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76|回覆: 2

[中醫理論] 也談厥陰病本質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12-2 1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河南梁華龍先生撰【厥陰由來探秘】(載於【中國中醫藥報】2015年9月3日)一文,對『厥』的概念和『厥陰』的含義進行了探索,讀後受益匪淺。但其對於厥陰病的位置屬性和本質屬性的認識,尚有模糊不清之處,茲略陳管見如下:

    厥陰病是傷寒病的後期和嚴重階段 梁華龍先生從文字學角度對『厥』的概念進行了考證,認為『厥』有憋氣用力、憋氣過頭而休克的意思,也有『最』『重』『盡』等意思。據此引申出厥陰的位置屬性就是『陰的最後、末尾之意』,這是正確的。因為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將厥陰病置於六經之末,加上厥陰篇條文中有許多『難治』『不治』『死』的預後。因而,筆者認為,厥陰病是傷寒病的後期和嚴重階段。

    『陰盡之後便是陽復』存在的問題 梁華龍說,『厥陰為三陰之尾,陰盡之後便是陽復』,是為其主張厥陰病本質為寒熱錯雜做鋪墊。這裡有三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其一,從『兩陰交盡』這句話來看,根本看不出『陰盡陽生』的意思,出現這樣的歧義,純屬臆測。其二,如果陰盡可以自動陽生,是不是意味着,厥陰病在陰寒階段不需要去治療,只等陽氣來復就可以了?其三,如果『兩陰交盡』可以『陰盡陽生』,那麼『兩陽合明』會不會出現『陽極陰生』呢?由此可見,厥陰為『陰盡陽生』之說毫無根據。

    厥陰病的本質是陰寒盛極 梁華龍認為厥陰的本質屬性就是氣機逆亂,包括寒熱錯雜和四肢逆冷兩類病證。所謂『本質屬性』應該是指最突出的表現和根本性質,把寒熱錯雜當作『厥陰』的本質屬性,不但背離了梁華龍先生自己確定的厥即『盡』『重』『最』的結論。而且與太陽病諸瀉心湯主治的寒熱錯雜證不易區別。出現這樣的錯誤,也是被『陰盡陽生』誤導的結果。

    既然厥的含義是『盡』『重』『最』,那麼厥陰就應該是最陰。【素問·至真要大論】以『兩陽合明為陽明』與『兩陰交盡為厥陰』對舉,說明二者是一陰一陽,一寒一熱。既然梁華龍先生承認,『陽明』以『兩陽合明』顯示其陽氣最旺,那麼為什麼不能『厥陰』以『兩陰交盡』顯示其陰氣最旺呢?在【傷寒論】中,既然陽明病是陽熱亢極,那麼厥陰病就應該是陰寒盛極。這也可以從【素問·至真要大論】的另一段話中得到印證,原文說:『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傷寒論】厥陰篇的吳茱萸湯證、四逆湯證、通脈四逆湯證、當歸四逆湯證等,都是厥陰病陰寒盛極的主要證型。

    四肢逆冷作為眾多疾病都可以出現的一個症狀,其中許多是作為疑似證進行鑑別,不是厥陰病的本證,如痰食致厥、水停致厥、熱厥等等,不能作為厥陰病的本質。

    『寒熱勝負』有悖於『厥熱勝復』之理 厥陰病的本質是陰寒內盛,當厥陰病出現厥熱並見時,常常用厥熱勝復來解釋其病理機制,厥是陰勝,熱是陽復。厥熱勝復是人體正氣與陰寒之邪做鬥爭的一種臨床表現。

    梁華龍先生為了說明寒熱錯雜的機理,自創『寒熱勝負』之說。什麼是寒熱勝負呢?梁華龍說:『厥陰病的寒熱勝負是由於氣機逆亂,深在臟腑,是以病機的寒熱性質為主,寒熱在勝負之際,往往形成極寒極熱的證候。』意思是說有兩種性質相反的病邪在人體一決勝負。果真如此,應該是一件好事,因為兩種邪氣鬥爭,無論誰勝誰負,對人體都是有利的,人體的正氣完全可以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

    令人不解的是,梁華龍先生又認為寒厥、熱厥的產生,是寒熱勝負的結果。寒邪和熱邪做鬥爭,必定會消耗對方,或者兩敗俱傷。所以鬥爭的結果,不可能是寒邪或熱邪更重,以致產生寒厥或熱厥。寒邪、熱邪兩種邪氣,在沒有正氣參與的情況下,各自獨立地在人體互相鬥爭,等於把人體正氣的作用抹殺了,這種情況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在【傷寒論】中也沒有類似的論述。

    寒熱勝負是受到厥陰病厥熱勝復理論的啟示而提出的。但厥熱勝復是專門解釋厥陰病陰寒內盛病機的,梁華龍先生把厥陰病的本質當作寒熱錯雜和四肢厥逆,有悖於厥熱勝復之理,只好用諸如『陰盡陽生』與『寒熱勝負』之類的錯誤理論去自圓其說。

    總之,厥陰病是傷寒病的後期和嚴重階段,其本質是陰寒盛極。這是以【傷寒論·厥陰篇】的主要內容為依據,結合【素問·至真要大論】的有關論述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不但符合梁龍華先生從文字學角度對『厥』的概念的考證結果,而且與通常『三陽多實熱,三陰多虛寒』的說法相吻合。

許佬 發表於 2025-7-18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辨厥陰病本質兼答梁華龍先生商榷文】

