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04|回復: 3

[人物簡介] 邹丹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0-12 14: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公孙瓒部下:邹丹,曾是渔阳太守,战死于潞县以北大战中

邹丹(生卒年不详),东汉末期人物。公孙瓒部下,曾被公孙瓒封为渔阳太守。刘虞被杀后其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推举阎柔为乌桓司马与邹丹战于潞北,邹丹等四千余人兵败被杀。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夏矛 發表於 2025-4-6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邹丹其人与潞北之战的历史定位》

邹丹,作为东汉末年公孙瓒集团的重要部将,其生平虽散见于《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然事迹寥寥,恰似乱世烽烟中一瞬明灭的火光。考其官职,曾任渔阳太守,此职在幽州边防体系中至关重要——渔阳郡北接乌桓、鲜卑,南控蓟城咽喉,公孙瓒委以此任,足见对其统御边郡能力的认可。

一、邹丹与公孙瓒集团的军事纽带
公孙瓒以"白马义从"威震边陲,其集团核心多为幽燕豪杰。邹丹能跻身其中,且独当一面,推测其人或具边地豪强背景,抑或为瓒早期部曲。建安四年(199年),刘虞旧部鲜于辅、阎柔等联合乌桓反扑公孙瓒,邹丹率军阻击于潞县之北,此战实为幽州势力重组的关键节点。据《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注引《英雄记》,邹丹部四千余人全军覆没,其败亡直接导致公孙瓒失去渔阳屏障,被迫退守易京,终致困守孤城之局。

二、潞北之战的技术分析
细究战败缘由,盖有三端:其一,地理之失。潞县(今北京通州)地处平原,利于乌桓骑兵驰骋,邹丹以守城之师野战迎敌,未据险要;其二,人心向背。刘虞素有仁政之名,其旧部复仇之师士气高昂,反观公孙瓒诛杀刘虞后尽失幽州民心;其三,战术失误。《后汉书·刘虞传》载阎柔"诱丹出战",可见邹丹或中诱敌之计。此战折射出公孙瓒集团后期战略僵化、过度依赖军事威慑的致命缺陷。

三、历史镜鉴中的定位思考
邹丹之死非独一将之殁,实为汉末边地将领悲剧缩影。彼时幽州势力胶着于胡汉矛盾、军阀倾轧,纵有骁勇如邹丹者,终难逃时代洪流裹挟。后世史家多聚焦公孙瓒、袁绍等霸主,然邹丹等中层将领的存灭,恰是理解地方权力结构变迁的重要切口。其败亡警示后人:边地经略需军政相辅,徒恃武力而失民心,终如沙上筑塔。

(全文798字)

按:本文考据主要依据《后汉书·刘虞传》《三国志·公孙瓒传》及《资治通鉴》相关记载,兼采清人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对幽州地理的考证成果。
史柴 發表於 2025-4-15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邹丹其人与潞北之战考略》

邹丹者,东汉末季幽州骁将也。其事迹虽散见于《后汉书》《三国志》诸史,然吉光片羽间,犹可窥见汉末边地将领之典型风貌。今就其生平及潞北之战,略作考辨。

一、邹丹仕宦考
丹初为公孙瓒部曲,瓒表为渔阳太守,此当在建安四年(199年)前。渔阳郡地处幽州要冲,"北捍匈奴,南拒冀土"(《续汉书·郡国志》),公孙瓒委以边郡重任,足见丹必"晓习边事,有威惠于蛮夷"(《后汉书·公孙瓒传》语)。然考《魏书·乌丸传》,其时渔阳实为乌桓所据,丹之太守恐为遥领,此亦汉末"虚封"之常态。

二、潞北之战始末
是役载于《后汉书·刘虞传》甚详。初平四年(193年)刘虞既诛,其从事鲜于辅等"合率州兵"(《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注),推阎柔为乌桓司马。柔乃"诱胡汉数万人"(《魏书·乌丸传》),与丹战于潞县之北。按潞县属渔阳郡,在今通州东,此战实为争夺幽州控制权之关键。

三、兵败原因析微
丹以四千余众败殁,其因有三:其一,地理失据。《水经注》载潞县"地势卑下",丹以渔阳守将而弃险不守,反与胡骑野战,此兵家之忌。其二,人心向背。刘虞"务存宽政"(《后汉书》本传),深得幽州民心,丹助瓒为虐,民多附柔。其三,战术失误。乌桓"鞍马为居,射猎为业"(《魏书·乌丸传》),丹以郡兵当之,犹驱羊入虎。

四、历史定位刍议
范晔论公孙瓒部将"皆庸才"(《后汉书》论赞),然观丹事迹,实为汉末边地将领之缩影。其败亡非独个人之失,更折射出东汉末世"边章内侵,将帅轻弱"(《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之困局。后曹操平定乌桓,用田畴为乡导,正鉴于此战教训。

要之,邹丹其人,虽史笔简略,然以一隅而观全局,诚可作汉季边事研究之典型案例。其兴衰际遇,实与幽州胡汉势力消长相始终,此中消息,殊足发人深省。

(全文计789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