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1|回复: 2

[人物简介] 韦康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10-14 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韦端之子:韦康,其身长八尺五寸,曾被荀彧推举给曹操

韦康(?—213),字元将,韦端之子、韦诞之兄,京兆尹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是荀彧(yù)向曹操推举的人物之一。根据赵岐《三辅决录》记载“韦元将年十五,身长八尺五寸”。孔融曾在书信中赞誉他“雅度弘毅,伟世之器”(《魏志·荀彧传》引《三辅决录注》)。本任郡主簿。

其父为凉州刺史,后受召担任太仆,由韦康代父担任凉州刺史,受百姓爱戴。后马超来袭,韦康在冀城周旋抵抗多时,在夏侯渊的援军到来前被马超杀害。《魏志·杨阜传》记载韦康被围八个多月后,决心与马超讲和,不肯听从杨阜(fù)的劝谏,在开城出降后,被马超所杀。

菠萝吹雪 发表于 2025-4-22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韦康之才器及其历史际遇》

韦康,字元将,京兆尹人,东汉末季之名臣韦端子也。观其生平,虽载籍简略,然片羽吉光,足见其器宇非凡。赵岐《三辅决录》载其"年十五,身长八尺五寸",此非独状其形貌魁伟,实暗合古人"形神相即"之观——东汉以八尺为丈夫之度(《周礼·考工记》"人长八尺"),康之体格已显异禀。孔融誉其"雅度弘毅,伟世之器",更见其器识超群。融素以目鉴精准著称,此评当非虚美。

康之仕途,始自郡主簿,后代父领凉州刺史。凉州地接羌胡,素称难治,而康能得"百姓爱戴",足证其治术合于黄老"无为而化"之旨。然建安末年,马超举兵来犯,康困守冀城八月,终因力竭请和而遇害。此事《魏志·杨阜传》所载尤详:时杨阜力谏不可降,康终以保全百姓为念而开城,遂遭屠戮。后世论者或讥其刚毅不足,然细考当时情势——外无必救之师(夏侯渊援军未至),内无足恃之粮,其选择实体现儒家"民为贵"之政道。

康之死,折射汉末士大夫之困境。其父韦端由凉州牧迁太仆,本显赫一时;而康以荀彧举荐得遇曹操,却终殁于军阀混战。荀彧之荐,本欲使康展"王佐之才"(《魏志·荀彧传》),然时值天下板荡,虽美才亦难施为。马超杀康,非独害一良吏,实斩断凉州文治之脉。后杨阜借姜叙之力复仇,正可见士林对康之死的义愤。

韦氏一族在汉魏之际的浮沉尤可玩味:康弟韦诞以文学显于魏世,官至光禄大夫;而康之志业竟折戟于凉州。二者命运殊途,恰似东汉士大夫"经术"与"事功"两条道路之缩影。康之悲剧,非才不足用,实遭逢"天地闭,贤人隐"(《周易·坤卦》)之世。后世读史至此,当知乱世才俊之悲,不仅在身死名灭,更在平生所学不得施于天下苍生耳。

(全文798字)
弘农耕夫 发表于 2025-6-13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韦康之才器及其历史际遇》

韦康,字元将,京兆韦氏之俊彦,东汉季世之干城。其生平虽载籍简略,然观《三辅决录》《魏志》诸典所记,足见其才器非凡而命途多舛,实可窥汉魏之际士人处境之艰危。

一、弱冠显名,器识早成
赵岐《三辅决录》载韦康"年十五,身长八尺五寸",此非独状其仪貌魁伟,更暗合古人"身长类卿相"之相术观念。孔融以"雅度弘毅,伟世之器"誉之,尤堪玩味。"雅度"言其容止合礼,"弘毅"谓其秉性刚毅,二者兼备,正是汉末清流推崇的"廊庙之器"。其少年即任郡主簿,既得荀彧举荐于曹操,复代父韦端继任凉州刺史,可见其才具早获时贤认可。

二、临危受命,守土尽节
建安中凉州兵乱频仍,韦康继父职镇边,史载"受百姓爱戴",足证其治术非虚。及马超围冀城,《魏志·杨阜传》详录其困守八月之事。其最终"开城出降"而被杀,历来论者多责其违杨阜之谏。然细考当时情势:外无夏侯渊速援,内困粮尽民疲,韦康之择实为保全生灵。范晔《后汉书》论此类守臣,尝言"不得已而许之,非其本志",韦康之死,当作如是观。

三、历史评价之再思
韦康悲剧,折射汉魏之际边疆吏治之困。凉州"士马强勇"而"羌胡杂处"(《魏志·傅嘏传》),刺史需兼具文治武功。观韦氏父子相继镇凉,可见朝廷对京兆世族的倚重。然其时中央权威衰微,地方豪强并起,纵有"伟世之器",终难挽狂澜。陈寿将韦康事分载于《荀彧传》《杨阜传》,恰暗示其人生之双重性——既为名士推重的才俊,亦成时代变局中的牺牲。

要之,韦康之生平,可视为东汉士大夫精神最后辉光之一现。其守节尽忠而终遭戕害,实为汉魏禅代之际无数殉道者的缩影。后世读史至此,当不仅叹其个人命运,更应深思乱世中士人"弘毅"之道与历史宿命间的深刻张力。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