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6|回覆: 2

[人物簡介] 劉和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10-11 08: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虞之子:劉和,是漢光武帝的後裔,在漢朝任職侍中

劉和,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東漢末年官員,漢光武帝的後裔,幽州牧劉虞之子。劉和本是漢朝的侍中,後接受漢獻帝的密令逃出長安去見父親,讓劉虞率兵奉迎天子。劉和途中經過袁術的領地,將獻帝的旨意告知了袁術,袁術卻將他扣留,並致書劉虞,讓他率兵前來,一同進兵。公孫瓚認為袁術懷有異心,不希望劉虞派兵前往,因此制止劉虞,但劉虞並未聽從。公孫瓚害怕袁術得知自己曾阻止劉虞,因此派堂弟公孫越率領一千騎兵去見袁術,並與袁術結納,暗中讓袁術擒下劉和並奪取劉虞的人馬,自此公孫瓚與劉虞便結下了仇怨。

不久,劉和趁機自袁術之處逃離,前往北方,卻又被袁紹扣留。不久,公孫瓚誣陷劉虞想要稱帝,將劉虞殺害;劉虞的舊部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人共推閻柔為烏丸司馬,召集了烏丸、鮮卑的人馬,加上自己原有的人馬共數萬人,與公孫瓚部下的漁陽太守鄒丹大戰,最終殺死鄒丹。此時,袁紹派大將麴義以及劉和率兵支援鮮于輔等人,終於大破公孫瓚。

家庭成員

曾祖父:劉嘉,光祿勛

祖父:劉舒,曾任丹陽太守

父親:幽州牧劉虞

呂服 發表於 2025-6-4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劉和事略考辨及其家世述略】

劉和,東海郯人,東漢末季之重要政治人物,其生平雖載籍簡略,然鈎沉史冊,猶可窺見漢室傾頹之際宗室子弟之困境。作為幽州牧劉虞之子、光武帝劉秀之苗裔,其家世顯赫而命運多舛,實為考察漢魏之際政治生態之典型案例。

一、劉和之政治活動與歷史定位
據【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料,劉和初為漢侍中,奉獻帝密令出奔幽州,欲促其父迎駕。此際長安遭李傕、郭汜之亂,獻帝詔令諸侯"勤王"乃維繫漢統之最後努力。然劉和途經袁術轄地時被羈縻,袁術"矯詔"索兵之舉,暴露其借宗室名義擴張勢力之野心。公孫瓚阻劉虞出兵,復陰結袁術以制衡,足見當時軍閥對漢室詔令已呈"陽奉陰違"之態。劉和先後遭袁術、袁紹扣留,恰反映漢末宗室淪為軍閥博弈籌碼之悲劇。

後劉和得脫,協同袁紹部將麴義助鮮于輔等擊公孫瓚,此戰不僅為父復仇,更促成公孫瓚勢力衰頹。然需辨明者,【英雄記】載劉和"性仁弱",其軍事行動實賴袁紹主導,可見漢末宗室雖具名義號召力,然實際兵權已旁落豪強。

二、劉氏家世與東海郯地望
劉和家族世系清晰:曾祖劉嘉官至光祿勛(【東觀漢記】有載),祖父劉舒出守丹陽,父劉虞更以宗室重臣領幽州牧。按漢代選官制度,"光祿勛"掌宮殿門戶,多由皇帝親信擔任;丹陽郡屬揚州要衝,太守職守關乎東南安定。劉氏三代居顯職,符合東漢"以宗室鎮四方"之政策。

尤需注意者,劉虞"守道慕名"(【後漢書】語),以懷柔政策安邊,其子劉和卻深陷軍閥傾軋,父子命運反差,恰喻示漢末"王道"與"霸道"之消長。東海郯縣為西漢經學重鎮,劉氏出身此地,或受儒法並重之學風影響,然亂世中終難施展。

三、餘論:宗室身份在漢魏禪代之際的象徵意義
劉和結局史載不詳,然其經歷頗具典型性。漢末劉氏子弟如劉岱、劉繇等多據州郡,然皆難阻皇權陵替。劉和空負光武之後名銜,終成袁紹"挾宗室以令諸侯"之工具。范曄評劉虞"欲以仁義滌暴",其子遭遇正說明亂世中"仁義"若無實力支撐,徒為虛文。

昔班固稱"漢承堯運",然至漢季,宗室枝葉零落若此。劉和之事,可作管窺漢魏易代悲劇之一斑矣。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考訂以【後漢書·劉虞傳】【三國志·公孫瓚傳】及裴注為主,兼采【英雄記】佚文。東海郯縣地望考證參考【漢書·地理志】。劉嘉官職見【東觀漢記·百官表】。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8-2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劉和之生平與漢末政治格局】

劉和,東海郯人,為東漢宗室之後,光武帝劉秀之苗裔,幽州牧劉虞之子。其生平雖載於史冊者寥寥,然細究其行跡,實可窺見漢末群雄割據下宗室子弟之困境,亦折射出當時政治角力之複雜。

一、宗室身份與政治使命
劉和初仕漢廷為侍中,此職雖非顯赫,然侍從天子、參預機密,足見其受朝廷信重。獻帝初平年間,董卓雖誅,然長安仍為李傕、郭汜所據,天子形同傀儡。劉和受密詔出奔幽州,欲令其父劉虞率兵迎駕,此乃宗室子弟匡扶漢室之志。然其途經袁術轄地時,竟為術所拘,反成諸侯博弈之籌碼。袁術假借"共迎天子"之名,實欲挾劉虞之兵以自重,足見當時"尊王"旗號已淪為割據者之工具。

二、父子悲劇與公孫瓚之謀
劉虞素以仁厚著稱,本不欲與公孫瓚相爭,然因劉和被扣一事,終致嫌隙。公孫瓚先阻劉虞出兵,復遣公孫越結連袁術,更誣劉虞僭位,終致劉虞遇害。此中關節,實為公孫氏欲除劉虞以獨霸幽州。劉和雖自袁術處脫身,旋為袁紹所留,其命運如飄萍,恰映漢末宗室之衰微——縱為帝胄,亦難逃為軍閥所制。

三、復仇之戰與歷史餘響
劉虞舊部鮮于輔等聯合烏丸、鮮卑起兵復仇時,袁紹遣劉和助戰,此中頗有深意。紹以"為劉虞雪冤"為名,實欲借劉和宗室身份籠絡幽州人心。麴義之師大破公孫瓚,劉和雖參其間,然史未載其後續,恐終難逃"鳥盡弓藏"之局。其生平戛然而止,恰如東漢宗室在軍閥混戰中逐漸湮沒之縮影。

四、家世考略與時代隱喻
劉和曾祖劉嘉位列九卿,祖劉舒出守丹陽,至其父劉虞官至州牧,可見這一支宗室累世顯宦。然漢末大亂,世族尚難自保,況宗室乎?劉和之遭遇,非獨個人悲劇,實乃皇權旁落、士族崛起時代之必然。

結語:
劉和一生,困於忠孝難全,囿於諸侯傾軋。其奉詔不能達,歸鄉反累父,縱得復仇,亦難挽漢室之頹。范曄【後漢書】獨詳劉虞而略劉和,然此"略"中,正可見歷史洪流下個體之渺小。讀史至此,豈惟嘆劉和之運蹇,更當思制度崩壞時,雖龍子鳳孫,亦不免為時代之祭。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