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521|回復: 2

[医药临床] 孙桂芝胃癌并淋巴结转移验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1-11 06: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王某某,男,74岁,2006年11月1日初诊。胃癌根治术后5个月。病理:低分化腺癌,侵蚀胃壁全层达外周脂肪,淋巴结3/3,切缘(-),网膜(-)。草酸铂+希罗达化疗4周期,白细胞3.40×109/L。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刻诊: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胃纳差,口服化疗药时感烧心,腹不胀,眠可,大便干结,2日1次,小便黄,口渴,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治要点:胃热炽盛,肠燥便秘,挟肝阳上亢及血瘀;复经手术与化疗,胃气已伤。治疗原则为清热毒,潜肝阳,益气阴,散瘀血,和胃气。遣方如下:

处方:橘皮10克,竹茹10克,清半夏10克,枇杷叶15克,太子参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元参3克,天花粉10克,生蒲黄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余炭10克,代赭石15克,鸡内金30克,生麦芽30克,凌霄花15克,虎杖10克,藤梨根15克,黄连10克,吴茱萸3克,炙甘草10克。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约4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方义:方中首先以橘皮竹茹汤益气阴、清胃热、降胃气,旨在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协助化疗;枸杞子、女贞子、元参、天花粉养阴生津;生蒲黄、白芷、露蜂房、血余炭调胃消瘤,代赭石、鸡内金、生麦芽开胃磨积,升降气机;凌霄花散瘀;虎杖、藤梨根二药相合为『藤虎汤』,是孙桂芝教授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经验方,其中,藤梨根清热利湿,活血祛瘀健胃,虎杖祛风利湿,散瘀消癥,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二药均具有确切的抗肿瘤作用;黄连、吴茱萸合用为左金丸,清胃热,降逆气,针对患者反酸而设了炙甘草调和诸药。

2007年1月8日复诊。服药2月余,胃纳增加,精神好转,口渴、恶心、呃逆均较前减轻,腹不胀,大便稍干,眠可,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化疗结束,减橘皮竹茹等协助化疗药味,调方如下:生黄芪30克,杭白芍15克,太子参15克,生白术30克,生地黄15克,茯苓15克,川厚朴10克,生蒲黄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余炭10克,代赭石15克,鸡内金30克,生麦芽30克,凌霄花15克,虎杖10克,藤梨根15克,草河车15克,炙甘草10克。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约4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2007年4月7日,饮食、精神等一般情况良好,大便正常,仍有呃逆。复查:胃镜示吻合口反流性食管炎,胸、腹腔PET,腹部B超检查均无异常发现,CEA、CA19-9、CA724等肿瘤标记物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取小陷胸汤、左金丸之意,廓清胸次之痰热,调理肝胃之失和。调方如下:瓜蒌皮15克,清半夏10克,黄连10克,吴茱萸5克,太子参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杭白芍15克,生蒲黄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余炭10克,代赭石15克,鸡内金30克,生麦芽30克,虎杖10克,藤梨根15克,砂仁6克,广木香10克,香橼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草河车15克,炙甘草10克。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约4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2007年9月10日,病情稳定,复查血常规白细胞4.80×109/L,肿瘤标记物正常。呃逆,嗳腐,反酸较前明显减轻,纳可,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细。仍应用调理气机升降,处方如下:

旋覆花10克,代赭石15克,焦槟榔10克,煅瓦楞10克,生黄芪30克,杭白芍15克,太子参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蒲黄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余炭10克,代赭石15克,鸡内金30克,生麦芽30克,凌霄花15克,虎杖10克,藤梨根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草河车15克,炮山甲10克,炙甘草10克。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约4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2008年6月23日复诊,胃癌并淋巴结转移术后2年,病情稳定,肿瘤标记物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加香橼理气和胃,莲子肉健脾益肾,调方如下:

太子参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黄芪30克,杭白芍15克,凌霄花15克,生蒲黄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余炭10克,代赭石15克,鸡内金30克,生麦芽30克,急性子5克,香橼15克,莲子肉10克,重楼10克,炮山甲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炙甘草10克。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约4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2009年3月25日复诊,胃癌并淋巴结转移术后2年余,病情稳定,复查肿瘤标记物正常,纳可,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守方巩固,并益绿萼梅疏肝解郁,悦脾开胃,凌霄花活血祛瘀,消癥散结,何首乌补肝肾,散结气。

生黄芪30克,杭白芍15克,生白术30克,莲子肉10克,茯苓15克,女贞子15克,生蒲黄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余炭10克,代赭石15克,鸡内金30克,生麦芽30克,虎杖10克,藤梨根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何首乌15克,凌霄花15克,绿萼梅10克,炙甘草10克。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在一起约4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2009年7月11日,胃癌并淋巴结转移术后3年余,病情稳定,复查胃镜及CT均无复发及转移征象,饮食睡眠均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已逾3年,病已痊愈,略作调整以资巩固。

生黄芪30克,杭白芍15克,女贞子15克,太子参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补骨脂10克,女贞子15克,香附10克,穿山龙5克,威灵仙15克,生蒲黄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5克,代赭石15克,鸡内金30克,生麦芽30克,凌霄花15克,炮山甲10克,金荞麦15克,半枝莲30克,炙甘草10克。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在一起约400毫升,早、晚分2次服。

按:该患者为低分化腺癌,侵蚀胃壁全层达外周脂肪,淋巴结转移3/3,极易复发转移。术后及化疗对身体损伤甚重,初诊时消瘦,食欲不振,纳差,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反酸呃逆,病情颇重。孙桂枝教授以扶正祛邪为大法,在给予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同时,注重健脾补肾,尤其是自始至终顾护胃气,取得了满意疗效。服药3年余,多次复查,未见复发转移征象,且患者纳差,反酸,呃逆等症状消失,体重增加,体质增强。