梁君華龍考"厥"字源流,發"盡""重"之義,誠為卓見。然於厥陰病本質之辨,猶有未達之處。今據【內】【難】經旨,參合仲景大論,試正本清源如次。

一、厥陰定位當遵"兩陰交盡"本義
【素問·至真要大論】明言"兩陰交盡謂之厥陰",此與"兩陽合明謂之陽明"對舉,實寓陰陽盛極之義。陽明為陽氣之極,厥陰自當為陰氣之極。梁君既認陽明"合明"為陽盛,反謂厥陰"交盡"非陰盛,此誠"察秋毫而不見輿薪"之失。王冰注云:"厥,盡也。陰氣至此而盡。"正合【傷寒論】厥陰篇"髒厥""寒厥"諸危候之象。

二、"陰盡陽復"說悖逆病機大義
梁君謂"陰盡陽復"為寒熱錯雜之據,實有三謬:
1. 經旨相違:【靈樞·陰陽系日月】明示厥陰為"陰之絕陰",絕者極也,非轉化之機。若陰盡必陽生,則少陰病四逆湯證當自愈,何須"急溫之"?
2. 邏輯淆亂:按此推論,"兩陽合明"之陽明病當"陽極陰生",則承氣湯證可待陰復自解,顯悖臨床實際。
3. 混淆標本:厥陰篇之"寒熱錯雜",實乃陰寒極盛、逼迫殘陽外浮之假熱,與少陽、太陰之真寒熱錯雜有本質區別。烏梅丸證"蛔厥"之"煩",實為陰盛格陽之象,非真熱也。

三、厥陰本質當定"陰寒極盛"
【傷寒論】337條明言:"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此"陰陽氣"當解作"陽氣與陰寒之氣"。厥陰病之本質,實為陰寒極盛、殘陽將絕之態:
1. 症狀特徵:下利厥逆、脈微欲絕、躁無暫安時,皆陰盛陽微之徵。
2. 治療法則:通脈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等,皆以大劑辛熱回陽為要,佐養血之品以助陽生,絕非寒熱平調之法。
3. 預後判斷:"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致"除中"者,正是誤認假熱為實熱之禍,反證厥陰本質在寒。

結語
厥陰為病,乃陰寒肆虐、殘陽垂絕之危候。梁君以"氣機逆亂"概其本質,猶以"烽火"代"敵襲",未達病機之根。學者當本【內經】"至真"之訓,參仲景"救逆"之法,方不致為"陰盡陽生"之說所惑。至若烏梅丸證之類"寒熱錯雜"表象,實當理解為"真寒假熱"之特殊證型,不可反客為主,以偏概全。

(全文798字)

按:本文謹守"以經解經"原則,凡引【內經】【傷寒論】原文皆用引號標出,論證過程力求符合中醫傳統思維範式。對於梁君觀點之商榷,皆建立在對其原文尊重的基礎上,特此說明。
盲里偷仙 發表於 2025-7-31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厥陰病本質之正詁】

梁華龍先生【厥陰由來探秘】一文考據精審,於"厥"字訓詁尤見功力,然於厥陰病本質之辨析,尚有可商榷處。今不揣譾陋,試從經學本源與臨床實際二途,略陳芻蕘之見。

一、厥陰病位當為陰之極而非陰陽轉樞
梁氏謂厥陰乃"陰盡陽復"之樞,此說實混厥陰與少陰之功用。【傷寒論】三陰次第,太陰為開,少陰為樞,厥陰為闔,此三陰之體用也。"兩陰交盡"之謂,非言陰陽轉化,實指少陰、太陰二陰之氣交會於厥陰而達極致。【素問·陰陽類論】明言"厥陰為闔",正合其"陰氣壅閉"之象。若強解為"陽復之機",則少陰"樞轉"之功將何以自處?觀337條"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之文,仲景所重者在陰陽離絕之危,非陰陽轉化之機。

二、厥陰病性當主陰寒盛極非寒熱錯雜
梁氏以烏梅丸證、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證論證厥陰寒熱錯雜,此實未明標本之別。厥陰篇雖載寒熱並用之方,然細繹其機:
1. 烏梅丸治蛔厥,其"上熱下寒"實因蛔蟲擾動,非厥陰本病;
2. 麻黃升麻湯證乃誤治後變證;
3. 乾薑芩連人參湯證屬寒格吐利。
此皆厥陰病之變局,非正局。【傷寒論】厥陰篇提綱證僅言"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未及寒熱錯雜。反觀352條"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3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通脈四逆湯主之",此等陰寒內盛、虛陽外浮之證,方為厥陰本病真貌。

三、經學訓詁與臨床實證互參
【說文】釋"厥"為"發石也",引申為氣逆、極盡之義。【釋名】曰:"厥,逆氣從下厥起也。"此正合厥陰病"陰陽氣不相順接"之病機。陽明為"兩陽合明"而顯陽熱之極,厥陰為"兩陰交盡"自當示陰寒之極,此【內經】對舉文法之常例。臨床所見厥陰危候,如寒厥、髒厥等,皆現一派陰寒之象,若待其"陽復",恐生機已絕。仲景立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等方,皆以溫破陰凝為要,足證厥陰本質。

結語
厥陰為病,乃陰寒壅閉之危候,其位在陰之極,其性屬寒之盛。梁氏"寒熱錯雜"之說,實將變證混同本病。讀【傷寒】當以六經氣化理論為綱,以方證對應為目,庶幾不失仲景本意。以上淺見,尚祈方家指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