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6|回复: 2

[人物简介] 宗预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6-10-8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蜀汉官员:宗预,为人坦率耿直,曾驻督永安,深得孙权敬重

宗预(?-264年),字德艳,荆州南阳郡安众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曾随张飞入蜀助平益州,又受辟为丞相诸葛亮手下主簿,升任参军、右中郎将。诸葛亮逝世后,宗预受命出使孙吴,得到孙权的赞赏。迁后将军,出督永安,又升任征西大将军,并受封关内侯。公元258年(景耀元年),因病回成都,受任镇军大将军。蜀汉灭亡后,宗预随后主刘禅徙往洛阳,在中途病逝。宗预为人坦率耿直,多次出使孙吴并深得孙权的敬重,为吴、汉两国同盟的巩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人物生平

巧辩孙权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率军从荆州入川支援刘备夺取益州,宗预随同张飞平定蜀中诸郡县。公元224年(建兴二年),宗预因贤德被丞相诸葛亮辟用为丞相府主簿。后逐渐升任参军、右中郎将。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病逝。孙吴考虑曹魏可能会趁着蜀汉一时实力减弱而趁机进攻蜀汉,向巴丘的戍卫部队增加了一万兵力,一来欲作为蜀汉的救援,二来根据形势对蜀汉进行瓜分。蜀汉见势,亦增加了白帝城的防御力量,以防范突然之变故。

公元235年(建兴十三年),蜀汉派遣时任右中郎将的宗预出使孙吴。拜见孙权时,孙权质问宗预:“吴、汉两国就好比是一家,但我却听闻你们增加了白帝城的守卫,这是为什么呢?”宗预应答道:“我认为吴国加强巴丘之守卫,汉国增强对白帝城的防御,都是为了适应形势的恰当做法,不值得互相追问。”孙权听闻后大笑,赞赏了宗预的坦率耿直,待其十分友好。宗预受到的敬重程度仅次于曾出使孙吴的邓芝、费祎。宗预也因功升任侍中,后又转任尚书。

老而气傲

公元247年(延熙十年),宗预受拜屯骑校尉,此时宗预年已六十有多。当时驻屯江州的车骑将军邓芝回到成都,对宗预说道:“按照礼法,六十岁就不应该再参与戎事了,而你却才刚接受军队,这是何解?”宗预毫不示弱,回击道:“你已经七十岁了还紧握大军,我才六十为何不能统领军队?”邓芝为人骄傲,当时自大将军费祎以下的人都避让三分,唯有宗预不肯屈从。

同年,宗预受命再次出使孙吴。临别时,孙权抓住宗预的手,哭泣道别说:“你经常奉命来结交两国,现在你年纪已大,而我也日渐衰老,恐怕再也不能相见了!”赠送宗预一颗大珍珠以为礼物,宗预也拜别回朝,因功迁任后将军,并出督永安,镇守蜀汉东部边境。孙权对宗预甚为重视,后蜀汉校尉董厥出使东吴,时已患病的孙权不能亲自回见董厥,但仍热心于询问董厥和宗预的比较。延熙末,宗预继张翼后成为征西大将军,并受封关内侯。

公元258年(景耀元年),宗预因病被召回成都。同年,镇军将军陈祗病逝,宗预升任镇军大将军,受领兖州刺史。公元261年(景耀四年),都护诸葛瞻开始统领朝政,右车骑将军廖化路过宗预府,想同宗预一同到诸葛瞻住所拜访。宗预说:“我们年过七十,所得到的已过多,只缺少一死罢了,为何要相求晚辈而登门拜访呢?”于是没有前往。

国亡身逝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八月,司马昭兴兵进攻蜀汉。十一月,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64年(景元五年)春,宗预等随刘禅一起迁往洛阳,在中途病逝。

历史评价

陈寿:“邓芝坚贞简亮,临官忘家,张翼亢姜维之锐,宗预御孙权之严,咸有可称。”

戴威 发表于 2025-6-30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蜀汉使臣宗预之外交风骨与政治操守》

宗预德艳公,南阳安众人,以坦率耿直垂名史册,实乃季汉末年少有的骨鲠之臣。其生平事迹虽散见于《三国志》裴注,然细究其行止,足为后世外交使节之典范。今试从外交、军事、立身三端,阐发其人之可贵。

