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所杜撰的人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55|回复: 2

[人物简介] 胡班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10-12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华之子:胡班,是三国演义杜撰的人物,正史未记载

胡班,为《[wiki]三国演义"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所杜撰的人物,正史无记载,荥阳太守王植麾下从事、桓帝时议郎胡华之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其中一关就是王植所镇守,胡班奉命放火夜袭关公,因敬服公之气概,并得其父托公所带家书,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故将之放走。后班到荆州来投降关公,公念其旧日相救之情,甚爱之;令随费诗入川,见汉中王受爵。费诗辞别关公,带了胡班,自回蜀中去了。

演义概况

荥阳太守王植麾下从事、桓帝时议郎胡华之子。关羽过五关时,奉王植之命放火夜袭关公,因敬服公之气概,并得其父托公所带家书,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故将之放走,关羽才避免了火光之灾。后面括号一段为毛本演义所加,嘉靖本中胡班被害死。(后班到荆州来投降关公,公念其旧日相救之情,甚爱之;令随费诗入川,见汉中王受爵。费诗辞别关公,带了胡班,自回蜀中去了。)

在人之风 发表于 2025-7-26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中胡班人物考辨及其文化意蕴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之典范,其人物塑造常虚实相生。胡班此一角色,虽不见于陈寿《三国志》,然罗贯中以其匠心独运,于"过五关斩六将"情节中穿插此一人物,实具深意。今就文献记载与文学创作之关系略作考析。

一、史传与演义之辨
考《后汉书·郡国志》及《三国志》裴注,荥阳太守王植、议郎胡华皆无载,胡班更属虚构。然小说家言,本不必拘泥史实。毛宗岗评本增补胡班投蜀情节,较嘉靖本"被害"结局更显"义"之主题延续,此乃明清评点家"尊刘抑曹"思想之体现。罗贯中以"家书"为纽带,使胡班由奉命行凶转为义释关羽,正合《春秋》"大复仇"之义理。

二、叙事功能与文化隐喻
胡班之出场,实为凸显关羽"义绝"形象。其夜读家书而幡然醒悟之态,暗合《礼记》"闻义而徙"之训。小说特笔"险些误杀忠良"之叹,非独表胡班之明理,更以旁观者视角强化关羽"天神"形象。按《三国志平话》原有"胡班救羽"雏形,罗氏增饰细节,使"五关"叙事更具波澜,此即金圣叹所谓"草蛇灰线"之法。

三、版本流变之思想变迁
嘉靖本与毛本结局差异,折射不同时代价值观。明中叶以前话本多尚"因果报应",故胡班终遭横死;清初毛氏父子改本则强化"善有善报"观念,使其归蜀受爵。二者虽殊,然皆服务于"义"之教化功能。胡班"先敌后友"之转变,恰似《史记·刺客列传》中豫让"众人国士"之辨,体现士人"义重于生"的理想人格。

要之,胡班虽为文学虚构人物,然其形象承载着"义利之辨"的伦理思考。罗贯中通过此小人物之抉择,既完善了关羽"感化"特质,亦为读者树立"从善如流"的道德范式。学者读《演义》,当于此类"无中生有"处,体察作者"羽翼信史而不违"的深心。
百般唉叹 发表于 2025-8-2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中胡班人物考辨及其文学价值刍议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之典范,其人物塑造常虚实相生,胡班即为一典型个案。此人物虽不见于陈寿《三国志》,然经罗贯中艺术加工后,在"过五关斩六将"情节中颇具深意,值得从文学创作与道德教化双重维度加以探讨。

一、人物源流考辨
胡班之出场紧扣"忠孝"主题设计。其身份为议郎胡华之子、荥阳从事,此设置颇具匠心:议郎乃清要之职,暗示其家学渊源;从事为州郡属吏,恰可参与军事行动。嘉靖本与毛宗岗本结局差异尤值注意——嘉靖本令其死于非命,体现"因果报应"思想;毛本改为归顺蜀汉,则强化"明主得贤"的政治理想。这种文本流变,恰见不同时代文人对"忠义"理解的嬗变。

二、情节结构功能
胡班夜释关羽一节,在五关叙事链中独具特色:
1. 戏剧张力营造:王植密谋火攻与胡班临阵倒戈形成强烈反差,较之单纯斩将情节更显跌宕。
2. 道德困境展现:其"险些误杀忠良"之叹,实为"小义"(服从军令)与"大义"(敬重忠臣)的抉择,这种内心冲突描写远超同期演义小说水平。
3. 叙事节奏调节:在连番武力冲突后插入此段心理戏,符合"笙箫夹鼓"的美学原则。

三、文化象征意义
胡班形象承载三重文化密码:
家书为媒:父亲手札成为情节转折关键,暗合《孝经》"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的伦理逻辑。
慕义而降:其最终归蜀的结局(毛本),实为"良禽择木"传统观念的文学投射。
补史之阙:通过虚构人物填补史书未载的关羽行程细节,体现演义"以文运事"的创作特征。

要之,胡班虽为文学虚构形象,然其情节设置既符合"七实三虚"的演义传统,又在道德教化与艺术真实间取得平衡。此类人物的存在,恰是《三国演义》能超越史传、自成经典的重要例证。后世读者当以"不以史绳文"的态度,领略其文学匠心与文化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