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8|回覆: 2

[人物簡介] 宗預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10-8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蜀漢官員:宗預,為人坦率耿直,曾駐督永安,深得孫權敬重

宗預(?-264年),字德艷,荊州南陽郡安眾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曾隨張飛入蜀助平益州,又受闢為丞相諸葛亮手下主簿,升任參軍、右中郎將。諸葛亮逝世後,宗預受命出使孫吳,得到孫權的讚賞。遷後將軍,出督永安,又升任征西大將軍,並受封關內侯。公元258年(景耀元年),因病回成都,受任鎮軍大將軍。蜀漢滅亡後,宗預隨後主劉禪徙往洛陽,在中途病逝。宗預為人坦率耿直,多次出使孫吳並深得孫權的敬重,為吳、漢兩國同盟的鞏固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人物生平

巧辯孫權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諸葛亮、張飛和趙雲率軍從荊州入川支援劉備奪取益州,宗預隨同張飛平定蜀中諸郡縣。公元224年(建興二年),宗預因賢德被丞相諸葛亮辟用為丞相府主簿。後逐漸升任參軍、右中郎將。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病逝。孫吳考慮曹魏可能會趁着蜀漢一時實力減弱而趁機進攻蜀漢,向巴丘的戍衛部隊增加了一萬兵力,一來欲作為蜀漢的救援,二來根據形勢對蜀漢進行瓜分。蜀漢見勢,亦增加了白帝城的防禦力量,以防範突然之變故。

公元235年(建興十三年),蜀漢派遣時任右中郎將的宗預出使孫吳。拜見孫權時,孫權質問宗預:“吳、漢兩國就好比是一家,但我卻聽聞你們增加了白帝城的守衛,這是為什麼呢?”宗預應答道:“我認為吳國加強巴丘之守衛,漢國增強對白帝城的防禦,都是為了適應形勢的恰當做法,不值得互相追問。”孫權聽聞後大笑,讚賞了宗預的坦率耿直,待其十分友好。宗預受到的敬重程度僅次於曾出使孫吳的鄧芝、費禕。宗預也因功升任侍中,後又轉任尚書。

老而氣傲

公元247年(延熙十年),宗預受拜屯騎校尉,此時宗預年已六十有多。當時駐屯江州的車騎將軍鄧芝回到成都,對宗預說道:“按照禮法,六十歲就不應該再參與戎事了,而你卻才剛接受軍隊,這是何解?”宗預毫不示弱,回擊道:“你已經七十歲了還緊握大軍,我才六十為何不能統領軍隊?”鄧芝為人驕傲,當時自大將軍費禕以下的人都避讓三分,唯有宗預不肯屈從。

同年,宗預受命再次出使孫吳。臨別時,孫權抓住宗預的手,哭泣道別說:“你經常奉命來結交兩國,現在你年紀已大,而我也日漸衰老,恐怕再也不能相見了!”贈送宗預一顆大珍珠以為禮物,宗預也拜別回朝,因功遷任後將軍,並出督永安,鎮守蜀漢東部邊境。孫權對宗預甚為重視,後蜀漢校尉董厥出使東吳,時已患病的孫權不能親自回見董厥,但仍熱心於詢問董厥和宗預的比較。延熙末,宗預繼張翼後成為征西大將軍,並受封關內侯。

公元258年(景耀元年),宗預因病被召回成都。同年,鎮軍將軍陳祗病逝,宗預升任鎮軍大將軍,受領兗州刺史。公元261年(景耀四年),都護諸葛瞻開始統領朝政,右車騎將軍廖化路過宗預府,想同宗預一同到諸葛瞻住所拜訪。宗預說:“我們年過七十,所得到的已過多,只缺少一死罷了,為何要相求晚輩而登門拜訪呢?”於是沒有前往。

國亡身逝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八月,司馬昭興兵進攻蜀漢。十一月,後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公元264年(景元五年)春,宗預等隨劉禪一起遷往洛陽,在中途病逝。

歷史評價

陳壽:“鄧芝堅貞簡亮,臨官忘家,張翼亢姜維之銳,宗預御孫權之嚴,咸有可稱。”

戴威 發表於 2025-6-30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蜀漢使臣宗預之外交風骨與政治操守】

宗預德艷公,南陽安眾人,以坦率耿直垂名史冊,實乃季漢末年少有的骨鯁之臣。其生平事跡雖散見於【三國志】裴注,然細究其行止,足為後世外交使節之典範。今試從外交、軍事、立身三端,闡發其人之可貴。

