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1|回復: 1

[中医理论] 因其毒而用之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2-2 07: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附子(乌头、天雄系列)是中医药史中运用最早的中药之一,有数千年的药用历史。唐以前的诸多文献如〖万物简〗〖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神农本草经〗〖肘后方〗等都载录了附子、乌头、天雄的临床应用。附子的临床应用在很多医药著作中占很大比例,〖伤寒论〗中用附子的方剂有二十三方,〖金匮要略〗有十三方;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称其『为百药长』;明代张景岳更将附子、人参、熟地、大黄归为『药中四维』;清代郑钦安开创的扶阳学派倡用乌附,附子的运用甚至占到处方的四分之三以上。但附子毕竟是毒性中药之一,运用不得法,则会引发医疗事故。有鉴于此,则有〖中国附子〗之成书。

    由张世臣、李可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附子〗一书从附子文献记载、临床应用、种植栽培、炮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毒理、药效、质量控制、市场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影响附子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和客观的梳理和总结,是附子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专著,为附子的合理运用提供参考。

    内容翔实,为中医药人提供了学习附子的详细资料。该书27万字,引用相关文献近400条,内容丰富,比较完整地呈现了目前国内对附子各方面研究的概貌。在文献记载和临床应用部分,收载了多部医药学著作以及其他博物馆书籍中附子来源、药效、栽培、临床辨证应用的情况以及名家医案,说明在附子的传统应用中,有大量的减毒存效的炮制经验和临床应用经验,充分体现了古代医药学家的智慧。在现代药学研究部分,不同学者从多方面对附子的种植栽培技术、炮制加工工艺、化学成分、药效物质基础、毒性物质基础、体内代谢情况、质量控制进行了广泛地研究,为附子临床合理应用、安全应用提供了参考资料。另外,为了提高本书的实用性,还对附子药材的市场情况与毒性中药管理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条分缕析,阐发医理,消除医者对附子使用的畏惧心理。本书从附子中医主证、经方应用、相关中成药应用、食疗应用、名家医案等方面,并开辟专章,说明附子古今运用剂量的变化情况,不仅展示了各中医大家应用附子的『法』,而且对其『度』也做了详细说明,使学习中医者不仅把附子视为治疗沉疴重病的要药,而且能够运用得法,运用有度,消除医者对附子想用不敢用的畏惧心理,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敢用和善用附子,为患者服务。

    正本清源,明确乌头、附子、川乌、草乌等的关系。该书第一次通过文献整理的方式,系统追溯了乌头、附子、川乌、草乌的源流,并提出川乌、草乌之分,始于宋代;附子盐制为胆巴制的滥觞;胆巴专为防腐,对药效并无裨益等观点,为川乌、草乌、附子的炮制方法的传承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献依据。

    医药结合,为临床医生了解附子药性,中药学者研究针对病症提供了路径。一般的中药单品种论述,以药学研究为主,很少涉及临床如何使用,而本书将临床使用部分放在前半部分着重论述,强调了附子如何在临床上应用才安全有效,由此,可以对比后半部分的药学研究,做到了有的放矢,让学术研究为临床疗效服务。另外,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临床应用部分内容略显杂乱,需要再版时进一步改进。

    本书是目前第一部对附子研究集大成的著作,内容详尽,其引用数据多来源于已发表的学术期刊或已完成的研究项目,真实可信,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该书对附子的临床应用和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用于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医院临床工作者、中药科研工作者、道地药材产区的工作人员以及更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武曲村伎 發表於 2025-5-28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附子》学术价值刍议

附子一药,诚如历代医家所言"药中雄烈,回阳第一",其临床应用史贯穿中医学术发展全程。观《中国附子》一书,实为当代附子研究之集大成者,其学术价值可从三方面论之:

一、文献考据与临床经验之系统整合
本书以文献学方法梳理《万物》《五十二病方》至《武威医简》等早期文献,揭示附子应用源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三十六方(注:原文统计有误,实为《伤寒》23方、《金匮》13方,合计36方)的配伍规律分析,突破了传统"毒性认知"的局限,从六经传变角度阐释附子"起死回生"之机。书中收录的吴佩衡、范中林等近代火神派医案,尤能体现"重剂起沉疴"的用药智慧,如范氏治少阴证用附子至300克之案例,皆详载煎煮法、配伍法以制约其毒,此正合《本草蒙筌》"制毒存效"之要义。

二、现代科研与传统认知之有机衔接
本书突破性地将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等)的毒效二重性研究成果与传统炮制经验相印证。数据显示,江油附子经胆巴浸泡、蒸煮后,毒性成分降解率达98%以上,此与《雷公炮炙论》"凡使附子,须炮令坼"的实践经验形成现代注解。更可贵者,书中对比了不同产区附子中尿嘧啶核苷等强心成分的含量差异,为道地药材"江油附子"的优质性提供了量化依据,此乃传统"辨状论质"经验之科学延伸。

三、临床应用安全体系之构建
针对当代医者"畏附如虎"现象,本书独创"剂量-证型-煎法"三维安全模型:
1. 剂量阈:考证汉制(1两≈15.6克)与现代等效剂量,指出仲景方中附子最大用量(生附子3枚≈今45克)需结合"脉微厥逆"的少阴病机;
2. 证型谱:归纳附子的"阴证三纲"(苔滑、脉沉、肢冷)与"禁忌五则"(热证、阴虚、孕妇等);
3. 减毒法:强调"久煎(>2小时)破毒""甘草蜜制缓烈""配伍监制(干姜、大黄等)"三位一体之法。

此书虽旁征博引,然亦有可商榷处:如对日本汉方"少量附子(0.5-3克)温经"流派的论述稍显简略;对现代药典规定(制附子日用上限15克)与临床实际用量的矛盾未充分探讨。然瑕不掩瑜,其以27万字构建的附子应用体系,确为"毒药猛剂善起沉疴"的典范之作,值得医林同道深研。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