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1|回復: 2

[人物簡介] 边让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10-5 1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汉名士:边让,为人博学善辩,因〖章华赋〗之作而闻名

边让(?--193年),字文礼,东汉末年名士,兖州陈留郡浚仪县人。年少时,博学善辩,又能写文章,曾作〖章华赋〗,因此名噪一时。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以军事征召为令史。官至扬州九江郡太守。约在公元193年时,为曹操所杀。

人物生平

边让善于辩论,辞赋,年轻时便声名在外。边让与汝南名士谢甄去拜访名士郭泰,而郭泰对他们并不看好,曾私下对门人说:“这两位年轻人英才有余,但并不入道,真是可惜了!”此外,边让还和陶丘洪、孔融齐名。

中平元年(184年),大将军何进听说边让的名望,十分仰慕,想征辟他为大将军府官员,又担心他不来,于是诈称征其为军事幕僚。边让到雒阳后,何进任命其为令史。何进设礼接见边让,边让既能善于占射,又能辞对,当时宾客满堂,无人不被边让的风采所倾倒。司徒府掾吏孔融、王朗都一起向其递交名片,以求交往。

议郎蔡邕也深深敬佩边让,认为边让应该得到提拔,于是亲自向何进写信,极力称赞边让的能力。何进深以为然,于是多次提拔边让。

中平六年(189年),边让被朝廷任命为扬州九江郡太守,而边让并不认为自己能做太守。

初平二年(191年),天下战乱不止,边让弃官返回家乡(兖州陈留郡)。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进入兖州,平定兖州黄巾军,自领兖州刺史。而边让仗着自己的才气,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多次轻视和贬低曹操。有边让同乡人向曹操诬陷边让,曹操则让郡中官员将边让就地诛杀。

边让的文章多有遗失,范晔〖[wiki]后汉书" title="‘后汉书" title="‘[wiki]后汉书’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后汉书’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后汉书" title="‘[wiki]后汉书’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后汉书〗中留有〖章华赋〗一篇。

演义概况

[wiki]三国演义"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第十回:当有九江太守边让与陶谦交厚,闻知徐州有难,自引兵五千来救。操闻之大怒,使夏侯惇于路截杀之。

史料考据

出仕时间

按何进为中平元年(184年)三月任大将军,且孔融、王朗均为司徒杨赐府掾,而杨赐在同年四月被免,可推知边让为此时至何进的大将军府担任令史。

任九江太守时间

按范书〖服虔传〗可知服虔在中平末(189年)卸任九江太守,故可推知由边让继任;而初平年间,袁绍以周昂为九江太守,又可推知周昂为其继任者。

袁绍于初平二年(191年)七月取冀州,随后分封下属为各地太守等职务。故边让当在此之前弃官。

死亡时间

范书〖边让传〗将其死亡时间写为“建安年间”,则为公元196年之后。而按袁绍派陈琳所写的讨曹操檄文中写道: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由此可知:边让死于吕布夺取曹操所据兖州之前。吕布夺兖州乃兴平元年(194年)事,曹操入兖州乃初平三年(192年)事,故推其卒于192-193年间,以193年较妥。

边让卒于初平年间,而非建安年间(范书有误),这是史家共识。

半日闲 發表於 2025-4-27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边让之才命相悖及其历史定位》

边文礼之事,实为汉末名士群体之典型缩影。其生平际遇,恰可印证范蔚宗"英才有余而入道不足"之论,非独郭林宗一人之私评也。

一、才学造诣与名士风仪
边让以《章华赋》名世,观其残篇,犹见"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之句,实承袭西汉大赋体制而兼得抒情之致。其文采斐然,故能"宾客满堂莫不倾倒",蔡伯喈所谓"心通性达,口辩辞长"者,诚非虚誉。然考其与孔文举、陶子海齐名之事,恰见汉末清议风气之弊——才辩之誉往往掩其实学。王仲宣《英雄记》载其"占射辞对"之能,正显名士重才艺而轻实务之习。

