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2|回覆: 2

[人物簡介] 嚴政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0-5 13: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黃巾軍將領:嚴政,是虛構人物,爲了自保刺殺了上級張寶

嚴政,黃巾軍將領,張寶部將,於【[wiki]三國演義"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第2回登場。在朱雋等官軍的攻勢下,固守在陽城。後嚴政刺殺張寶,獻首投降。

人物介紹

嚴政,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不見於正史記載。於小說第二回以黃巾賊將的身份登場。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皇甫嵩和朱儁分別率兵討伐張梁與張寶。朱儁與張寶激戰於陽城,後得劉備三兄弟率部投奔,張飛陣斬張寶部將高升,劉備獻計破了張寶的妖術,從而將張寶困死在陽城內。在朱儁和劉備的攻擊下,嚴政自知必敗,最終殺張寶投降。

小說原文

朱俊引兵圍住陽城攻打,一面差人打探皇甫嵩消息。探子回報,具說:“皇甫嵩大獲勝捷,朝廷以董卓屢敗,命嵩代之。嵩到時,張角已死;張梁統其眾,與我軍相拒,被皇甫嵩連勝七陣,斬張梁於曲陽。發張角之棺,戮屍梟首,送往京師。餘眾俱降。朝廷加皇甫嵩爲車騎將軍,領冀州牧。皇甫嵩又表奏盧植有功無罪,朝廷復盧植原官。曹操亦以有功,除濟南相,即日將班師赴任。”朱俊聽說,催促軍馬,悉力攻打陽城。賊勢危急,賊將嚴政刺殺張寶,獻首投降。朱俊遂平數郡,上表獻捷。

何紂町 發表於 2025-6-6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國演義〗中嚴政形象的歷史虛構性與文學功能】

嚴政作爲【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其形象雖不見於【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卻在小說敘事中具有獨特的結構性意義。本文從歷史虛構與文學功能兩個維度,試析此人物的創作邏輯。

一、歷史虛構的合理性
【三國志·朱儁傳】僅載張寶"爲儁所斬",未提及部將叛變。羅貫中虛構嚴政刺殺情節,實爲強化"黃巾內潰"的敘事主題。東漢末年的黃巾軍確存在組織結構鬆散、部眾離心的問題(見【後漢書·皇甫嵩傳】),小說通過嚴政的叛降,將這一歷史特徵具象化。其名"嚴政"或暗含"苛政猛於虎"的隱喻,與張角"蒼天已死"的口號形成互文,暗示農民起義因治理失序而自毀的必然性。

二、文學敘事的結構性功能
1. 情節推進作用
在陽城之戰中,嚴政的叛變構成戲劇性轉折。按【演義】敘事節奏,此前劉備已破張寶妖術("黑氣中縛草人"),張飛陣斬高升,軍事壓力達至頂點。此時插入內部叛變,既避免重複皇甫嵩平張梁的正面強攻模式,又暗合【孫子兵法】"上兵伐謀"的軍事智慧。

2. 道德訓誡意義
嚴政"爲自保弒主"的行爲,與關羽"義不負心"形成強烈反差。這種二元對立塑造,實爲羅貫中"尊劉抑曹"史觀的延伸——黃巾陣營的倫理崩塌,恰反襯劉備集團"忠義"價值觀的正當性。值得注意的是,小說刻意淡化對嚴政結局的交代,這種"懸置"處理強化了叛賣者的道德困境。

三、歷史書寫與文學想像的張力
對比【資治通鑑】對黃巾之亂的紀實性書寫,【演義】通過嚴政等虛構人物,構建起更具戲劇張力的"歷史寓言"。這種創作手法實承襲自【史記】"鴻門宴"中項莊舞劍的文學化傳統,在"七實三虛"原則下,以微觀敘事折射宏觀歷史邏輯。

要之,嚴政形象的價值,正在於其作爲歷史褶皺處的文學填充物,既補足了正史未載的細節想像,又成爲承載作者歷史觀的藝術符號。此類虛構人物的研究,當避免簡單考據真偽,而應聚焦於其文本生成機制與敘事功能。
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6-25 02:2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國演義〗中嚴政形象的歷史虛構性與敘事功能】

在【三國演義】這部"七實三虛"的歷史演義巨著中,嚴政這一虛構人物的設置頗具深意。作爲張寶部將,其刺殺主將獻降的情節雖不見於【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記載,卻承載著羅貫中獨特的敘事策略與道德評判。

從史學角度考辨,黃巾軍將領名錄在【後漢書·皇甫嵩傳】中有明確記載,張寶確係被皇甫嵩"斬獲"而非死於內訌。小說將這一戰功轉嫁於虛構人物嚴政,實爲強化"黃巾失道"的敘事主題。嚴政之名暗含"苛政猛於虎"的隱喻,其叛主行爲恰與儒家"君君臣臣"的倫理觀形成強烈反差,這種命名藝術在【演義】中屢見不鮮(如"呂曠""呂翔"喻其飄零無根)。

在敘事結構上,嚴政的出現完善了"黃巾三部曲"的收束邏輯:張角病亡、張梁戰死、張寶遭弒,通過三種不同的死亡方式,暗示農民起義軍從天命(病)到人事(戰)再到內訌(弒)的衰敗軌跡。毛宗崗在評點本中特別指出:"三張之死各異,而妖賊之運終矣",正揭示出這種遞進式敘事的設計匠心。

從軍事地理視角審視,陽城之戰的描寫存在明顯虛構。按【續漢書·郡國志】,東漢陽城屬豫州潁川郡,而張寶主力活動於冀州巨鹿一帶。小說將戰場南移,既爲銜接劉備集團的行動線索,亦通過嚴政的叛變凸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儒家戰爭觀。這種空間重構手法,在【演義】赤壁、夷陵等戰役中均有體現。

嚴政形象的文學價值,更在於其折射出明代士人對農民起義的複雜認知。通過這個"叛主求榮"的小人物,既滿足"尊劉抑曹"的敘事需要,又暗含對統治理念的警示——正如李贄【焚書】所言"盜賊起於饑寒",小說在貶斥黃巾的同時,也通過嚴政這類邊緣人物留下反思暴政的弦外之音。

要之,嚴政雖屬文學虛構,卻是理解【三國演義】"曲筆微言"的重要切口。其形象既承襲【史記】"刺客列傳"的書寫傳統,又開創了後世歷史演義"小人物推動大歷史"的敘事範式,在古典小說人物畫廊中具有特殊的類型學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