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72|回復: 2

[中医理论] 也谈厥阴病本质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12-2 1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河南梁华龙先生撰〖厥阴由来探秘〗(载于〖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9月3日)一文,对『厥』的概念和『厥阴』的含义进行了探索,读后受益匪浅。但其对于厥阴病的位置属性和本质属性的认识,尚有模糊不清之处,兹略陈管见如下:

    厥阴病是伤寒病的后期和严重阶段 梁华龙先生从文字学角度对『厥』的概念进行了考证,认为『厥』有憋气用力、憋气过头而休克的意思,也有『最』『重』『尽』等意思。据此引申出厥阴的位置属性就是『阴的最后、末尾之意』,这是正确的。因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厥阴病置于六经之末,加上厥阴篇条文中有许多『难治』『不治』『死』的预后。因而,笔者认为,厥阴病是伤寒病的后期和严重阶段。

    『阴尽之后便是阳复』存在的问题 梁华龙说,『厥阴为三阴之尾,阴尽之后便是阳复』,是为其主张厥阴病本质为寒热错杂做铺垫。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搞清楚:其一,从『两阴交尽』这句话来看,根本看不出『阴尽阳生』的意思,出现这样的歧义,纯属臆测。其二,如果阴尽可以自动阳生,是不是意味着,厥阴病在阴寒阶段不需要去治疗,只等阳气来复就可以了?其三,如果『两阴交尽』可以『阴尽阳生』,那么『两阳合明』会不会出现『阳极阴生』呢?由此可见,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说毫无根据。

    厥阴病的本质是阴寒盛极 梁华龙认为厥阴的本质属性就是气机逆乱,包括寒热错杂和四肢逆冷两类病证。所谓『本质属性』应该是指最突出的表现和根本性质,把寒热错杂当作『厥阴』的本质属性,不但背离了梁华龙先生自己确定的厥即『尽』『重』『最』的结论。而且与太阳病诸泻心汤主治的寒热错杂证不易区别。出现这样的错误,也是被『阴尽阳生』误导的结果。

    既然厥的含义是『尽』『重』『最』,那么厥阴就应该是最阴。〖素问·至真要大论〗以『两阳合明为阳明』与『两阴交尽为厥阴』对举,说明二者是一阴一阳,一寒一热。既然梁华龙先生承认,『阳明』以『两阳合明』显示其阳气最旺,那么为什么不能『厥阴』以『两阴交尽』显示其阴气最旺呢?在〖伤寒论〗中,既然阳明病是阳热亢极,那么厥阴病就应该是阴寒盛极。这也可以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另一段话中得到印证,原文说:『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伤寒论〗厥阴篇的吴茱萸汤证、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当归四逆汤证等,都是厥阴病阴寒盛极的主要证型。

    四肢逆冷作为众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的一个症状,其中许多是作为疑似证进行鉴别,不是厥阴病的本证,如痰食致厥、水停致厥、热厥等等,不能作为厥阴病的本质。

    『寒热胜负』有悖于『厥热胜复』之理 厥阴病的本质是阴寒内盛,当厥阴病出现厥热并见时,常常用厥热胜复来解释其病理机制,厥是阴胜,热是阳复。厥热胜复是人体正气与阴寒之邪做斗争的一种临床表现。

    梁华龙先生为了说明寒热错杂的机理,自创『寒热胜负』之说。什么是寒热胜负呢?梁华龙说:『厥阴病的寒热胜负是由于气机逆乱,深在脏腑,是以病机的寒热性质为主,寒热在胜负之际,往往形成极寒极热的证候。』意思是说有两种性质相反的病邪在人体一决胜负。果真如此,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两种邪气斗争,无论谁胜谁负,对人体都是有利的,人体的正气完全可以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

    令人不解的是,梁华龙先生又认为寒厥、热厥的产生,是寒热胜负的结果。寒邪和热邪做斗争,必定会消耗对方,或者两败俱伤。所以斗争的结果,不可能是寒邪或热邪更重,以致产生寒厥或热厥。寒邪、热邪两种邪气,在没有正气参与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地在人体互相斗争,等于把人体正气的作用抹杀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伤寒论〗中也没有类似的论述。

    寒热胜负是受到厥阴病厥热胜复理论的启示而提出的。但厥热胜复是专门解释厥阴病阴寒内盛病机的,梁华龙先生把厥阴病的本质当作寒热错杂和四肢厥逆,有悖于厥热胜复之理,只好用诸如『阴尽阳生』与『寒热胜负』之类的错误理论去自圆其说。

    总之,厥阴病是伤寒病的后期和严重阶段,其本质是阴寒盛极。这是以〖伤寒论·厥阴篇〗的主要内容为依据,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有关论述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不但符合梁龙华先生从文字学角度对『厥』的概念的考证结果,而且与通常『三阳多实热,三阴多虚寒』的说法相吻合。

许佬 發表於 2025-7-18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辨厥阴病本质兼答梁华龙先生商榷文》

