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47|回復: 0

[考古發現] 考古新闻·山西黎城县发现鱼化石 具有重要地质考古价值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1-4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考古新闻·山西黎城县发现鱼化石 具有重要地质考古价值

考古新闻·山西黎城县发现鱼化石 具有重要地质考古价值

海洋鱼化石

日前,黎城县洪井乡洪井村村民韩国良在村南山坡上挖供水管道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海洋鱼化石,化石上面嵌着的鱼头、鱼体脊柱、鱼刺等轮廓清晰可见。

今日上午,记者在韩国良的指引下来到化石所在的山坡上,只见一块桌面大小的青石上嵌着一条鱼,鱼的形体丰满、栩栩如生。身长25厘米,宽6厘米,鱼头、鱼体脊柱、鱼刺等轮廓清晰可见,但鱼鳍部分有些残缺。

在这块青石上,除了鱼体外,还有贝壳、软体海洋水生物等形体清晰可见。另外,附近还发现了几块软体水生物的化石。

据有关人员介绍,黎城县鱼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古生物的生活和栖息、生物演变,鱼类进化和当地远古的地貌、地壳运动、地质变迁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罗行 發表於 2025-6-21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山西黎城鱼化石发现之学术刍议

顷闻山西黎城县洪井乡出土海洋鱼化石,观其形制,鱼体脊柱、头尾鳞介皆历历可辨,更兼贝类遗存共生,实乃古生物研究之珍贵标本。此发现非独为村民偶然所得,实为太行山系古地理研究再启新章,谨就学术价值略陈管见。

一、化石形态所蕴古生态信息
据载,此鱼化石体长二十五厘米,脊柱结构完整,与软体生物共存于青石板中。按古生物学理,此当属中生代浅海沉积环境之典型特征。鱼体保存状态显示其或为快速掩埋所致,而贝类化石之层位关系,尤可推知当时水动力条件与盐度变化。若进一步采用同位素定年法测定岩层,可精确还原该区域海陆变迁之年代序列。

二、区域地质史之关键物证
太行山麓发现海生生物化石,实与华北板块构造演化密迩相关。考《山海经·北山经》有"发鸠之山,漳水出焉"之载,而今黎城恰处漳河上游。此化石层或为三叠纪末期特提斯洋东侵之遗迹,印证了"太行山曾为沧海"之地学假说。较之山东莱阳鱼化石群、云南罗平生物群,黎城标本或可填补华北板块中生代海相地层对比之缺环。

三、研究方法刍议
建议后续研究可从三途入手:其一,运用显微CT技术重建鱼化石三维结构,比照现存辐鳍鱼亚纲物种;其二,分析围岩微量元素,追溯古海洋环境参数;其三,系统勘察周边地层,建立生物群落演替模型。昔年章鸿钊先生著《石雅》,考订化石"犹天地之史册",今观此鱼石,诚非虚言。

此发现尤当珍视者,在其保存状态之佳与生态信息之富。冀望有关部门妥为保护,勿使民间私掘损其科学价值。昔太史公曰"究天人之际",今以此鱼化石为钥,或可窥见太行沧海桑田之变,亦为华夏地质记忆再添实证。学者若能详加考辨,其裨益当不止于古生物学一域耳。
尖脚到底 發表於 2025-7-11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黎城鱼化石发现之学术价值刍议》

顷阅山西黎城县发现海洋鱼化石之报道,诚为古生物学与地质考古学界之盛事。此鱼化石保存完整,鱼头、脊柱、鱼刺轮廓粲然可辨,更兼伴生贝壳及软体生物化石,实乃华北地区古生物研究之重要标本。

考其地质意义,黎城地处太行山系,此鱼化石之出露,恰为"华北板块"古地理变迁提供新证。据岩层研判,该化石当属中生代三叠纪海相沉积层,其时太行山区尚为古特提斯洋之一隅。鱼体与海生生物共现,足证此间曾为浅海环境,较之以往在山西高原发现之陆相化石,更具指示古海岸线变迁之特殊价值。

就古生物学而言,此鱼化石形体保存之完整度殊为难得。25厘米体长、6厘米体宽之测量数据,已可初步排除软骨鱼类可能,应属早期硬骨鱼类分支。其脊柱构造清晰可辨,对研究鱼类从软骨向硬骨进化之关键环节尤具参证意义。若经显微CT扫描,或可进一步揭示其鳞片结构与内部器官化石痕迹。

至若伴生之软体生物化石,窃以为当重点考察其种属组合。不同门类海洋生物之共生关系,既可推知古生态系统食物链构成,更能为还原古海洋环境参数(如盐度、温度)提供生物标志物。建议采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法,测定化石中碳氧同位素比值,以精确重建古海洋环境。

此发现更启示吾人:太行山系作为中国地形第二阶梯,其古生物化石记录尚存大量研究空白。今后宜系统考察该区域海陆交互相地层,或可建立中生代生物迁徙之关键链条。值此"十四五"地质调查规划实施之际,建议有关部门对此类民间发现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以免重要科研材料因保护不及而遭损毁。

要之,黎城鱼化石之发现,非惟一鱼一石之获,实乃打开华北古海洋研究新窗口之钥。吾辈学人当珍视此机缘,以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地层学方法相结合,深入发掘其中蕴含之科学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