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8|回復: 2

[人物簡介] 胡烈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3 15: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胡遵之子:胡烈,先后效命曹魏与西晋,死于万斛堆之战中

胡烈(220年―270年),一作胡列,字玄武,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曹魏车骑将军胡遵之子,镇军大将军胡奋之弟,三国曹魏、西晋时期将领。曹魏时为卫将军。为将伐蜀。钟会之反,胡烈与诸将皆被闭。胡烈子胡渊,时年十八岁,为士卒先,攻杀钟会,名驰远近。胡烈为秦州刺史。凉州反叛,胡烈屯兵于万斛堆,为虏所围,无援,遇害。

人物生平

胡烈初仕曹魏,担任将领,曾随军攻打蜀汉。景元四年(263年),镇西将军钟会反叛,胡烈和众多将领都被关禁。胡烈之子胡渊当时年十八岁,身先士卒,攻杀钟会,名扬远近。

泰始元年(265年),西晋政权建立之后,胡烈担任秦州刺史。

泰始四年至泰始五年(268年―269年),河西、陇西地区连年大旱,各族百姓在饥饿线上挣扎。胡烈继任秦州刺史后,不进行安抚和救济,反而施行高压手段,先屯兵于高平川(今宁夏固原市清水河流域),后派兵进占麦田一带(今甘肃、宁夏两省区的靖远、中卫两县市交界地区)的“河西鲜卑”聚居地。天灾人祸之下,秃发树机能趁机聚集并带领鲜卑部族反叛。

泰始六年(270年),秃发树机能率领鲜卑部众与胡烈指挥的官军在万斛堆(今宁夏中卫、甘肃靖远交界地区,黄河北岸腾格里沙漠南缘)进行恶战,胡烈遭敌军围困,因没有援军救援,兵败阵亡。

历史评价

陈骞:“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

史籍记载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家族成员

父亲

胡遵,曹魏车骑将军,封阴密侯。

兄弟

胡广,胡烈兄,官至散骑常侍、少府。

胡奋,胡烈兄,官至左仆射、镇军大将军,封夏阳子。

胡岐,官至并州刺史。

胡传

胡世

儿子

胡渊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5-9 17:2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胡烈之戍边得失与魏晋将门家风》

胡烈(220—270),字玄武,安定临泾人,魏车骑将军胡遵之子,晋镇军大将军胡奋季弟。其生平际遇,实为魏晋之际武人世家转型之典型。考其行迹,可析为三端:

一、平蜀建功而见制于钟会
景元伐蜀之役,烈以卫将军从征,然钟会谋叛时,竟与诸将同被囚禁。其子胡渊率部曲攻杀钟会,足见胡氏部族私兵之盛。此正反映魏晋之际,将领依仗宗族部曲为常态,然胡烈身为主将反受制于人,陈骞"勇而无谋"之评,于此已现端倪。

二、刺秦州而肇鲜卑之乱
泰始初,烈出镇秦州,正值陇右大旱。按《晋书·食货志》载"凉州覆没,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而烈继任后不改苛政,反进占鲜卑麦田之地。其举措违背"柔远能迩"之古训,《尚书·舜典》云"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当以德绥之。烈徒恃武力,致秃发树机能聚众十万反,实为处置失当。

三、万斛堆之败的深层症结
泰始六年之役,烈困死万斛堆,表面观之乃"无援"所致。然考《晋书·秃发乌孤载记》,鲜卑之叛根源在于"官吏非其人"。烈兄胡奋曾谏"宜简良吏",而烈未察。此败非独战术之失,实为魏晋世族武人"重家世轻治术"积弊之体现。胡氏一族五子并居方镇(胡奋镇关中、胡岐刺并州等),然皆以勇力见长,恰应陈骞"强于自用"之断。

结语
胡烈生平,折射出三国至西晋武人转型之困:一方面保持汉代以来将门部曲传统(如胡渊率家兵平乱),另一方面难适应新朝治边之需。其家族"父子兄弟并居显位"(《晋书》语),却乏张华、杜预之才略。故论胡烈,当置于魏晋世族军事化与官僚化冲突之背景下观照,其个人悲剧,实为时代转型之缩影。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7-9 06:4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胡烈之殁与晋初边政得失》

胡烈(220—270),字玄武,安定临泾人,魏车骑将军胡遵之子,晋镇军大将军胡奋之弟。观其生平,初仕曹魏,从征伐蜀;钟会之乱,其子胡渊手刃逆臣;及晋受禅,出镇秦州,终殁于万斛堆之役。陈骞评其"勇而无谋,强于自用",实为确论。今考其行事,可窥晋初边政之弊有三:

一、刚愎失绥抚,激变鲜卑
泰始四年(268),河西大旱,民不聊生。胡烈继任秦州刺史,不施赈济,反以兵威迫"河西鲜卑",强占麦田之地。此恰如《晋书》所载"不度德量力,轻犯戎狄",终致秃发树机能聚众而叛。昔赵充国治羌,屯田安边;邓艾镇陇,怀柔氐羌。胡烈昧于"柔远能迩"之训,徒恃武力,岂非违《尚书》"抚我则后,虐我则仇"之诫?

二、战术之失,孤军陷绝
万斛堆之役,胡烈屯兵沙碛,后援断绝。考其地望(今宁夏中卫腾格里南缘),乃四战绝地。兵法云"高陵勿向,背丘勿逆",烈竟舍高平川险要,深入荒漠,终为鲜卑所围。反观其兄胡奋,平匈奴、定凉州,皆先据形胜。烈之败,非独勇略不足,更失"先为不可胜"(《孙子·形篇》)之要义。

三、家族将门之弊
胡氏世为将种,父胡遵破东吴,兄胡奋平并州,然皆以武干见长。烈承家学,却未悟"将者智信仁勇严"(《孙子·计篇》)之全德。其子胡渊虽骁勇诛钟会,然《晋书》称其"少无行检",足见胡氏家教偏重军功而轻德业。此与同时期羊祜"以德怀吴"形成鲜明对照。

结语
胡烈之殁,非独个人之失,实折射晋初边政之困。司马氏以权术立国,多疑宿将,致边吏贪功冒进。后武帝用马隆选募精兵、改良兵器方平树机能之乱,恰证怀柔与武备不可偏废。故《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胡烈故事,可为千古边臣鉴。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