梁君华龙考"厥"字源流,发"尽""重"之义,诚为卓见。然于厥阴病本质之辨,犹有未达之处。今据《内》《难》经旨,参合仲景大论,试正本清源如次。

一、厥阴定位当遵"两阴交尽"本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明言"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此与"两阳合明谓之阳明"对举,实寓阴阳盛极之义。阳明为阳气之极,厥阴自当为阴气之极。梁君既认阳明"合明"为阳盛,反谓厥阴"交尽"非阴盛,此诚"察秋毫而不见舆薪"之失。王冰注云:"厥,尽也。阴气至此而尽。"正合《伤寒论》厥阴篇"脏厥""寒厥"诸危候之象。

二、"阴尽阳复"说悖逆病机大义
梁君谓"阴尽阳复"为寒热错杂之据,实有三谬:
1. 经旨相违:《灵枢·阴阳系日月》明示厥阴为"阴之绝阴",绝者极也,非转化之机。若阴尽必阳生,则少阴病四逆汤证当自愈,何须"急温之"?
2. 逻辑淆乱:按此推论,"两阳合明"之阳明病当"阳极阴生",则承气汤证可待阴复自解,显悖临床实际。
3. 混淆标本:厥阴篇之"寒热错杂",实乃阴寒极盛、逼迫残阳外浮之假热,与少阳、太阴之真寒热错杂有本质区别。乌梅丸证"蛔厥"之"烦",实为阴盛格阳之象,非真热也。

三、厥阴本质当定"阴寒极盛"
《伤寒论》337条明言:"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此"阴阳气"当解作"阳气与阴寒之气"。厥阴病之本质,实为阴寒极盛、残阳将绝之态:
1. 症状特征:下利厥逆、脉微欲绝、躁无暂安时,皆阴盛阳微之征。
2. 治疗法则: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皆以大剂辛热回阳为要,佐养血之品以助阳生,绝非寒热平调之法。
3. 预后判断:"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致"除中"者,正是误认假热为实热之祸,反证厥阴本质在寒。

结语
厥阴为病,乃阴寒肆虐、残阳垂绝之危候。梁君以"气机逆乱"概其本质,犹以"烽火"代"敌袭",未达病机之根。学者当本《内经》"至真"之训,参仲景"救逆"之法,方不致为"阴尽阳生"之说所惑。至若乌梅丸证之类"寒热错杂"表象,实当理解为"真寒假热"之特殊证型,不可反客为主,以偏概全。

(全文798字)

按:本文谨守"以经解经"原则,凡引《内经》《伤寒论》原文皆用引号标出,论证过程力求符合中医传统思维范式。对于梁君观点之商榷,皆建立在对其原文尊重的基础上,特此说明。
盲里偷仙 發表於 2025-7-31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厥阴病本质之正诂》

梁华龙先生《厥阴由来探秘》一文考据精审,于"厥"字训诂尤见功力,然于厥阴病本质之辨析,尚有可商榷处。今不揣谫陋,试从经学本源与临床实际二途,略陈刍荛之见。

一、厥阴病位当为阴之极而非阴阳转枢
梁氏谓厥阴乃"阴尽阳复"之枢,此说实混厥阴与少阴之功用。《伤寒论》三阴次第,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此三阴之体用也。"两阴交尽"之谓,非言阴阳转化,实指少阴、太阴二阴之气交会于厥阴而达极致。《素问·阴阳类论》明言"厥阴为阖",正合其"阴气壅闭"之象。若强解为"阳复之机",则少阴"枢转"之功将何以自处?观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之文,仲景所重者在阴阳离绝之危,非阴阳转化之机。

二、厥阴病性当主阴寒盛极非寒热错杂
梁氏以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论证厥阴寒热错杂,此实未明标本之别。厥阴篇虽载寒热并用之方,然细绎其机:
1. 乌梅丸治蛔厥,其"上热下寒"实因蛔虫扰动,非厥阴本病;
2. 麻黄升麻汤证乃误治后变证;
3. 干姜芩连人参汤证属寒格吐利。
此皆厥阴病之变局,非正局。《伤寒论》厥阴篇提纲证仅言"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未及寒热错杂。反观352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此等阴寒内盛、虚阳外浮之证,方为厥阴本病真貌。

三、经学训诂与临床实证互参
《说文》释"厥"为"发石也",引申为气逆、极尽之义。《释名》曰:"厥,逆气从下厥起也。"此正合厥阴病"阴阳气不相顺接"之病机。阳明为"两阳合明"而显阳热之极,厥阴为"两阴交尽"自当示阴寒之极,此《内经》对举文法之常例。临床所见厥阴危候,如寒厥、脏厥等,皆现一派阴寒之象,若待其"阳复",恐生机已绝。仲景立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等方,皆以温破阴凝为要,足证厥阴本质。

结语
厥阴为病,乃阴寒壅闭之危候,其位在阴之极,其性属寒之盛。梁氏"寒热错杂"之说,实将变证混同本病。读《伤寒》当以六经气化理论为纲,以方证对应为目,庶几不失仲景本意。以上浅见,尚祈方家指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