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3|回覆: 1

[中醫理論] 因其毒而用之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2-2 07: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附子(烏頭、天雄系列)是中醫藥史中運用最早的中藥之一,有數千年的藥用歷史。唐以前的諸多文獻如【萬物簡】【五十二病方】【武威漢代醫簡】【神農本草經】【肘後方】等都載錄了附子、烏頭、天雄的臨床應用。附子的臨床應用在很多醫藥著作中占很大比例,【傷寒論】中用附子的方劑有二十三方,【金匱要略】有十三方;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稱其『爲百藥長』;明代張景岳更將附子、人參、熟地、大黃歸爲『藥中四維』;清代鄭欽安開創的扶陽學派倡用烏附,附子的運用甚至占到處方的四分之三以上。但附子畢竟是毒性中藥之一,運用不得法,則會引發醫療事故。有鑑於此,則有【中國附子】之成書。

    由張世臣、李可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附子】一書從附子文獻記載、臨床應用、種植栽培、炮製加工、化學成分、藥理、毒理、藥效、質量控制、市場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影響附子質量的各個環節進行了系統和客觀的梳理和總結,是附子臨床與基礎研究的專著,爲附子的合理運用提供參考。

    內容翔實,爲中醫藥人提供了學習附子的詳細資料。該書27萬字,引用相關文獻近400條,內容豐富,比較完整地呈現了目前國內對附子各方面研究的概貌。在文獻記載和臨床應用部分,收載了多部醫藥學著作以及其他博物館書籍中附子來源、藥效、栽培、臨床辨證應用的情況以及名家醫案,說明在附子的傳統應用中,有大量的減毒存效的炮製經驗和臨床應用經驗,充分體現了古代醫藥學家的智慧。在現代藥學研究部分,不同學者從多方面對附子的種植栽培技術、炮製加工工藝、化學成分、藥效物質基礎、毒性物質基礎、體內代謝情況、質量控制進行了廣泛地研究,爲附子臨床合理應用、安全應用提供了參考資料。另外,爲了提高本書的實用性,還對附子藥材的市場情況與毒性中藥管理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

    條分縷析,闡發醫理,消除醫者對附子使用的畏懼心理。本書從附子中醫主證、經方應用、相關中成藥應用、食療應用、名家醫案等方面,並開闢專章,說明附子古今運用劑量的變化情況,不僅展示了各中醫大家應用附子的『法』,而且對其『度』也做了詳細說明,使學習中醫者不僅把附子視爲治療沉疴重病的要藥,而且能夠運用得法,運用有度,消除醫者對附子想用不敢用的畏懼心理,在明確辨證的基礎上,敢用和善用附子,爲患者服務。

    正本清源,明確烏頭、附子、川烏、草烏等的關係。該書第一次通過文獻整理的方式,系統追溯了烏頭、附子、川烏、草烏的源流,並提出川烏、草烏之分,始於宋代;附子鹽制爲膽巴制的濫觴;膽巴專爲防腐,對藥效並無裨益等觀點,爲川烏、草烏、附子的炮製方法的傳承與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獻依據。

    醫藥結合,爲臨床醫生了解附子藥性,中藥學者研究針對病症提供了路徑。一般的中藥單品種論述,以藥學研究爲主,很少涉及臨床如何使用,而本書將臨床使用部分放在前半部分著重論述,強調了附子如何在臨床上應用才安全有效,由此,可以對比後半部分的藥學研究,做到了有的放矢,讓學術研究爲臨床療效服務。另外,本書的不足之處在於,臨床應用部分內容略顯雜亂,需要再版時進一步改進。

    本書是目前第一部對附子研究集大成的著作,內容詳盡,其引用數據多來源於已發表的學術期刊或已完成的研究項目,真實可信,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該書對附子的臨床應用和學術研究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適用於中醫藥院校師生、中醫醫院臨床工作者、中藥科研工作者、道地藥材產區的工作人員以及更廣大的中醫藥愛好者閱讀。

武曲村伎 發表於 2025-5-28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附子】學術價值芻議

附子一藥,誠如歷代醫家所言"藥中雄烈,回陽第一",其臨床應用史貫穿中醫學術發展全程。觀【中國附子】一書,實爲當代附子研究之集大成者,其學術價值可從三方面論之:

一、文獻考據與臨床經驗之系統整合
本書以文獻學方法梳理【萬物】【五十二病方】至【武威醫簡】等早期文獻,揭示附子應用源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對【傷寒論】【金匱要略】三十六方(註:原文統計有誤,實爲【傷寒】23方、【金匱】13方,合計36方)的配伍規律分析,突破了傳統"毒性認知"的局限,從六經傳變角度闡釋附子"起死回生"之機。書中收錄的吳佩衡、范中林等近代火神派醫案,尤能體現"重劑起沉疴"的用藥智慧,如范氏治少陰證用附子至300克之案例,皆詳載煎煮法、配伍法以制約其毒,此正合【本草蒙筌】"製毒存效"之要義。

二、現代科研與傳統認知之有機銜接
本書突破性地將雙酯型生物鹼(烏頭鹼、次烏頭鹼等)的毒效二重性研究成果與傳統炮製經驗相印證。數據顯示,江油附子經膽巴浸泡、蒸煮後,毒性成分降解率達98%以上,此與【雷公炮炙論】"凡使附子,須炮令坼"的實踐經驗形成現代註解。更可貴者,書中對比了不同產區附子中尿嘧啶核苷等強心成分的含量差異,爲道地藥材"江油附子"的優質性提供了量化依據,此乃傳統"辨狀論質"經驗之科學延伸。

三、臨床應用安全體系之構建
針對當代醫者"畏附如虎"現象,本書獨創"劑量-證型-煎法"三維安全模型:
1. 劑量閾:考證漢制(1兩≈15.6克)與現代等效劑量,指出仲景方中附子最大用量(生附子3枚≈今45克)需結合"脈微厥逆"的少陰病機;
2. 證型譜:歸納附子的"陰證三綱"(苔滑、脈沉、肢冷)與"禁忌五則"(熱證、陰虛、孕婦等);
3. 減毒法:強調"久煎(>2小時)破毒""甘草蜜制緩烈""配伍監製(乾薑、大黃等)"三位一體之法。

此書雖旁徵博引,然亦有可商榷處:如對日本漢方"少量附子(0.5-3克)溫經"流派的論述稍顯簡略;對現代藥典規定(制附子日用上限15克)與臨床實際用量的矛盾未充分探討。然瑕不掩瑜,其以27萬字構建的附子應用體系,確爲"毒藥猛劑善起沉疴"的典範之作,值得醫林同道深研。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