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79|回覆: 2

[人物簡介] 劉惇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0-4 13: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吳中八絕之一:劉惇,其擅長占星術數,是孫輔的軍師

劉惇,字子仁,平原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東吳官員,擅長占星術數。與吳范、趙達、嚴武、曹不興、皇象、宋壽和鄭嫗合稱東吳“八絕”。

人物生平

被稱神明

劉惇,字子仁,是平原人。因戰亂而避難各地,客游廬陵,在孫輔手下作事。因知曉天文、懂得占卜而聞名南方。每當有水災、旱災或賊匪作亂,他都預先指出時間、地點,沒有不被他說中的。孫輔對他十分驚異,任命劉惇為軍師,全軍都尊敬奉侍他,稱他為“神明”。

災在丹楊

建安年間,孫權在豫章,當時有星象變化,以此詢問劉惇,劉惇回答說:“災難在丹楊郡發生。”孫權問:“情況如何?”劉惇說:“客勝主人,到那一天會得到訊息。”當時邊鴻作亂,殺死丹楊太守孫翊,結果正如劉惇所預言。

精通術數

劉惇對各種術數都很精通,尤其知曉太乙(星官名)占星術,每次都可以將事情完整地推演出來,其中最重要和微妙的都清楚,著書一百多篇,連當時名儒刁玄都稱道這些文書內容很為奇妙。劉惇也十分珍惜自己的方術,不肯告訴或教授其他人,所以世間無人清楚他的技術是怎樣。

歷史評價

陳壽【三國志】:“三子各於其術精矣,其用思妙矣,然君子等役心神,宜於大者遠者,是以有識之士,舍彼而取此也。”

史籍記載

三國志·卷六十三·吳書十八·吳范劉惇趙達傳第十八

趙就改的 發表於 2025-6-13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平原術士劉惇與東吳占星學統考】

三國時期東吳"八絕"之占星大家劉惇(字子仁),乃漢末術數文化南傳之重要代表人物。其學術淵源可追溯至平原地區齊學傳統,後因戰亂南遷,將北方星象學與江南巫覡文化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東吳占驗體系。

一、術數實踐與軍事應用
劉惇在孫輔軍中的"神明"稱號,實為漢末"軍師"制度與讖緯術數結合的典型案例。其"每有水旱寇賊,皆先時處期,無不中者"的記載,符合【漢書·藝文志】所載"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的特徵。建安年間預言丹楊之變,採用"客勝主人"的占辭,暗合【周易】"主客"說與【星經】"客星犯主"的星象理論。

二、太乙占星體系探微
劉惇所精太乙術,當為漢代太乙九宮佔法的延續。裴松之注引【吳錄】言其"推演事象,無不備具",可見其已建立完整的星象推演模型。所著百餘篇術數文獻雖佚,但通過刁玄"稱述其妙"的記載,可推知內容應包含星官分野、災異占候等體系,與當時荊州學派的天文著述或有交流。

三、技術秘傳現象析論
陳壽"用思妙矣"的評價,揭示出漢末方技之士"重術輕道"的普遍傾向。劉惇"寶惜其術"的做法,既受漢代"禁方"傳統影響,亦反映三國時期術數之士的生存策略。這種秘傳模式導致江南占星學統未能形成如北方管輅、王弼那般的理論體系,終隨吳亡而漸湮。

要言之,劉惇作為東吳術數代表,其學術實踐既承兩漢讖緯餘緒,又開六朝江南方術先河。然觀陳壽"宜於大者遠者"之嘆,恰說明三國術數雖精微,終難逃"小道可觀"的歷史定位。今人考察其事跡,當置於漢晉學術轉型的大背景下,方能窺見中古知識體系演變之軌跡。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6-29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平原術士劉惇與東吳占星學統考】

三國時期東吳"八絕"之占星大家劉惇(字子仁),乃我國早期天文學與術數文化交融之重要代表人物。其生平事跡雖載於【三國志】不過二百餘字,然其中蘊含的術數傳統與天人觀念,實值得深入考辨。

一、術數傳承與地域流變
劉惇出身平原(今山東境內),後避亂南遷至廬陵,此一遷徙軌跡恰反映漢末術數文化由北向南的傳播路徑。其精通太乙占星術,此術源自【周易】"太乙行九宮"之說,經漢代讖緯之學發展,至三國時已形成完整占驗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劉惇與吳范、趙達等並稱"八絕",顯示孫吳政權對術數之士的特殊重視,此現象與江東地區自古"信巫鬼,重淫祀"(【漢書·地理志】)的文化傳統密不可分。

二、占驗實例的術數解析
建安年間預言丹楊之變一事,頗具研究價值。所謂"客勝主人"的判詞,實為古代兵陰陽家術語。【太白陰經】有云:"客星犯主,大將不利",劉惇可能觀測到火星(熒惑)入太微垣的天象,結合當時丹楊太守孫翊(孫權從弟)與邊鴻的主客關係作出推斷。這種將星象變化對應人事吉凶的思維模式,正是漢代"天人感應"學說的具體實踐。

三、著作流傳與學術爭議
劉惇著書百餘篇而盡佚,刁玄稱其"奇妙",陳壽卻評"宜於大者遠者",這種評價差異折射出傳統士人對術數的矛盾態度。考【隋書·經籍志】,吳晉時期太乙類著作多託名黃帝、風後,劉惇可能繼承此脈而有所發展。其"秘不示人"的傳承方式,與【漢書·藝文志】所言"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的官學傳統已大相逕庭,反映漢末方術私相授受的時代特徵。

劉惇現象絕非個案,實為漢魏之際術數文化轉型的縮影。其占星實踐既延續了先秦以來的星官體系,又融入江東地域信仰,在科學與迷信交織的古代天文學發展史上,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今人研究此類人物,當避免以現代科學觀念簡單評判,而應置於具體歷史語境中,理解其作為早期天文工作者的特殊貢獻與局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