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5|回覆: 0

[成語典故] 大逆不道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10-5 08: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逆不道】相關人物

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

【大逆不道】涵義

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違反封建道德。舊時統治階級對破壞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大逆不道】出處

【史記·高祖本紀】:“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

【大逆不道】辨析

【大逆不道】讀音:dà nì bù dào

【大逆不道】近義詞:犯上作亂、罪大惡極、死有餘辜、離經叛道

【大逆不道】反義詞:忠心耿耿、安分守己、循規蹈矩

【大逆不道】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指叛逆。

【大逆不道】造句

1、所有偉大的真理,最初都被看作是大逆不道的謬論。

2、你忘掉自己是什麼身份,竟然敢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

3、這幅聽上去好像大逆不道的標語立刻使中國網民群情激憤,其蔓延速度如瘟疫一般迅速。

4、像這種惡意中傷罔顧道義的作爲,真是大逆不道

5、他竟然棄父母於不顧,真是大逆不道

6、大逆不道的奸賊,總是在混亂中完成罪惡的傑作。

7、這種欺師滅祖大逆不道的行爲,我做不出來。

8、在房間裡翻騰了一陣後,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在做一件大逆不道的事,一件死有餘罪的事。

9、你這樣已經嚴重違反了卡瑪利拉的戒條,這樣大逆不道,屢次犯戒,罪無可恕!

10、我們這一次來行刺皇帝,那是大逆不道之事,事若不成,身敗名裂,夷滅九族。

【大逆不道】成語典故:

秦朝滅亡以後,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有—天項羽在陣前向劉邦喊話,要與他決一雌雄。劉邦回答說:“我開始與你都受命於楚懷王,約定先定關中的爲王。但是我先定關中後你卻負約,讓我到巴蜀去當漢王。這是你第一條罪狀。你在去救援趙軍途中,殺死上將軍宋義,自稱上將軍,這是你第二條罪狀。你違抗懷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諸侯的兵馬人員,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

接著,劉邦又揭露項羽燒毀秦宮、掘開秦皇墳墓,搜刮財物,殺死投降的秦王子嬰,活埋二十萬秦國百姓,殺害義帝等罪狀。在講到第十條罪狀時,劉邦說:“你作爲臣子而殺死君王,又殺害已經投降的人,爲政不平,對訂立的約定不講信義,爲天下所不容,屬於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條大罪,我興仁義之兵來討你這個逆賊,你還有什麼面目向我挑戰!”

【大逆不道文言文】:

上以寬饒怨謗,終不改,下其書中二千石。時執金吾議以爲寬饒大逆不道。諫大夫鄭昌愍傷寬饒忠直愛國,以言事不當意而爲文吏詆挫。

【大逆不道白話文】:

漢宣帝以蓋寬饒一再怨恨非議朝廷,並終不肯悔改,大怒,把他的奏章下發給最高法司議。當時執金吾認爲,蓋寬饒所爲構成冒犯皇上罪,應以大逆不道論處。諫議大夫鄭昌愍對寬饒遭遇很是同情,深知他的忠直憂國之心,只因言詞不合上意而爲文墨小吏所詆毀,而遭此大難。

【大逆不道】成語接龍:

大逆不道→道不相謀→謀聽計行→行合趨同→同盤而食→食不暇飽→飽練世故→故劍情深→深文周內→內柔外剛→剛克消亡→亡魂喪魄→魄散魂飛→飛文染翰→翰林子墨→墨子泣絲→絲紛櫛比→比物假事→事不過三→三步兩腳→腳不沾地→地丑力敵→敵惠敵怨→怨聲載道→道旁苦李→李下瓜田→田畯野老→老熊當道→道盡途窮→窮日之力→力排眾議→議論英發→發憤忘食→食指大動→動如參商→商彝夏鼎→鼎足三分→分工合作→作歹爲非→非池中物→物腐蟲生→生吞活奪→奪門而出→出聖入神→神清骨秀→秀水明山→山止川行→行若狗彘→彘肩斗酒→酒醉飯飽→飽經憂患→患至呼天→天不絕人→人云亦云→雲霧迷濛→矇混過關→關山迢遞→遞勝遞負→負俗之累→累屋重架→架肩擊轂→轂擊肩摩→摩口膏舌→舌橋不下→下車作威→威鳳祥麟→麟趾呈祥→祥風時雨→雨沐風餐→餐風飲露→露面拋頭→頭上著頭→頭足異處→處實效功→功敗垂成→成群集黨→黨惡佑奸→奸擄燒殺→殺人如蒿→蒿目時艱

 
cl15816 發表於 2025-4-30 12: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大逆不道"的歷史語境與價值重構】

"大逆不道"作爲傳統政治倫理的核心概念,其內涵演變實爲觀察中國政治哲學的重要窗口。考【史記·高祖本紀】所載劉邦斥項羽"大逆無道"事,實爲典型的價值話語權爭奪。太史公筆下的楚漢對峙,表面是軍事較量,本質是政治合法性的建構過程。

從訓詁學角度析之,"逆"字從辵從屰,本義爲倒行逆施;"道"在金文中作"衟",象人首於道路之形,引申爲秩序規範。劉邦歷數項羽三罪,皆緊扣"背約""弒上""擅權"等周禮核心禁忌,此正合【春秋】"誅心"之筆法。值得注意的是,項羽"掘始皇冢"被列爲重罪,恰反映漢初"以孝治天下"的倫理轉向——秦始皇"焚書坑儒"爲文化之逆,而掘冢則是人倫之逆。

歷史語境中的"逆道"判定,往往取決於話語權歸屬。項羽分封諸侯實爲延續楚制,在楚文化視域中未必爲"逆";而劉邦以"懷王之約"爲據,正是將周代宗法秩序重塑爲普世準則。這種話語轉換,在賈誼【過秦論】中形成完整理論體系,最終確立"逆道"與"正統"的二元框架。

現代語境下解構此概念,當注意其三重維度:作爲法律術語的"十惡"之首,在【唐律疏議】中具體化爲謀反、謀大逆等罪名;作爲道德評判的"離經叛道",在理學體系中演變爲"存天理滅人慾"的極端表達;作爲政治話語的"革命有理",則被孟子詮釋爲"誅一夫紂"的正義性。三者交織,構成傳統社會超穩定結構的觀念基礎。

當代價值重構,宜剝離其封建內核而存其警示精義。顧炎武【日知錄】論"正始風俗"時指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此語揭示真正的"道",當是維繫文明存續的公共責任。若將"逆道"重新定義爲對生命尊嚴、文化傳承的踐踏,則這一古老概念仍具現實觀照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