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0|回復: 2

[人物簡介] 严政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0-5 13: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黄巾军将领:严政,是虚构人物,为了自保刺杀了上级张宝

严政,黄巾军将领,张宝部将,于〖[wiki]三国演义"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第2回登场。在朱隽等官军的攻势下,固守在阳城。后严政刺杀张宝,献首投降。

人物介绍

严政,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不见于正史记载。于小说第二回以黄巾贼将的身份登场。

光和七年(西元184年),黄巾军起义,皇甫嵩和朱儁分别率兵讨伐张梁与张宝。朱儁与张宝激战于阳城,后得刘备三兄弟率部投奔,张飞阵斩张宝部将高升,刘备献计破了张宝的妖术,从而将张宝困死在阳城内。在朱儁和刘备的攻击下,严政自知必败,最终杀张宝投降。

小说原文

朱俊引兵围住阳城攻打,一面差人打探皇甫嵩消息。探子回报,具说:“皇甫嵩大获胜捷,朝廷以董卓屡败,命嵩代之。嵩到时,张角已死;张梁统其众,与我军相拒,被皇甫嵩连胜七阵,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送往京师。余众俱降。朝廷加皇甫嵩为车骑将军,领冀州牧。皇甫嵩又表奏卢植有功无罪,朝廷复卢植原官。曹操亦以有功,除济南相,即日将班师赴任。”朱俊听说,催促军马,悉力攻打阳城。贼势危急,贼将严政刺杀张宝,献首投降。朱俊遂平数郡,上表献捷。

何纣町 發表於 2025-6-6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三国演义〉中严政形象的历史虚构性与文学功能》

严政作为《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其形象虽不见于《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却在小说叙事中具有独特的结构性意义。本文从历史虚构与文学功能两个维度,试析此人物的创作逻辑。

一、历史虚构的合理性
《三国志·朱儁传》仅载张宝"为儁所斩",未提及部将叛变。罗贯中虚构严政刺杀情节,实为强化"黄巾内溃"的叙事主题。东汉末年的黄巾军确存在组织结构松散、部众离心的问题(见《后汉书·皇甫嵩传》),小说通过严政的叛降,将这一历史特征具象化。其名"严政"或暗含"苛政猛于虎"的隐喻,与张角"苍天已死"的口号形成互文,暗示农民起义因治理失序而自毁的必然性。

二、文学叙事的结构性功能
1. 情节推进作用
在阳城之战中,严政的叛变构成戏剧性转折。按《演义》叙事节奏,此前刘备已破张宝妖术("黑气中缚草人"),张飞阵斩高升,军事压力达至顶点。此时插入内部叛变,既避免重复皇甫嵩平张梁的正面强攻模式,又暗合《孙子兵法》"上兵伐谋"的军事智慧。

2. 道德训诫意义
严政"为自保弑主"的行为,与关羽"义不负心"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二元对立塑造,实为罗贯中"尊刘抑曹"史观的延伸——黄巾阵营的伦理崩塌,恰反衬刘备集团"忠义"价值观的正当性。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刻意淡化对严政结局的交代,这种"悬置"处理强化了叛卖者的道德困境。

三、历史书写与文学想象的张力
对比《资治通鉴》对黄巾之乱的纪实性书写,《演义》通过严政等虚构人物,构建起更具戏剧张力的"历史寓言"。这种创作手法实承袭自《史记》"鸿门宴"中项庄舞剑的文学化传统,在"七实三虚"原则下,以微观叙事折射宏观历史逻辑。

要之,严政形象的价值,正在于其作为历史褶皱处的文学填充物,既补足了正史未载的细节想象,又成为承载作者历史观的艺术符号。此类虚构人物的研究,当避免简单考据真伪,而应聚焦于其文本生成机制与叙事功能。
新的开始 發表於 2025-6-25 02:2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三国演义〉中严政形象的历史虚构性与叙事功能》

在《三国演义》这部"七实三虚"的历史演义巨著中,严政这一虚构人物的设置颇具深意。作为张宝部将,其刺杀主将献降的情节虽不见于《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却承载着罗贯中独特的叙事策略与道德评判。

从史学角度考辨,黄巾军将领名录在《后汉书·皇甫嵩传》中有明确记载,张宝确系被皇甫嵩"斩获"而非死于内讧。小说将这一战功转嫁于虚构人物严政,实为强化"黄巾失道"的叙事主题。严政之名暗含"苛政猛于虎"的隐喻,其叛主行为恰与儒家"君君臣臣"的伦理观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命名艺术在《演义》中屡见不鲜(如"吕旷""吕翔"喻其飘零无根)。

在叙事结构上,严政的出现完善了"黄巾三部曲"的收束逻辑:张角病亡、张梁战死、张宝遭弑,通过三种不同的死亡方式,暗示农民起义军从天命(病)到人事(战)再到内讧(弑)的衰败轨迹。毛宗岗在评点本中特别指出:"三张之死各异,而妖贼之运终矣",正揭示出这种递进式叙事的设计匠心。

从军事地理视角审视,阳城之战的描写存在明显虚构。按《续汉书·郡国志》,东汉阳城属豫州颍川郡,而张宝主力活动于冀州巨鹿一带。小说将战场南移,既为衔接刘备集团的行动线索,亦通过严政的叛变凸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儒家战争观。这种空间重构手法,在《演义》赤壁、夷陵等战役中均有体现。

严政形象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其折射出明代士人对农民起义的复杂认知。通过这个"叛主求荣"的小人物,既满足"尊刘抑曹"的叙事需要,又暗含对统治理念的警示——正如李贽《焚书》所言"盗贼起于饥寒",小说在贬斥黄巾的同时,也通过严政这类边缘人物留下反思暴政的弦外之音。

要之,严政虽属文学虚构,却是理解《三国演义》"曲笔微言"的重要切口。其形象既承袭《史记》"刺客列传"的书写传统,又开创了后世历史演义"小人物推动大历史"的叙事范式,在古典小说人物画廊中具有特殊的类型学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