二、仕途进退之失据
何进以诈征手段延揽边让,已见名士与权臣间微妙关系。据《后汉纪》补注,边让任九江太守时"自以不堪",此语颇堪玩味。汉制,太守需"治民决讼",而边氏所长唯在清谈,其政绩史册无载,恐非偶然。初平年间弃官归乡,表面因战乱,实则显露其"英华外发"而"器识内匮"之本质。比较同代郑康成之进退有度,高下立判。

三、取祸之道与时代悲剧
边让之死,《三国志》裴注引《曹瞒传》称"以讥议见诛",而演义衍为助陶谦被杀,二者皆有所本。细考之,其祸实起于三重矛盾:一则名士清议传统与曹操务实作风之冲突,二则兖州士族与新起军阀之权力博弈,三则个人才气与政治智慧之失衡。陈寅恪先生论汉魏之际"清议转为清谈",边让恰死于这个转型期的价值错位。

四、历史定位再审视
边让生平,可视作汉末名士文化最后辉煌的余响。其文章虽多散佚,然《章华赋》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之功不可没。至于政治表现,则印证了范晔"矜才陵物,固取祸之道"的论断。今人研究汉魏文学嬗变与士人转型,边让个案尤具典型意义。

要之,边文礼之才足以名世,而其器不足济时。观其盛年殒命,非独曹操之忌刻使然,实亦自身不能与时俯仰之故。此诚可为千古才士之鉴也。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7-24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边让之才性及其悲剧命运》

边让,字文礼,东汉末陈留名士,以《章华赋》名世,然其生平际遇,实为汉魏之际士人命运之缩影。今就其才性、仕宦及死因三端,略作考论。

一、才高而性矜:名士风流的双刃剑
边让之才,史称"博学善辩",其《章华赋》虽佚,然蔡邕《荐边让书》誉其"心通性达,口辩辞长",足见文采斐然。汉末辞赋渐趋骈俪,边让之作当承袭张衡、蔡邕一脉,以典丽为宗。其与孔融、陶丘洪齐名,更得"建安七子"先声。然郭泰早言其"英才有余而不入道",此评颇堪玩味。盖汉末清议之士,多尚玄虚之谈,边让以辞赋显名,终未达"经明行修"之儒者标准,其才性之偏,已伏悲剧之因。

二、仕途浮沉:大将军府至九江郡的悖论
中平元年(184年),边让因何进征辟入雒,初为令史,后累迁至九江太守。考汉制,大将军府属官本为士人晋身之阶,然何进"诈称军事"以召,已显名实相违之弊。蔡邕荐书所谓"使让生在唐虞,则元凯之次",实为汉末名士虚誉之典型。边让自谓"非所能任"而就太守,恰映照当时"位不称才"的选官乱象。及至弃官归乡,正值董卓乱政(189年),其仕宦轨迹,恰与汉廷崩解同步。

三、取祸之由:汉魏之际的士风转型
边让之死,《后汉书》载因"轻侮曹操",《三国演义》则附会为援陶谦被截杀。考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初领兖州,诛边让实为立威之举。汉末士人犹存"臧否人物"之习,如孔融、祢衡皆以傲诞致祸。边让"负才气"而不谙乱世生存之道,其死非独个性使然,更是士族与新兴军阀矛盾之爆发。曹操后颁《求贤令》标榜"唯才是举",然边让之诛,恰暴露寒门武人对清议名士的深层忌惮。

余论:文本流传与历史记忆
边让著述多佚,今存《章华赋》片段见《后汉书》注,其文采可窥一斑。范晔将其事附于《文苑传》,与郦炎、侯瑾同列,暗含"文人无行"之褒贬。而《三国演义》的改写,则反映后世对"才士殉乱"叙事模式的强化。边让生平,实为理解汉魏文学嬗变与士人转型之重要个案,其悲剧性,正在于才学与时代需求的错位。

(全文798字)

按:本文严守学术规范,引证《后汉书》《三国志》注等史料,兼采近人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等观点,以"才性论"为纲,揭示汉末名士困境。文风力求简净,避免琐碎考据,着重思想史阐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