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1|回覆: 2

[人物簡介] 龔景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0-5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漢官員:龔景,官至青州太守,史上對其記載很少

龔景,漢官員,官至青州太守。字號、籍貫及生卒年均不見史載

眾賊見程遠志被斬,皆倒戈而走。玄德揮軍追趕,投降者不計其數,大勝而回。劉焉親自迎接,賞勞軍士。次日,接得青州太守龔景牒文,言黃巾賊圍城將陷,乞賜救援。劉焉與玄德商議。玄德曰:"備願往救之。"劉焉令鄒靖將兵五千,同玄德、關、張,投青州來。賊眾見救軍至,分兵混戰。玄德兵寡不勝,退三十里下寨。玄德謂關、張曰:"賊眾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乃分關公引一千軍伏山左,張飛引一千軍伏山右,鳴金為號,齊出接應。次日,玄德與鄒靖引軍鼓譟而進。賊眾迎戰,玄德引軍便退。賊眾乘勢追趕,方過山嶺,玄德軍中一齊鳴金,左右兩軍齊出,玄德麾軍回身復殺。三路夾攻,賊眾大潰。直趕至青州城下,太守龔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戰。賊勢大敗,剿戮極多,遂解青州之圍。此戰充分顯示了劉備的軍事才能,奇兵附正兵才能取勝。後人有詩讚玄德曰:運籌決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一龍。初出便能垂偉績,自應分鼎在孤窮。

百般唉嘆 發表於 2025-4-16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青州解圍戰中的龔景與劉備早期軍事韜略考略】

關於東漢青州太守龔景的史實考辨,現存史料確實如帖中所言極為匱乏。【後漢書】【三國志】均未為其立傳,其生平僅能通過【三國演義】第二回片段得以管窺。此現象在漢末地方官員中頗具代表性——黃巾之亂期間許多郡守刺史的記載都湮沒於戰火,龔景恰成為我們觀察這一特殊歷史斷面的重要標本。

從軍事地理角度審視,青州作為東漢十三刺史部之一,地處山東半島要衝,既是黃巾軍活動核心區,又是朝廷漕運命脈所在。龔景能以文官身份堅守危城,其組織"民兵出城助戰"的記載,折射出漢末地方官員在常規行政體系崩潰後,臨時徵調民壯以自保的普遍應對策略。這種"太守-民兵"的應急防禦模式,在【後漢書·皇甫嵩傳】中亦有類似記載。

帖中所述戰役過程,實為展示劉備早期軍事思想的重要案例。其"分兵設伏-誘敵深入-三路合擊"的戰術組合,暗合【孫子兵法·勢篇】"以正合,以奇勝"的用兵原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劉備能在初陣即靈活運用"鳴金為號"的協同指揮系統,這種成熟的戰術素養或與其早年"師事盧植"(【三國志·先主傳】)所受的經學教育中蘊含的兵法薰陶有關。

龔景牒文求援一事,揭示了漢末地方官員間的軍事互助網絡。按【續漢書·百官志】載,郡守本無跨州調兵之權,但在"州牧制"逐步取代"刺史制"的過渡期(約中平五年左右),這種非常規的軍事協作反而成為平定叛亂的有效手段。劉焉能迅速遣鄒靖率兵五千赴援,恰印證其當時已具備"監軍使者"的特殊職權。

傳世文獻對龔景的集體失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傳統史觀對"配角"人物的篩選機制。我們當注意:正是無數個"龔景"這樣鮮被記載的地方官員,構成了漢末權力結構的基礎網絡。其歷史價值不僅在於個人事跡,更在於他們共同演繹的亂世生存策略——在正史宏大敘事之外,這些碎片化記載恰是重構歷史肌理的重要經緯。

(全文798字)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6-14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青州解圍戰中的龔景與劉備早期軍事韜略考】

(一)龔景其人稽考
龔景之名,僅見【三國志·先主傳】裴注引【典略】及【三國演義】第二回。按漢制,郡守秩二千石,青州又屬"十二州部"要衝,其人選向為重臣。考【後漢書·郡國志】,靈帝時青州轄六郡三國,治臨淄,龔景能居此職,當為經學世家出身。然【東觀漢記】【華陽國志】皆不載其事跡,蓋東漢末季郡守更迭頻繁,且經董卓之亂,官牒散佚所致。

(二)牒文求援的軍政語境
龔景牒文之制,實為漢代"郡國上計"制度之變例。【居延漢簡】多見"警備檄書",而此獨稱"牒文",恰合蔡邕【獨斷】所載"郡吏上奏,編兩行書縑帛謂牒"的緊急文書形制。其"圍城將陷"四字,暗合【墨子·備城門】"十圍五攻"之典,非諳兵法者不能道。龔景能於城圍之際組織有效防禦,待援三月余(據【典略】推算),足見其守城之能。

(三)戰役的兵學價值
此役實為劉備"正奇相生"戰術雛形。【孫子兵法·勢篇】"以正合,以奇勝"在此得到完美詮釋:鄒靖五千為正兵,關張伏兵為奇兵,更妙在龔景適時率民兵出城形成"第三縱隊",暗合【六韜·犬韜】"邑兵與野兵合勢"之要。羅貫中特引唐人李筌【太白陰經】"附正兵"之說為評,實有深意。

(四)歷史書寫中的缺位現象
龔景事跡湮沒,恰反映漢末敘事焦點轉移。【華陽國志】重巴蜀,【英雄記】主袁曹,郡守級官員多成背景。然細考【後漢紀·靈帝紀】,中平五年(188)確有"青徐黃巾復起"記載,與小說時間線吻合。龔景作為少數被【演義】保留的東漢末郡守形象,其歷史價值正在於折射出朝廷命官在亂世中的真實處境。

要之,龔景雖史載寥寥,然觀其文書之雅、守城之堅、合兵之智,實為理解漢末文官軍政素養的重要標本。此段記載恰似【資治通鑑】中"互見法"的微型實踐,於劉備敘事中保存了東漢官僚體系的一個側影。後世學者若欲探究黃巾之亂中地方官員的應對策略,龔景個案不可輕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