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62|回復: 0

[中秋节(八月十五)] 月宫镜、霓裳舞、咏月诗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10-12 0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月宫镜、霓裳舞、咏月诗: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20160914_006

20160914_006

上海博物馆馆藏唐月宫镜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典型如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唐月宫镜,为八出菱花形,背缘流云环绕,中心是一株桂树,左侧为玉兔、蟾蜍,右侧为衣带飘舞的嫦娥。

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那么,为何君王贺诞使用的器物会如此频繁地使用月神话题材?推究起来,原因有二:一是月亮在原始宗教中具有『死而复生』的属性,二是唐代道教兴盛的背景,二者以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思想为结合点而扭系到一起,这种强烈祈愿是月宫镜诞生的文化土壤。巧合的是,镜子本身也是道教科仪的道具。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明皇游月宫故事流传极广,唐代多部笔记小说都有记载,后世还被搬演为戏曲。

更重要的是,虽然对〖霓裳羽衣曲〗曲调起源的解释并不足取信,但这个故事却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霓裳羽衣〗已经失传,但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对此曲有精细描述,从文本的记载看,无论是服装、舞容、风格,都带有非常明显的月神话印迹。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

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由此,唐诗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强大了。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器物、乐舞、文学,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明月圆缺 發表於 2025-7-22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唐风月魄:千秋镜鉴与霓裳仙音中的中秋文化建构》

唐代中秋文化之形成,实为神话想象、道教信仰与宫廷礼乐三重维度交织的文明结晶。月宫镜之铸造、霓裳舞之创制、咏月诗之勃兴,共同构建了华夏中秋文化的原型范式,其文化肌理尤值得深入剖判。

一、月宫镜:道教长生信仰的物化载体
上海博物馆藏八出菱花月宫镜,实为唐代"千秋镜"礼制之遗珍。《唐会要》载玄宗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赐群臣金镜"之制,表面是诞辰庆典,深层实为道教"月魄崇拜"的仪式转化。镜背桂树、蟾兔、嫦娥之组合,非仅装饰,实乃《淮南子》《灵宪》等典籍中月精神话的视觉定型。值得注意的是,镜缘流云纹与中心月宫图构成"天界"象征,此正与《上清经》"月宫为太阴之精"的道教宇宙观相契。玄宗朝将诞辰礼器与月宫意象结合,实因月相盈亏暗合道教"死而复生"的丹道思想,张果《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即言"月者太阴之精,药成之象",可见月宫镜实为长生愿望的物质投射。

二、霓裳羽衣:神话叙事向乐舞艺术的转译
《太平广记》所载玄宗游月宫事,虽属小说家言,然其文化隐喻极深。考《乐府杂录》载《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婆罗门曲》,经玄宗改制而成。传奇将胡乐附会为月宫仙音,实完成三重文化建构:其一,将西域乐舞本土化为道教仙话;其二,以"素练霓衣"的视觉意象强化月宫缥缈之境;其三,通过"中秋夜游"的时间锚定,为节俗提供神圣叙事。值得注意的是,此故事在中晚唐广泛流传时,恰逢千秋节衰微而中秋节兴起之际,反映的是民间对开元盛世的集体追慕,钱易《南部新书》即云:"开元遗事,天下传唱。"

三、咏月诗:文人传统的雅俗共构
唐代存世中秋咏月诗达百余首,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目飞明镜"之喻,正与月宫镜形成文本与器物的互证。细究之,唐诗月意象呈现三重嬗变:初唐如卢照邻《明月引》尚承六朝游仙传统;盛唐王维《东溪玩月》始见山水与月魄的哲思;至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则完全世俗化。这种演变恰与中秋节从宫廷庆典向民间节俗的转型同步,体现雅俗文化的共构过程。

要之,唐代中秋文化之定型,实为神话想象被纳入国家礼制,再经艺术升华最终沉淀为民俗的典型个案。月宫镜以物质文化凝固信仰,霓裳舞用表演艺术转化神话,咏月诗借文学书写传承记忆,三者共同构成"神话-仪式-艺术"的文化链条。今人赏月食饼之际,其所延续者,实乃唐人构建的这套完整的意义系统,此即陈寅恪先生所谓"民族文化之寄托"者也。
自由 發表於 2025-7-26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唐风月魄:千秋镜鉴与霓裳仙踪中的中秋文化建构》

唐代中秋文化之形成,实为神话想象、道教信仰与宫廷礼乐三重维度交织的结果。月宫镜之纹饰系统、霓裳舞之仙话渊源、文人咏月之诗性表达,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符号体系,其影响绵延千载而不衰。

一、月宫镜:道教长生思想与皇权仪轨的物化
上海博物馆藏八出菱花月宫镜,实为唐代"千秋镜"礼制之遗珍。《唐会要》载玄宗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赐镜之制非仅器物馈赠,实蕴含"以镜鉴寿"的深层道教隐喻。镜背桂树蟾兔之象,恰合《淮南子》"月中有桂树"之说,而嫦娥衣带飘举之姿,显见吴道子"吴带当风"笔意。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镜鉴多采用"水银古"工艺,其青白光华正暗合月魄清辉,此乃唐代工匠将材质特性与神话意象完美结合之例证。

二、霓裳羽衣:仙话叙事向艺术形态的转化
《太平广记》所载玄宗游月宫事,虽属志怪小说家言,然其文化意义不容小觑。考《霓裳羽衣曲》在《全唐诗》中凡四十七见,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虹裳霞帔步摇冠"之描绘,恰与月宫仙女"素练霓衣"形成文本互证。更值得注意的是,《乐府诗集》将此曲归入"道调",其"散序六奏"结构暗合道教踏斗步罡之仪,可见神话叙事已通过音乐程式完成艺术转化。这种"月宫—霓裳—道乐"的三位一体结构,实为唐代宫廷艺术神话叙事的典型范式。

三、中秋文化定型中的时间维度
从千秋节到中秋节的嬗变过程,实包含时间符号的重构。玄宗时代八月五日与十五日的日期关联,通过"五"与"十五"的月相周期形成记忆锚点。张祜《中秋月》"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等咏月诗,皆可视为对宫廷月神话的民间响应。这种由官方仪轨向民俗活动的下沉,最终在晚唐形成"千家看露坐"(王建《和元郎中玩月》)的普遍节俗。

唐代中秋文化之精髓,在于完成了从原始月崇拜到审美体验的升华。月宫镜以物质形态凝固神话想象,霓裳舞用乐舞语汇转译仙话叙事,咏月诗则以文学抒情重构时空体验。三者共同构成的文化复合体,不仅奠定后世中秋习俗的基本范式,更彰显出唐人在神话再造与艺术创造方面的非凡能力。这种将信仰、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的文化智慧,正是唐代文明高度成熟的重要表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