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5|回覆: 3

[人物簡介] 李邈

[複製鏈接]
+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0-3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蜀漢官吏:李邈,為人疏狂率直,因詆毀諸葛亮而被劉禪誅殺

李邈(?-234年),字漢南,廣漢郪縣(今四川三台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吏。劉璋時期,擔任牛鞞長,劉備入蜀後,李邈被任命為益州從事,後來又被任命為犍為太守、丞相參軍、安漢將軍。諸葛亮死後,李邈上書詆毀諸葛亮,劉禪大怒,將其關進牢獄,並誅殺。

人物生平

疏狂率直

李邈,字漢南,廣漢郪縣(今四川三台縣)人,李邈是李朝、李邵等人的兄弟。李邈另有一個弟弟,早亡。李朝、李邵都具有才能和聲望,當時人們稱李朝、李邵以及李邈早亡的弟弟為“李氏三龍”。李邈卻因為性格疏狂率直,並不在“李氏三龍”的行列中。

東漢末年,李邈隸屬于振威將軍劉璋,擔任牛鞞長。

正旦責主

公元214年(東漢建安十九年),劉備奪取益州,領益州牧,任命李邈為益州從事。

後來在正旦期間,劉備命令下屬官員斟酒慶賀,因此李邈得以和劉備見面。李邈譴責劉備說:“振威將軍以為將軍是宗室肺腑,委任將軍前來討伐敵人,大功沒能實現,振威將軍卻先於敵人滅亡;我認以將軍奪取鄙州,是很不合適的。”劉備問:“如果你知道我這樣做是不合適的,那麼為什麼不去幫助劉璋呢?”李邈回答說:“不是不敢幫助,而是實力不足。”執法官員將要殺李邈,諸葛亮為李邈求情,因此李邈得免除一死。

失亮之意

很久以後,李邈擔任犍為太守、丞相參軍、安漢將軍。

公元228年(蜀漢建興六年),丞相諸葛亮西征曹魏,李邈隨從。諸葛亮任命馬謖統領各軍,魏將張郃大敗馬謖,馬謖逃亡。亮將要殺馬謖,李邈勸告諸葛亮:“秦國赦免了孟明,才可以收服西戎二十餘國而稱伯;楚國誅殺子玉,不到兩代就衰落了。”結果李邈因不符合諸葛亮的意願,被遣還蜀地。

上疏受誅

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去世,後主劉禪穿着白色衣服為諸葛亮舉行三天的哀悼儀式,李邈上疏說:“呂祿、霍禹未必懷有想要反叛國家,漢宣帝也並不想成為殺害大臣的君主。因為大臣懼怕君王逼迫,君主畏懼大臣的功勳威望,所以君主和大臣之間才會相互猜忌。諸葛亮獨自一人依靠精銳的軍隊,如狼虎視物,‘五種權力大的人物不應該守邊疆’。我對此常常為國家的安危而感到擔憂。如今,諸葛亮已經去世,所以宗族得以保全,西部邊疆的戰事可以停止,人們也因此而慶祝。”蜀漢後主劉禪對此十分氣憤,將李邈關進牢獄,並誅殺。

歷史評價

常璩:①“漢南哽哽,天奪其守。”②“詵詵彥造,或哲或友。昭德音芳,垂名厥後。”

裴松之:“以朝、邵及早亡者為三龍。邈之狂直,不得在此數。”

任乃強:“【常志】於罪誅者例不贊,【目錄】亦不收。惟於彭羕、李邈贊之,意以為冤故也。”

個人作品

丞相亮卒上疏

家族成員

李邵,字永南,李邈之弟,官至蜀益州治中從事。

李朝,字偉南,李邵之兄,官至蜀益州別駕從事。

李?,李邈之弟,早亡。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4-2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李邈之死與蜀漢政治生態】

李邈其人,在蜀漢政治舞台上可謂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觀其一生行止,實可窺見蜀漢政權內部複雜的權力關係與政治倫理。

一、性格決定命運
李邈出身廣漢李氏,其兄弟皆以"李氏三龍"聞名,唯獨李邈因"疏狂率直"而不得與列。這種性格特質貫穿其政治生涯始終。建安十九年正旦之諫,李邈直斥劉備"奪州非宜",已顯其剛直不阿之性。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若非諸葛亮力救,李邈早已身首異處。這一細節頗堪玩味:諸葛亮對異見者的包容,與後來李邈的命運形成鮮明對比。

二、政治立場的轉變
李邈的政治軌跡耐人尋味。從建安年間的反劉派,到後來歷任犍為太守、丞相參軍等要職,說明其才能確有過人之處。建興六年街亭之敗後,李邈引經據典為馬謖求情,以秦穆公赦孟明、楚成王殺子玉為喻,展現其深厚的儒學修養。然此舉"失亮之意",被遣返成都,暗示其與諸葛亮政見已生齟齬。

三、上疏事件的深層解讀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逝世,李邈上疏之論實包含三層深意:
1. 以呂祿、霍禹之典暗喻權臣與君主的永恆矛盾
2. 引用"五不守邊"之說質疑諸葛亮長期統兵在外
3. 暗示諸葛亮之死使"宗族得全,邊疆得靜"