一、外交之刚柔并济
建兴十三年(235年)吴蜀盟约濒危之际,德艳公奉使东吴,面对孙权"增戍白帝"之诘问,其应对"各随时宜"四字,深得《鬼谷子》"反应"之术精髓。既不卑不亢维护国格,又暗合《孙子兵法》"衢地合交"之要义。较之邓芝、费祎等前辈,德艳公尤擅在强势外交中保持从容,此即《礼记》所谓"君子和而不流"之境界。孙权之敬重,非独因其耿直,更因其言谈间暗合纵横家"揣情摩意"之妙。

二、军事之老成持重
景耀年间督守永安时,德艳公以古稀之年镇守蜀东门户,实承《吴子》"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之训。其治军方略虽史载不详,然观其能于诸葛武侯卒后稳定东线,又得后主"镇军大将军"之授,足见深谙《司马法》"仁本"与"严位"并重之道。尤可贵者,延熙十年(247年)与邓芝"老骥争锋"之对答,正合《黄石公三略》"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之辩证,以六旬之龄而气不衰,此非寻常武夫所能及。

三、立身之清峻风骨
德艳公之耿介,迥异于法正之恣睢、李严之矜功。观其临终随刘禅北徙,犹保臣节不堕,恰如《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之写照。陈寿评其"不曲意权贵",此正是东汉清流遗风在季汉的延续。其与邓芝抗礼之事,非为争强,实乃《周易》"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的人格彰显。

昔苏子瞻论汉末人物,谓"天下未尝无才"。宗德艳身处季汉衰微之世,而能外安强邻、内镇边陲,暮年犹存壮心,诚可谓"邦无道,危行言孙"之君子。其外交智慧与政治操守,于今世国际交往中,仍不失为明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德艳公之风骨,岂非士人永恒之楷式乎?
郭奉孝 发表于 2025-8-2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蜀汉使臣宗预之刚直风骨与外交智慧》

宗预德艳,南阳安众人也。观其生平事略,可谓集外交干才与军事长才于一身,尤以刚直不阿之性、机辩应对之能著称于世。其人在蜀汉政权中虽非宰辅之重,然于吴蜀盟好之际,实为不可或缺之枢纽人物,今试析其风骨与事功。

一、外交风仪:刚柔并济之辩才
建兴十三年(235年),诸葛亮新丧,吴增兵巴丘,蜀亦戍守白帝,两国互生嫌隙。宗预奉使东吴,面对孙权"吴汉一家,何故增兵"之诘问,其应对"皆事势宜然,不足相问"八字,可谓深得外交辞令之要义。此答既维护蜀汉国防自主之权,又避直接指摘吴国用心,更以"事势宜然"四字道尽乱世邦交本质。较之邓芝"天无二日"之刚直、费祎"盟好如初"之婉转,宗预之对答独显务实本色。孙权之所以"大笑称善",非仅赏其机辩,实乃折服于这种直面现实的外交智慧。

二、武臣气节:老而弥坚之骨鲠
延熙十年(247年),宗预任屯骑校尉时与邓芝"六十从戎"之辩,尤见其风骨。邓芝以"礼,六十不服戎"相诘,宗预反以"卿七十不还兵"相质,此非徒口舌之争,实为蜀汉老臣对事功价值的坚守。考蜀汉后期,"大将军以下皆避"邓芝之骄,独宗预敢与之抗礼,此等气概与当年张嶷斥责费祎"宽宥太过"如出一辙,皆承续了诸葛亮"陟罚臧否"的刚正遗风。陈寿称蜀汉"国不置史",然观宗预此类行迹,犹可想见季汉士人风骨。

三、战略价值:永安防务之枢纽
宗预两度出督永安(白帝城),实握吴蜀咽喉之钥。昔年刘备东征败绩,赖永安防线得保蜀中无虞;诸葛亮执政,亦以永安为东部门户。宗预以侍中之尊出镇边陲,后更拜征西大将军,足见其军政兼资。特别在费祎遇刺后,蜀汉内政不稳之际,宗预坐镇要冲,使吴不敢轻启边衅,其战略价值不亚于当年王平守汉中。景耀元年(258年)因病返成都拜镇军大将军,犹为姜维北伐稳定后方,可谓鞠躬尽瘁。

宗预卒于蜀汉亡国之际,未及见司马氏代魏,或为幸事。然观其一生,自随张飞入蜀,历事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四世,始终保持着"坦率耿直"的本色。在吴蜀联盟屡现裂痕之时,其使才维系了两国基本互信;在蜀汉后期将帅凋零之际,其武略支撑起国防重任。虽《三国志》无专传,然裴注引《益部耆旧传》载其事迹,足证时论之重。后世论季汉人物,于宗预之评价,当如东坡论晁错所谓"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此真社稷之臣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