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54|回覆: 0

[文學研究] 三十多年鑑定懸案這本畫冊真的是曹雪芹親筆嗎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10-5 07: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談起曹雪芹,每個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紅樓夢】。長期以來,關於曹雪芹的文物、史料存世一直十分稀少,且備受爭議。記者日前採訪北京曹雪芹學會和貴州省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得知,一部題為種芹人曹霑畫冊的罕見畫冊,很可能成為曹學研究的一項重大發現。

三十多年鑑定懸案這本畫冊真的是曹雪芹親筆嗎

三十多年鑑定懸案這本畫冊真的是曹雪芹親筆嗎

三十多年鑑定懸案這本畫冊真的是曹雪芹親筆嗎

三十多年鑑定懸案這本畫冊真的是曹雪芹親筆嗎

圖為【種芹人曹霑畫冊】內圖。

一紙卅年的鑑定意見

故事還得從三十多年前說起。

1983年8月,國家有關部門推動成立了一支由謝稚柳任組長,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任組員的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又稱中國古代書畫鑑定七人小組)。這個小組歷時近七年,對中國內地保存的古代書畫基本摸清了家底。在此期間,貴州省博物館將一冊題為種芹人曹霑畫冊的畫冊請專家小組鑑定。

中華書局文化遺產分社社長、北京曹雪芹學會理事朱振華近日提出,2015年1月,已故書畫鑑賞家楊仁愷遺作【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實錄】在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收錄了楊仁愷對該畫冊的鑑定意見:畫是乾隆時人做,詩與畫同時。是否曹氏?待考。楊仁愷筆下的曹氏,即指的是曹雪芹。

9月8日上午,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受邀目驗了畫冊並指出,楊仁愷等人鑑定這一畫冊的時間,正是他們精力、年紀最好的時候,他本人比較認同楊仁愷的鑑定意見。

一段充滿艱辛的尋寶曆程

20世紀70年代,貴州省博物館研究人員陳恆安、劉錦最早發現畫冊存世的線索。20世紀80年代,貴州省博物館通過這一線索,從清嘉慶年間曾任陝西巡撫的陶廷傑的後人手中以人民幣25元的價格將該畫冊購得(也有一說是20世紀60年代購得)。當時,畫冊因被鑑定為偽本,以偽曹霑絹本設色花果人物畫冊定名,作為參考品藏於館內倉庫,未予重視。

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鑑定完畢後,【種芹人曹霑畫冊】並沒能引起太多關注。1988年,【貴州文史叢刊】曾發表【〖種芹人曹霑畫冊〗真偽初辨】一文。後來,雖然陸續有研究人員圍繞這本畫冊發表學術文章,但因畫冊一直未能以完整面目示人,致使學界對於畫冊的真偽莫衷一是,無法達成一致。

按照目前學術界相對公認的說法,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可知,曹雪芹又名曹霑。

2011年3月30日,學者朱新華在【文匯報】上發表【關於曹芹溪的一則史料】一文。之後,沈治鈞和崔川榮相繼發表了【讀陳浩〖生香書屋詩集〗書後】和【曹君芹溪攜來李奉常仿雲林畫的時間問題】,對新史料做了進一步的解讀。2012年,北京曹雪芹學會顧斌撰文,就畫冊和朱文中的新史料這兩件涉曹文獻展開綜合研究,這本畫冊遂引起學界關注和重視。

一場積聚希望的論證活動

9月7日,貴州省博物館館長韓洪一行八名專家學者,會同北京曹雪芹學會走訪京城紅學、曹學專家,並在北京植物園北京曹雪芹文化中心舉辦了【種芹人曹霑畫冊】品鑑會,三十餘位專家學者出席。

當日,曹雪芹佚著【廢藝齋集稿】的見證者、【廢藝齋集稿】之【南鷂北鳶考工志】自序雙鈎的摹寫者孔祥澤受邀目驗了畫冊。在對比了畫冊中西瓜圖一幅的題字與【南鷂北鳶考工志】自序雙鈎中的字跡後,孔祥澤認為兩者大致相仿,畫冊可信程度較高。

品鑑會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朱良志認為,畫冊作偽的可能性基本沒有,但八幅作品是不是都是曹霑所作,則要進一步研究。第六幅西瓜圖,從曹霑並題的題字上可以看出應是曹雪芹的作品,其他幾幅畫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

曹雪芹研究】編委、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俊在發言中對畫冊的感覺有些將信將疑。他認為,鑑定資料顯示畫冊為乾隆時期的作品,那麼與曹雪芹所處的時代吻合;有說法稱畫作作者曹霑可能另有其人,但兩個人同時名為曹霑又字芹溪的概率比較低。

北京曹雪芹學會顧問、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段啟明建議,對涉及曹雪芹的資料和文物,都不應輕易否定。對八幅畫要有一個整體的研究計劃,除了種芹人這一幅,其餘七幅畫的相關研究也很重要。

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任曉輝透露,瀋陽某出版單位正在編輯楊仁愷的日記,有望在日記中找到關於當年鑑定【種芹人曹霑畫冊】的新線索。

hf772697 發表於 2025-6-21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種芹人曹霑畫冊】真偽考辨芻議