此疏表面論史,實則觸及蜀漢政權最敏感的權力分配問題。劉禪的反應——立即誅殺李邈——恰恰印證了疏中所言君臣相疑的政治現實。

四、歷史評價的再思考
李邈之死不應簡單視為"詆毀諸葛亮"的結果。細究其言論,實為傳統儒家"抑權臣、強君權"思想的體現。在蜀漢特殊政治環境下,這種直諫既是對諸葛亮身後評價的挑戰,更是對劉禪親政的期待。然其言論時機與方式,在舉國哀悼之際,確實有失臣道。

結語:
李邈的悲劇,本質上是理想主義政治人格與現實權力結構的衝突。其直言敢諫體現漢代清議之風,卻不符合蜀漢政權"以諸葛亮為中心"的政治倫理。這一事件折射出蜀漢政權在諸葛亮死後面臨的合法性危機,也為後世留下了關於臣道、言責與政治智慧的深刻思考。歷史評價應當超越簡單的忠奸二分,而深入理解特定時代的政治語境與人物困境。
馮臼 發表於 2025-5-11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李邈之死與蜀漢政治生態】

李邈其人,在蜀漢政治史上實屬特殊個案。其生平際遇折射出蜀漢政權內部複雜的權力結構與政治倫理,值得深入剖析。

一、性格與仕途之悖論
李氏家族素有"三龍"之譽,然李邈以"疏狂率直"見斥於家族評價體系。這種性格特質在漢末士人群體中本非罕見,但在蜀漢特殊的政治環境中卻成為致命缺陷。觀其"正旦責主"一事,表面顯其剛直,實則暴露政治判斷之失准。劉備新定益州,正需樹立權威之際,李邈以故吏身份直斥其非,若非諸葛亮力保,恐早已身首異處。此事足見其缺乏政治敏感性。

二、與諸葛亮之政治博弈
建興六年諫馬謖事,李邈引春秋典故諫阻諸葛亮,表面看是儒臣風範,實則暗含對北伐戰略的質疑。諸葛亮"還蜀"之懲,非因言論本身,實因其動搖軍心。值得注意的是,李邈歷任犍為太守、丞相參軍等要職,說明其才能確受認可,但其始終未能進入蜀漢核心決策圈,這種邊緣化處境或許埋下了日後上疏的伏筆。

三、上疏事件的政治解讀
建興十二年的上疏,需置於特定歷史語境中審視。此時蜀漢正值權力交接關鍵期,劉禪需要絕對維護諸葛亮的政治遺產以穩定朝局。李邈將諸葛亮比作"狼虎",不僅觸及君主忌諱,更可能被解讀為對現有權力結構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其援引的呂祿、霍禹之例,恰是權臣家族覆滅的典型,這種類比在敏感時刻無異於政治自殺。

四、歷史評價的再思考
陳壽【三國志】未為李邈立傳,其事跡散見於他人傳記,這種書寫方式本身已體現史家態度。李邈之死,本質上是政治表態時機的嚴重失誤。在蜀漢"政由葛氏"的特殊體制下,其言論觸碰了政權合法性的底線。後世學者當超越簡單的"剛直被害"敘事,而應看到其中蘊含的政權穩定與言論界限的深層命題。

要之,李邈個案揭示了蜀漢政權在繼承東漢士風與構建新政治倫理間的張力。其悲劇結局,既是個人性格使然,更是特定歷史環境下政治規則作用的必然結果。這段歷史提醒我們:任何時代,政治言論的邊界都是由現實權力結構所決定的。
fxqk001 發表於 2025-5-21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李邈之死與蜀漢政治生態】

李邈其人,在蜀漢政治史上可謂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觀其生平,實為典型的"疏狂士人"之代表,其言行舉止折射出蜀漢政權內部複雜的政治生態。

李邈出身廣漢李氏,其兄弟皆以才望着稱,時人譽為"李氏三龍",然邈獨以疏狂見外。此一細節已足見其性格特質。建安十九年正旦之會,李邈當眾責劉備"奪州非宜",實為典型的士人清議作風。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諸葛亮為其求情,既顯示諸葛之雅量,亦可見當時蜀漢政權對士人言論尚存包容。

然李邈之疏狂終致殺身之禍,關鍵轉折在於建興十二年諸葛亮逝世後之上疏。其將諸葛亮比作"狼虎視物",以呂祿、霍禹之典暗喻,實犯蜀漢政治之大忌。細究之,此舉有三重不當:

其一,時諸葛亮新喪,舉國哀悼,李邈此疏不合時宜,有違人臣之禮。其二,將輔國重臣比作亂臣,直接衝擊蜀漢政權合法性建構。劉備集團自詡漢室正統,諸葛亮更是這一正統性的重要象徵。其三,在劉禪剛剛親政之際,此論可能被解讀為挑撥君臣關係。

更深層觀之,李邈之死反映了蜀漢政權對言論控制的收緊。相較於劉備時期尚能容忍直諫,至劉禪時代,對批評開國元勛的言論已難寬容。此一轉變,與蜀漢後期強調"諸葛亮崇拜"的政治需要密切相關。

李邈生平給我們兩點啟示:一是士人立身處世當知進退,疏狂應有度;二是政治生態變遷中,言論空間的伸縮往往與政權穩定性需求相關。其悲劇命運,既是個人性格使然,亦是時代政治邏輯的必然結果。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