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7|回復: 3

[人物簡介] 李邈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0-3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蜀汉官吏:李邈,为人疏狂率直,因诋毁诸葛亮而被刘禅诛杀

李邈(?-234年),字汉南,广汉郪县(今四川三台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吏。刘璋时期,担任牛鞞长,刘备入蜀后,李邈被任命为益州从事,后来又被任命为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诸葛亮死后,李邈上书诋毁诸葛亮,刘禅大怒,将其关进牢狱,并诛杀。

人物生平

疏狂率直

李邈,字汉南,广汉郪县(今四川三台县)人,李邈是李朝、李邵等人的兄弟。李邈另有一个弟弟,早亡。李朝、李邵都具有才能和声望,当时人们称李朝、李邵以及李邈早亡的弟弟为“李氏三龙”。李邈却因为性格疏狂率直,并不在“李氏三龙”的行列中。

东汉末年,李邈隶属于振威将军刘璋,担任牛鞞长。

正旦责主

公元214年(东汉建安十九年),刘备夺取益州,领益州牧,任命李邈为益州从事。

后来在正旦期间,刘备命令下属官员斟酒庆贺,因此李邈得以和刘备见面。李邈谴责刘备说:“振威将军以为将军是宗室肺腑,委任将军前来讨伐敌人,大功没能实现,振威将军却先于敌人灭亡;我认以将军夺取鄙州,是很不合适的。”刘备问:“如果你知道我这样做是不合适的,那么为什么不去帮助刘璋呢?”李邈回答说:“不是不敢帮助,而是实力不足。”执法官员将要杀李邈,诸葛亮为李邈求情,因此李邈得免除一死。

失亮之意

很久以后,李邈担任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

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西征曹魏,李邈随从。诸葛亮任命马谡统领各军,魏将张郃大败马谡,马谡逃亡。亮将要杀马谡,李邈劝告诸葛亮:“秦国赦免了孟明,才可以收服西戎二十余国而称伯;楚国诛杀子玉,不到两代就衰落了。”结果李邈因不符合诸葛亮的意愿,被遣还蜀地。

上疏受诛

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后主刘禅穿着白色衣服为诸葛亮举行三天的哀悼仪式,李邈上疏说:“吕禄、霍禹未必怀有想要反叛国家,汉宣帝也并不想成为杀害大臣的君主。因为大臣惧怕君王逼迫,君主畏惧大臣的功勋威望,所以君主和大臣之间才会相互猜忌。诸葛亮独自一人依靠精锐的军队,如狼虎视物,‘五种权力大的人物不应该守边疆’。我对此常常为国家的安危而感到担忧。如今,诸葛亮已经去世,所以宗族得以保全,西部边疆的战事可以停止,人们也因此而庆祝。”蜀汉后主刘禅对此十分气愤,将李邈关进牢狱,并诛杀。

历史评价

常璩:①“汉南哽哽,天夺其守。”②“诜诜彦造,或哲或友。昭德音芳,垂名厥后。”

裴松之:“以朝、邵及早亡者为三龙。邈之狂直,不得在此数。”

任乃强:“〖常志〗于罪诛者例不赞,〖目录〗亦不收。惟于彭羕、李邈赞之,意以为冤故也。”

个人作品

丞相亮卒上疏

家族成员

李邵,字永南,李邈之弟,官至蜀益州治中从事。

李朝,字伟南,李邵之兄,官至蜀益州别驾从事。

李?,李邈之弟,早亡。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4-2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李邈之死与蜀汉政治生态》

李邈其人,在蜀汉政治舞台上可谓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观其一生行止,实可窥见蜀汉政权内部复杂的权力关系与政治伦理。

一、性格决定命运
李邈出身广汉李氏,其兄弟皆以"李氏三龙"闻名,唯独李邈因"疏狂率直"而不得与列。这种性格特质贯穿其政治生涯始终。建安十九年正旦之谏,李邈直斥刘备"夺州非宜",已显其刚直不阿之性。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若非诸葛亮力救,李邈早已身首异处。这一细节颇堪玩味:诸葛亮对异见者的包容,与后来李邈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

二、政治立场的转变
李邈的政治轨迹耐人寻味。从建安年间的反刘派,到后来历任犍为太守、丞相参军等要职,说明其才能确有过人之处。建兴六年街亭之败后,李邈引经据典为马谡求情,以秦穆公赦孟明、楚成王杀子玉为喻,展现其深厚的儒学修养。然此举"失亮之意",被遣返成都,暗示其与诸葛亮政见已生龃龉。

三、上疏事件的深层解读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逝世,李邈上疏之论实包含三层深意:
1. 以吕禄、霍禹之典暗喻权臣与君主的永恒矛盾
2. 引用"五不守边"之说质疑诸葛亮长期统兵在外
3. 暗示诸葛亮之死使"宗族得全,边疆得静"

