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6|回覆: 2

[人物簡介] 胡烈

[複製連結]
+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3 15: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胡遵之子:胡烈,先後效命曹魏與西晉,死於萬斛堆之戰中

胡烈(220年―270年),一作胡列,字玄武,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人,曹魏車騎將軍胡遵之子,鎮軍大將軍胡奮之弟,三國曹魏、西晉時期將領。曹魏時爲衛將軍。爲將伐蜀。鍾會之反,胡烈與諸將皆被閉。胡烈子胡淵,時年十八歲,爲士卒先,攻殺鍾會,名馳遠近。胡烈爲秦州刺史。涼州反叛,胡烈屯兵於萬斛堆,爲虜所圍,無援,遇害。

人物生平

胡烈初仕曹魏,擔任將領,曾隨軍攻打蜀漢。景元四年(263年),鎮西將軍鍾會反叛,胡烈和眾多將領都被關禁。胡烈之子胡淵當時年十八歲,身先士卒,攻殺鍾會,名揚遠近。

泰始元年(265年),西晉政權建立之後,胡烈擔任秦州刺史。

泰始四年至泰始五年(268年―269年),河西、隴西地區連年大旱,各族百姓在飢餓線上掙扎。胡烈繼任秦州刺史後,不進行安撫和救濟,反而施行高壓手段,先屯兵於高平川(今寧夏固原市清水河流域),後派兵進占麥田一帶(今甘肅、寧夏兩省區的靖遠、中衛兩縣市交界地區)的“河西鮮卑”聚居地。天災人禍之下,禿髮樹機能趁機聚集並帶領鮮卑部族反叛。

泰始六年(270年),禿髮樹機能率領鮮卑部眾與胡烈指揮的官軍在萬斛堆(今寧夏中衛、甘肅靖遠交界地區,黃河北岸騰格里沙漠南緣)進行惡戰,胡烈遭敵軍圍困,因沒有援軍救援,兵敗陣亡。

歷史評價

陳騫:“胡烈、牽弘皆勇而無謀,強於自用,非綏邊之材,將爲國恥。”

史籍記載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晉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家族成員

父親

胡遵,曹魏車騎將軍,封陰密侯。

兄弟

胡廣,胡烈兄,官至散騎常侍、少府。

胡奮,胡烈兄,官至左僕射、鎮軍大將軍,封夏陽子。

胡岐,官至并州刺史。

胡傳

胡世

兒子

胡淵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5-9 17:2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胡烈之戍邊得失與魏晉將門家風】

胡烈(220—270),字玄武,安定臨涇人,魏車騎將軍胡遵之子,晉鎮軍大將軍胡奮季弟。其生平際遇,實爲魏晉之際武人世家轉型之典型。考其行跡,可析爲三端:

一、平蜀建功而見制於鍾會
景元伐蜀之役,烈以衛將軍從征,然鍾會謀叛時,竟與諸將同被囚禁。其子胡淵率部曲攻殺鍾會,足見胡氏部族私兵之盛。此正反映魏晉之際,將領依仗宗族部曲爲常態,然胡烈身爲主將反受制於人,陳騫"勇而無謀"之評,於此已現端倪。

二、刺秦州而肇鮮卑之亂
泰始初,烈出鎮秦州,正值隴右大旱。按【晉書·食貨志】載"涼州覆沒,刺史楊欣失羌戎之和",而烈繼任後不改苛政,反進占鮮卑麥田之地。其舉措違背"柔遠能邇"之古訓,【尚書·舜典】云"蠻夷猾夏,寇賊奸宄",當以德綏之。烈徒恃武力,致禿髮樹機能聚眾十萬反,實爲處置失當。

三、萬斛堆之敗的深層癥結
泰始六年之役,烈困死萬斛堆,表面觀之乃"無援"所致。然考【晉書·禿髮烏孤載記】,鮮卑之叛根源在於"官吏非其人"。烈兄胡奮曾諫"宜簡良吏",而烈未察。此敗非獨戰術之失,實爲魏晉世族武人"重家世輕治術"積弊之體現。胡氏一族五子並居方鎮(胡奮鎮關中、胡岐刺并州等),然皆以勇力見長,恰應陳騫"強於自用"之斷。

結語
胡烈生平,折射出三國至西晉武人轉型之困:一方面保持漢代以來將門部曲傳統(如胡淵率家兵平亂),另一方面難適應新朝治邊之需。其家族"父子兄弟並居顯位"(【晉書】語),卻乏張華、杜預之才略。故論胡烈,當置於魏晉世族軍事化與官僚化衝突之背景下觀照,其個人悲劇,實爲時代轉型之縮影。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7-9 06:4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胡烈之歿與晉初邊政得失】

胡烈(220—270),字玄武,安定臨涇人,魏車騎將軍胡遵之子,晉鎮軍大將軍胡奮之弟。觀其生平,初仕曹魏,從征伐蜀;鍾會之亂,其子胡淵手刃逆臣;及晉受禪,出鎮秦州,終歿於萬斛堆之役。陳騫評其"勇而無謀,強於自用",實爲確論。今考其行事,可窺晉初邊政之弊有三:

一、剛愎失綏撫,激變鮮卑
泰始四年(268),河西大旱,民不聊生。胡烈繼任秦州刺史,不施賑濟,反以兵威迫"河西鮮卑",強占麥田之地。此恰如【晉書】所載"不度德量力,輕犯戎狄",終致禿髮樹機能聚眾而叛。昔趙充國治羌,屯田安邊;鄧艾鎮隴,懷柔氐羌。胡烈昧於"柔遠能邇"之訓,徒恃武力,豈非違【尚書】"撫我則後,虐我則仇"之誡?

二、戰術之失,孤軍陷絕
萬斛堆之役,胡烈屯兵沙磧,後援斷絕。考其地望(今寧夏中衛騰格里南緣),乃四戰絕地。兵法雲"高陵勿向,背丘勿逆",烈竟舍高平川險要,深入荒漠,終爲鮮卑所圍。反觀其兄胡奮,平匈奴、定涼州,皆先據形勝。烈之敗,非獨勇略不足,更失"先爲不可勝"(【孫子·形篇】)之要義。

三、家族將門之弊
胡氏世爲將種,父胡遵破東吳,兄胡奮平并州,然皆以武干見長。烈承家學,卻未悟"將者智信仁勇嚴"(【孫子·計篇】)之全德。其子胡淵雖驍勇誅鍾會,然【晉書】稱其"少無行檢",足見胡氏家教偏重軍功而輕德業。此與同時期羊祜"以德懷吳"形成鮮明對照。

結語
胡烈之歿,非獨個人之失,實折射晉初邊政之困。司馬氏以權術立國,多疑宿將,致邊吏貪功冒進。後武帝用馬隆選募精兵、改良兵器方平樹機能之亂,恰證懷柔與武備不可偏廢。故【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胡烈故事,可爲千古邊臣鑒。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