邹角旭 發表於 2025-7-30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孙桂芝教授胃癌术后辨治思路探析》

胃癌术后兼化疗损伤之证,乃本虚标实之候,观此案辨证之精当、用药之层次,足见孙氏肿瘤治疗学术思想之要义。本案呈现"胃热阴伤、肝阳上亢、瘀毒未清"三大病机交织,其治疗策略可分三阶段剖析:

一、急则治标,和胃解毒为先
首诊时患者胃热炽盛(烧心、便结、苔黄)、胃阴受损(口渴、纳差)、兼见肝阳上亢(脉弦)及化疗药毒蓄积。孙氏以《金匮》橘皮竹茹汤为君,妙在配伍左金丸(黄连、吴茱萸3:1)降逆制酸,更佐枇杷叶15克强化降胃气之功。尤值称道者,乃藤虎汤(藤梨根15克、虎杖10克)之运用:藤梨根味酸甘性凉,既合《本草拾遗》"主反胃呕逆"之效,现代研究证实其富含多糖体可调节免疫功能;虎杖苦平,《别录》谓其"破留血癥结",其所含白藜芦醇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二药相须,体现"传统药性-现代药理"双重靶向思维。

二、缓图其本,益气托毒为要
二诊化疗结束,减橘皮竹茹汤而增黄芪30克、生白术30克,此乃取李东垣"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之意。孙氏特别注重"扶正托毒"法度:生黄芪配凌霄花15克,益气而不滞瘀;生蒲黄、血余炭相伍,既止血又活血,暗合《血证论》"止血不留瘀"之旨。更入草河车15克(即七叶一枝花),《本草纲目》载其"主治惊痫、痈肿",现代证实其甾体皂苷成分对消化系肿瘤有抑制作用,体现"以毒攻毒"与"扶正解毒"的辩证统一。

三、防复转归,调和肝胃收功
末诊见反流性食管炎,此乃肝胃不和余焰未靖。若依仲景法,当取旋覆代赭汤加减。孙氏保留代赭石15克镇逆,辅以生麦芽30克疏肝,暗合张锡纯"麦芽善舒肝气"之论。其组方规律可见:始终以生麦芽、鸡内金护胃气,露蜂房4克微量持续抗癌,体现"攻补交替、持续干预"的治疗理念。

此案启示有三:1)肿瘤术后当遵"六腑以通为补"原则,首重胃气升降;2)化疗期间宜"减毒增效",将现代治疗副作用纳入中医辨证框架;3)抗癌用药须"古今互参",传统药性理论与现代药理发现不可偏废。孙氏组方之妙,正在于将《内经》"谨守病机"思想与肿瘤生物学特性有机结合,为现代中医肿瘤学提供了典范。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8-1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孙桂芝教授胃癌术后辨治思路探析》

本案呈现了国医大师孙桂芝教授治疗胃癌术后转移的完整辨治体系,其理法方药之精妙,值得深入剖析。患者术后兼受化疗戕伐,呈现"虚实夹杂、寒热交错"之复杂病机,孙教授以"扶正祛邪并行,标本兼顾"为纲,展现了中医肿瘤治疗的独特优势。

一、病机三层析微
1. 本虚层面:手术金刃伤正,化疗药毒耗气,致气阴两虚(消瘦、乏力、脉细);胃阴亏涸则纳差便秘,肾阴不足故舌红苔黄。
2. 标实层面:痰瘀互结(淋巴结转移、舌暗),肝胃郁热(烧心、脉弦),阳明腑实(便干)三者交织。
3. 特殊病机:化疗毒性引发"药毒炽热",与残余癌毒相合,形成"毒瘀胶结"之势。

二、处方精要解析
首诊方暗含五法:
1. 培土固本法:太子参、白术、茯苓取四君子之意,佐枸杞、女贞子成"脾肾双补"结构。
2. 解毒消癥法:藤虎汤(虎杖、藤梨根)配合露蜂房、血余炭构成"抗癌核心药组",现代研究证实其可抑制VEGF表达。
3. 升降和胃法:代赭石降逆,生麦芽升清,暗合仲景旋覆代赭汤意。
4. 通腑泄热法:虎杖通便,玄参增液,体现"六腑以通为用"思想。
5. 防变预治法:黄连、吴茱萸3:1配比,既制酸又防癌变,符合"治未病"理念。

三、次诊转方之妙
化疗结束后,转为"益气托毒"法:
1. 重用生黄芪30克,配伍生白术,取"补气生肌"之意,促进术后修复。
2. 保留抗癌主药,加草河车增强解毒功效,体现"除恶务尽"的治疗思想。
3. 去枇杷叶等和胃药,反映"药随证转"的灵活性。

四、学术启示
1. 肿瘤治疗需把握"攻补时机":化疗期间侧重减毒,间歇期重在扶正。
2. "调气机"为关键环节:本案通过升降脾胃气机,改善消化道微环境。
3. 现代药理与传统药性结合:藤梨根抗肿瘤与"清热利湿"功效的统合运用。

此案完整呈现了"辨证-立法-选方-用药-调方"的临证思维链,其组方之精当、药量之比配(如露蜂房仅用4克避其毒性),均堪为示范。孙教授将传统理论与现代肿瘤学有机结合,为中医药参与肿瘤综合治疗提供了典范。(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