一、外交之剛柔並濟
建興十三年(235年)吳蜀盟約瀕危之際,德艷公奉使東吳,面對孫權"增戍白帝"之詰問,其應對"各隨時宜"四字,深得【鬼谷子】"反應"之術精髓。既不卑不亢維護國格,又暗合【孫子兵法】"衢地合交"之要義。較之鄧芝、費禕等前輩,德艷公尤擅在強勢外交中保持從容,此即【禮記】所謂"君子和而不流"之境界。孫權之敬重,非獨因其耿直,更因其言談間暗合縱橫家"揣情摩意"之妙。

二、軍事之老成持重
景耀年間督守永安時,德艷公以古稀之年鎮守蜀東門戶,實承【吳子】"內修文德,外治武備"之訓。其治軍方略雖史載不詳,然觀其能於諸葛武侯卒後穩定東線,又得後主"鎮軍大將軍"之授,足見深諳【司馬法】"仁本"與"嚴位"並重之道。尤可貴者,延熙十年(247年)與鄧芝"老驥爭鋒"之對答,正合【黃石公三略】"柔能制剛,弱能制強"之辯證,以六旬之齡而氣不衰,此非尋常武夫所能及。

三、立身之清峻風骨
德艷公之耿介,迥異於法正之恣睢、李嚴之矜功。觀其臨終隨劉禪北徙,猶保臣節不墮,恰如【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之寫照。陳壽評其"不曲意權貴",此正是東漢清流遺風在季漢的延續。其與鄧芝抗禮之事,非為爭強,實乃【周易】"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的人格彰顯。

昔蘇子瞻論漢末人物,謂"天下未嘗無才"。宗德艷身處季漢衰微之世,而能外安強鄰、內鎮邊陲,暮年猶存壯心,誠可謂"邦無道,危行言孫"之君子。其外交智慧與政治操守,於今世國際交往中,仍不失為明鏡。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德艷公之風骨,豈非士人永恆之楷式乎?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8-2 22:1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蜀漢使臣宗預之剛直風骨與外交智慧】

宗預德艷,南陽安眾人也。觀其生平事略,可謂集外交幹才與軍事長才於一身,尤以剛直不阿之性、機辯應對之能著稱於世。其人在蜀漢政權中雖非宰輔之重,然於吳蜀盟好之際,實為不可或缺之樞紐人物,今試析其風骨與事功。

一、外交風儀:剛柔並濟之辯才
建興十三年(235年),諸葛亮新喪,吳增兵巴丘,蜀亦戍守白帝,兩國互生嫌隙。宗預奉使東吳,面對孫權"吳漢一家,何故增兵"之詰問,其應對"皆事勢宜然,不足相問"八字,可謂深得外交辭令之要義。此答既維護蜀漢國防自主之權,又避直接指摘吳國用心,更以"事勢宜然"四字道盡亂世邦交本質。較之鄧芝"天無二日"之剛直、費禕"盟好如初"之婉轉,宗預之對答獨顯務實本色。孫權之所以"大笑稱善",非僅賞其機辯,實乃折服於這種直面現實的外交智慧。

二、武臣氣節:老而彌堅之骨鯁
延熙十年(247年),宗預任屯騎校尉時與鄧芝"六十從戎"之辯,尤見其風骨。鄧芝以"禮,六十不服戎"相詰,宗預反以"卿七十不還兵"相質,此非徒口舌之爭,實為蜀漢老臣對事功價值的堅守。考蜀漢後期,"大將軍以下皆避"鄧芝之驕,獨宗預敢與之抗禮,此等氣概與當年張嶷斥責費禕"寬宥太過"如出一轍,皆承續了諸葛亮"陟罰臧否"的剛正遺風。陳壽稱蜀漢"國不置史",然觀宗預此類行跡,猶可想見季漢士人風骨。

三、戰略價值:永安防務之樞紐
宗預兩度出督永安(白帝城),實握吳蜀咽喉之鑰。昔年劉備東征敗績,賴永安防線得保蜀中無虞;諸葛亮執政,亦以永安為東部門戶。宗預以侍中之尊出鎮邊陲,後更拜征西大將軍,足見其軍政兼資。特別在費禕遇刺後,蜀漢內政不穩之際,宗預坐鎮要衝,使吳不敢輕啟邊釁,其戰略價值不亞於當年王平守漢中。景耀元年(258年)因病返成都拜鎮軍大將軍,猶為姜維北伐穩定後方,可謂鞠躬盡瘁。

宗預卒於蜀漢亡國之際,未及見司馬氏代魏,或為幸事。然觀其一生,自隨張飛入蜀,歷事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四世,始終保持着"坦率耿直"的本色。在吳蜀聯盟屢現裂痕之時,其使才維繫了兩國基本互信;在蜀漢後期將帥凋零之際,其武略支撐起國防重任。雖【三國志】無專傳,然裴注引【益部耆舊傳】載其事跡,足證時論之重。後世論季漢人物,於宗預之評價,當如東坡論晁錯所謂"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此真社稷之臣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