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6|回復: 2

[人物簡介] 万彧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0-6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吴大臣:万彧,为人好学,因自恃与孙皓深交而招杀身之祸

万彧(235~273年),字文彬,东吴末期大臣,官至右丞相。初为乌程令,与帝皓相善,称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屡言之於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兴、布乃立皓为帝。后累迁左典军、散骑中常侍。宝鼎元年八月,以陆凯为左丞相,彧为右丞相。二年,彧上镇巴丘。建衡二年春,彧还建业。凤皇元年秋八月,帝皓游华里,彧与丁奉、留平密谋曰:“此行不急,若至华里不归,社稷事重,不得不自还。”此语颇泄。帝皓闻知,以彧等旧臣,且以计忍而阴衔之。后因会,以毒酒饮彧,传酒人私减之。又饮留平,平觉之,服他药以解,得不死。彧自杀,徙其子弟於庐陵。

史书记载

江表传〗记载,孙皓经常在宴会中,趁著酒酣时,下令侍臣嘲弄大臣,并以此为乐。时任左丞相的万彧,被王蕃嘲讽:“鱼潜于渊,出水煦沫。何则?物有本性,不可横处非分也。彧出自溪谷,羊质虎皮,虚受光赫之宠,跨越三九之位,犬马犹能识养,将何以报厚施乎!”(鱼平时生活在水底中,一旦离水,就要被逼相濡以沫,是什么原因?万物皆有本性,不可以强行改变。万彧就彷似出身溪谷,明知是一只羊,却要披着虎皮,徒受显赫的宠信、超越三公九卿的地位。即使犬马,都会懂得感恩图报,万彧你又应该怎么报答?)万彧便会回答﹕“唐虞之朝无谬举之才,造父之门无驽蹇之质,蕃上诬明选,下讪桢干,岂何伤于日月?但多见其不知量耳。”(唐虞一朝,并无胡乱被举荐的人材;造父家门前,亦无劣马跛驴出现。王蕃在上诬蔑圣上明选,在下则诽谤国家栋梁,甚至要他要中伤太阳与月亮亦毫不在乎,可见此人是何等不知自量。)

马而 發表於 2025-7-25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万彧之死与东吴末季政风》

万彧之死,实为东吴季世政治生态之典型缩影。观其生平,由乌程令至右丞相,本为"学优而仕"之典范。《三国志·吴书》载其"好学奉法",初举孙皓时称其"才识明断",此诚士人"以天下为己任"之本色。然其悲剧,恰在于未能审时度势,未悟"伴君如伴虎"之古训。

细究史实,万彧之祸萌于两处:其一在"密谋华里"之事。据《江表传》所载,其与丁奉等私议社稷之事,此已犯人臣大忌。《礼记·曲礼》云"公事不私议",万彧以丞相之尊而暗行"谤议",虽出于忠忱,实违"事君以礼"之道。孙皓虽暴虐,然帝王猜忌之心自古皆然,此司马迁所谓"人主无过举"之深意也。

其二在于应对王蕃之嘲。万彧以"唐虞之朝"为对,表面雄辩,实则暗藏祸机。其言将孙皓比作尧舜,已属谄媚;又自诩为"造父之骥",更显矜伐。《周易·系辞》言"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万彧之辩,恰坐此弊。当暴君之朝而逞口舌之快,岂非取祸之道?

尤可注意者,孙皓毒杀万彧之手段。先"阴衔之",后"因会赐鸩",此乃典型的"柔术杀人"。《韩非子·八奸》论人主驭臣之术,所谓"饵之以利""困之以患",孙皓深得此法。而侍者私减毒酒之事,更见当时君臣相疑之甚,《江表传》载孙皓"宴饮嘲臣"之习,实为摧折士气的"精神凌迟"。

万彧之死,折射出三个深层问题:其一,士人在乱世中"忠"与"智"的困境;其二,集权体制下"诤臣"的生存悖论;其三,儒学理想与暴政现实的尖锐冲突。其自杀结局,既不同于陆凯之善终,亦有异于韦昭之刚烈,恰处于"既不能退,又不能遂"的中庸状态,这正是多数末世士人的真实境遇。

要之,万彧悲剧非独个人之失,实乃制度之弊。班固《汉书》称"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万彧恰缺此政治智慧。其案例警示后人:士大夫立朝,既需"行义以达道"的担当,更需"知进退存亡"的睿智。此中分寸,足为千古鉴戒。
ldk8 發表於 2025-7-29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万彧之死与东吴末季政风》

万彧之死,实为吴末政治生态之典型缩影。考其生平,初以乌程令结缘孙皓,誉其"才识明断",与濮阳兴、张布共推皓继位,可谓从龙之臣。然其最终饮鸩自裁,子弟徙庐陵,此中关节,颇值深究。

一、君臣际遇与政治投机
万彧之崛起,根植于孙皓继位前的特殊政治环境。《江表传》载其屡言皓"奉遵法度",此评与后期暴虐之君形象大相径庭。细察之,实为拥立新君的政治话术。吴国自孙权晚年起,继嗣之争不断,万彧等臣工选择支持疏宗孙皓,本质是权力再分配中的投机。其悲剧在于:既以"私荐"得显,终因"私议"获罪,恰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局。

二、华里密谋的政治隐喻
凤皇元年华里之谋,表面因"社稷事重"而谏,实则暴露晚期吴廷三大矛盾:
1. 君权与相权之衡:陆凯、万彧分任左右丞相,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此乃孙吴都督制遗风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2. 旧臣集团与新贵之争:丁奉、留平均为三世老臣,其"密谋"反映功臣集团对孙皓滥权的集体焦虑;
3. 言论管控机制崩溃:史载"语颇泄",显示秘密政治已取代廷议制度。

三、宴嘲事件的文化解析
王蕃"羊质虎皮"之讥,深具吴地文化特征。其辞藻取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海",暗讽万彧寒门跃居台辅的合法性缺失。而万彧以"唐虞之朝"反诘,恰暴露士族政治下"举贤"话语的虚伪性。此类宫廷戏谑,实为权力博弈的符号化呈现。

四、孙皓毒杀之术的法统意义
《资治通鉴》载孙皓"以旧臣,且以计忍",此"忍"字最堪玩味。其毒酒减量、事后流放子弟的处置,既维持"诛不道"的表象,又避免激起淮泗集团全面反弹。这种"仪式性杀戮",较之孙权诛陆逊更为阴鸷,标志着孙吴政治伦理的彻底沦丧。

万彧之死,非独个人悲剧,实乃政权末路的必然。其兴于拥立之功,亡于制衡之谋,恰如《吴书》所评:"托身非所,忠而获戾"。后世当鉴:在绝对君权下,任何"旧臣情谊"终难敌权力猜忌,此即专制政体亘古不变之铁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