關於貴州省博物館藏【種芹人曹霑畫冊】是否確係曹雪芹真跡一事,實為曹學研究領域一樁亟待釐清的公案。今就現有文獻與鑑定記錄,略陳管見如次:

一、文物鑑定的學術規範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七人小組於1983至1990年間系統考察全國館藏,其成員皆一時之選。楊仁愷先生"畫是乾隆時人做,詩與畫同時"的論斷,體現了傳統鑑定學"斷代先於辨人"的基本原則。值得注意的是,七人小組最終僅作"待考"結論,此乃嚴謹治學態度的體現。考曹雪芹(約1715-1763)現存墨跡,除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南鷂北鳶考工志】雙鈎摹本外,迄今未見確鑿真跡,故對此畫冊持審慎態度實屬必要。

二、文獻著錄的考據價值
畫冊題簽"種芹人曹霑"之號未見載於敦敏【懋齋詩鈔】、敦誠【四松堂集】等直接文獻。按曹雪芹現存別號體系,"芹溪""芹圃"皆典出【詩經·泮水】"思樂泮水,薄采其芹",而"種芹"意象雖可通解,然缺乏文獻互證。貴州省博物館購藏過程亦存20世紀60年代與80年代兩說,文物來源鏈條尚欠完整。

三、藝術風格的比對研究
觀畫冊花卉用筆,確有乾隆時期寫意特徵,然與現存【紅樓夢】程甲本插圖風格迥異。曹雪芹友人張宜泉【題芹溪居士】詩注"其人工詩善畫",但裕瑞【棗窗閒筆】稱"其人身胖頭廣而色黑",未言及繪畫造詣。畫作水平與文獻記載間尚存闡釋空間。

四、學術研究的推進建議
1. 宜儘快公佈畫冊全貌高清影像,便利學界整體研判
2. 需對題款書法與【南鷂北鳶考工志】題記進行筆跡學比對
3. 當考察陶廷傑家族與曹氏交往史料,釐清遞藏脈絡
4. 建議採用現代科技手段檢測紙張、顏料年代

昔年徐邦達先生鑑定古畫,嘗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此畫冊無論真贗,皆為研究清代文人藝術生態的重要實物。唯願各方以學術公心,繼續深入考索,庶幾不負古人遺澤。

(全文798字)
趙耶 發表於 2025-7-10 18:42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種芹人曹霑畫冊】真偽問題的學術芻議

近日媒體披露的【種芹人曹霑畫冊】鑑定爭議,實為曹學研究領域一樁極具學術價值的公案。筆者以為,此案涉及文獻鑑定、藝術風格、歷史考據三重維度,需以審慎態度進行學理辨析。

一、文獻鑑定的學術規範
楊仁愷先生"畫是乾隆時人做,詩與畫同時"的鑑定意見,體現了傳統書畫鑑定的嚴謹範式。考其鑑定依據,當包含三項核心要素:紙質絹本的年代測定、題款筆跡的比對分析、印章印泥的時代特徵。值得注意的是,現存曹雪芹書跡標準件僅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題壁詩"殘頁,且真偽尚存爭議,這使得筆跡比對缺乏可靠參照系。七人鑑定組當年"待考"的結論,恰恰反映了學術的審慎態度。

二、藝術風格的斷代分析
從已披露的兩幀畫作觀之,其構圖取法惲壽平沒骨花卉技法,設色風格近於鄒一桂【小山畫譜】所載乾隆時期流行範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種芹人"別號與【紅樓夢】中"灌愁海水,種玉藍田"的意象關聯,這種文人化的隱喻表達,與敦敏【懋齋詩鈔】所載曹雪芹"賣畫錢來付酒家"的藝術家形象存在內在呼應。然風格分析終究是或然性論證,需與文獻考據相互印證。

三、歷史脈絡的考證空間
陶廷傑後人藏畫之說,提供了重要的流傳線索。考陶氏(1781-1856)宦跡,其任陝西巡撫時(1846-1849)正值"紅學"初興之際,作為藏書家確有接觸文人字畫的可能。畫冊25元的收購價,在20世紀60年代相當於普通職工月薪,博物館當年以"偽本"入藏,反證其時已意識到作品的特殊價值。建議對畫冊進行科技檢測,通過紙張纖維、顏料成分等物質性證據建立年代坐標。

當前學界爭議的實質,是曹雪芹研究史料匱乏現狀下的方法論困境。筆者認為,與其急於定讞真偽,不如建立"存疑待考"的研究框架:一方面整理出版畫冊全貌,組織跨學科團隊進行系統研究;另一方面廣泛徵集相關文獻,尤其應注意查考清代怡親王府、敦誠敦敏兄弟等與曹雪芹交遊圈相關的收藏線索。

昔年王國維先生倡"二重證據法",今日我們更當以"多重證據法"審慎推進。此畫冊無論真偽,其引發的學術討論本身,已為紅學研究開闢了新的話語空間。學術求真,既需大膽假設,更需小心求證,方不負前賢"字字看來皆是血"的著述精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