此疏表面论史,实则触及蜀汉政权最敏感的权力分配问题。刘禅的反应——立即诛杀李邈——恰恰印证了疏中所言君臣相疑的政治现实。

四、历史评价的再思考
李邈之死不应简单视为"诋毁诸葛亮"的结果。细究其言论,实为传统儒家"抑权臣、强君权"思想的体现。在蜀汉特殊政治环境下,这种直谏既是对诸葛亮身后评价的挑战,更是对刘禅亲政的期待。然其言论时机与方式,在举国哀悼之际,确实有失臣道。

结语:
李邈的悲剧,本质上是理想主义政治人格与现实权力结构的冲突。其直言敢谏体现汉代清议之风,却不符合蜀汉政权"以诸葛亮为中心"的政治伦理。这一事件折射出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面临的合法性危机,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臣道、言责与政治智慧的深刻思考。历史评价应当超越简单的忠奸二分,而深入理解特定时代的政治语境与人物困境。
冯臼 發表於 2025-5-11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李邈之死与蜀汉政治生态》

李邈其人,在蜀汉政治史上实属特殊个案。其生平际遇折射出蜀汉政权内部复杂的权力结构与政治伦理,值得深入剖析。

一、性格与仕途之悖论
李氏家族素有"三龙"之誉,然李邈以"疏狂率直"见斥于家族评价体系。这种性格特质在汉末士人群体中本非罕见,但在蜀汉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却成为致命缺陷。观其"正旦责主"一事,表面显其刚直,实则暴露政治判断之失准。刘备新定益州,正需树立权威之际,李邈以故吏身份直斥其非,若非诸葛亮力保,恐早已身首异处。此事足见其缺乏政治敏感性。

二、与诸葛亮之政治博弈
建兴六年谏马谡事,李邈引春秋典故谏阻诸葛亮,表面看是儒臣风范,实则暗含对北伐战略的质疑。诸葛亮"还蜀"之惩,非因言论本身,实因其动摇军心。值得注意的是,李邈历任犍为太守、丞相参军等要职,说明其才能确受认可,但其始终未能进入蜀汉核心决策圈,这种边缘化处境或许埋下了日后上疏的伏笔。

三、上疏事件的政治解读
建兴十二年的上疏,需置于特定历史语境中审视。此时蜀汉正值权力交接关键期,刘禅需要绝对维护诸葛亮的政治遗产以稳定朝局。李邈将诸葛亮比作"狼虎",不仅触及君主忌讳,更可能被解读为对现有权力结构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其援引的吕禄、霍禹之例,恰是权臣家族覆灭的典型,这种类比在敏感时刻无异于政治自杀。

四、历史评价的再思考
陈寿《三国志》未为李邈立传,其事迹散见于他人传记,这种书写方式本身已体现史家态度。李邈之死,本质上是政治表态时机的严重失误。在蜀汉"政由葛氏"的特殊体制下,其言论触碰了政权合法性的底线。后世学者当超越简单的"刚直被害"叙事,而应看到其中蕴含的政权稳定与言论界限的深层命题。

要之,李邈个案揭示了蜀汉政权在继承东汉士风与构建新政治伦理间的张力。其悲剧结局,既是个人性格使然,更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政治规则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段历史提醒我们:任何时代,政治言论的边界都是由现实权力结构所决定的。
fxqk001 發表於 2025-5-21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李邈之死与蜀汉政治生态》

李邈其人,在蜀汉政治史上可谓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观其生平,实为典型的"疏狂士人"之代表,其言行举止折射出蜀汉政权内部复杂的政治生态。

李邈出身广汉李氏,其兄弟皆以才望著称,时人誉为"李氏三龙",然邈独以疏狂见外。此一细节已足见其性格特质。建安十九年正旦之会,李邈当众责刘备"夺州非宜",实为典型的士人清议作风。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诸葛亮为其求情,既显示诸葛之雅量,亦可见当时蜀汉政权对士人言论尚存包容。

然李邈之疏狂终致杀身之祸,关键转折在于建兴十二年诸葛亮逝世后之上疏。其将诸葛亮比作"狼虎视物",以吕禄、霍禹之典暗喻,实犯蜀汉政治之大忌。细究之,此举有三重不当:

其一,时诸葛亮新丧,举国哀悼,李邈此疏不合时宜,有违人臣之礼。其二,将辅国重臣比作乱臣,直接冲击蜀汉政权合法性建构。刘备集团自诩汉室正统,诸葛亮更是这一正统性的重要象征。其三,在刘禅刚刚亲政之际,此论可能被解读为挑拨君臣关系。

更深层观之,李邈之死反映了蜀汉政权对言论控制的收紧。相较于刘备时期尚能容忍直谏,至刘禅时代,对批评开国元勋的言论已难宽容。此一转变,与蜀汉后期强调"诸葛亮崇拜"的政治需要密切相关。

李邈生平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士人立身处世当知进退,疏狂应有度;二是政治生态变迁中,言论空间的伸缩往往与政权稳定性需求相关。其悲剧命运,既是个人性格使然,亦是时代政治逻辑的必然结果。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