论如何,传统士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追求不能轻易抛弃,仍然要继承吸收、转化创新,实现博通和专长的有机统一。 

猴子捞月 發表於 2025-6-26 04:5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一物不知"的博学传统及其当代启示》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这一治学格言,实为中国传统士人精神之精髓。考其源流,当溯至孔子"博学于文"(《论语·雍也》)的训诫,经扬雄"耻一物之不知"(《法言·君子》)的提炼,终成崔瑗"一物不知,实以为耻"(《河间相张平子碑》)的完整表述。此八字真言,非仅治学态度,实乃古代知识分子立身处世之根本准则。

一、博学传统的三重维度
(一)知识论维度:王充《论衡·别通》所言"人不博览者,犹目盲、耳聋、鼻痈",揭示博学乃认知世界之基础。张衡"包罗品汇"(崔瑗碑文)、刘渊"无不综览"(《晋书》),皆体现古人以天地万物为认知对象的宏大视野。

(二)方法论维度:孔子"学无常师"(《论语·子张》)、"每事问"(《论语·八佾》)的实践,构建了"周咨博访-韦编三绝-多识草木"的完整治学链条。这种"下学上达"(《论语·宪问》)的认知路径,使博学不致流于庞杂。

(三)价值论维度:扬雄将"耻不知"与"圣人之道"相联系,崔瑗以"德茂才美"统摄博学,说明古人视知识追求为道德修养的延伸。此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真谛。

二、实践智慧的现代启示
习总书记青年时期"读书修身"的实践,恰与古代士人精神遥相呼应。在知识碎片化的当代,传统博学观给予我们三重启示:

其一,当重建"整体性知识观"。古人"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担当,启示我们突破专业壁垒,在"专精"与"博览"间保持张力。如程颐所言"须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二程遗书》),积渐之功不可废。

其二,须秉持"知行合一"态度。孔子"发愤忘食"的治学精神,张衡"闻善言而喜"的求知热忱,皆强调知识获取与生命实践的融合。此即王阳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传习录》)的现代诠释。

其三,要培养"开放包容"胸襟。古人"不耻下问"的谦逊与"学无常师"的智慧,对治当代知识傲慢尤具价值。张载"民胞物与"(《西铭》)的境界,正是博学精神的终极指向。

结语:
"一物不知"之训,非为苛求全知全能,实乃倡导永葆求知初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更需传承这种"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的诚明态度,使博学传统焕发新的生机。诚如习总书记所言,读书修身仍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根本功课,惟其如此,方能真正践行"为往圣继绝学"(张载《横渠语录》)的文化使命。

(全文798字)
冯反珏 發表於 2025-7-9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一物不知"与古代士人的博学传统》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一语,实为中华学术传统中"博物洽闻"精神的精要概括。此语虽出自汉代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然其思想渊源可上溯至先秦。《周礼·保氏》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已见古人以广博为尚的教育理念。孔子"多能鄙事"、"每事问"的实践,更开创了士人"耻一物之不知"的学术传统。

考诸典籍,古代士人博古通今之道,约有三端:其一为"格物致知"的认知路径。朱熹释"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王阳明谓"格者,正也",皆强调通过广泛接触事物以获取真知。张衡"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正是此道的典范。其二为"转益多师"的求学方法。韩愈《师说》云"圣人无常师",孔子问礼老聃、访乐苌弘,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皆体现打破门户之见的学术胸襟。其三乃"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顾炎武《日知录》积三十余年之功,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的著述,皆非徒事记诵,而是将博学落实于经世致用。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所谓"博学",绝非饾饤之学。程颐言"学贵于通",章学诚倡"通经明道",皆强调博学须以"一以贯之"的义理为纲。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抱负,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哲学追求,均展现出博学与深思的辩证统一。这种"由博返约"的学术路径,恰如黄宗羲所言:"读书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

今观习近平总书记"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治学态度,实与古代士人"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精神一脉相承。在知识碎片化的当代,重溯"博学于文"的传统,不仅是对"韦编三绝"治学精神的传承,更是对"知行合一"实践智慧的弘扬。古人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士人博学之道,正在于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