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9|回覆: 2

[人物簡介] 管亥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1 2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黃巾起義軍將領:管亥,曾圍攻在都昌屯兵的孔融,後被擊退

管亥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的將領。孔融屯兵都昌時,他率軍圍攻孔融,孔融派太史慈前去向劉備求救,他被劉備的援軍擊退。在小說【[wiki]三國演義"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中,管亥曾經一合斬殺孔融的大將宗寶,後與關羽大戰數十合後被斬。

史書記載

三國志

三國志·吳書四】:時融以黃巾寇暴,出屯都昌,為賊管亥所圍。慈從遼東還,母謂慈曰:“汝與孔北海未嘗相見,至汝行後,贍恤殷勤,過於故舊,今為賊所圍,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單步徑至都昌。時圍尚未密,夜伺間隙,得入見融,因求兵出斫賊。融不聽,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圍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劉備,城中人無由得出,慈自請求行。……比賊覺知,慈行已過,又射殺數人,皆應弦而倒,故無敢追者。遂到平原,說備曰:“慈,東萊之鄙人也,與孔北海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災共患之義。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託於君,惟君所以存之。”備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隨慈。賊聞兵至,解圍散走。

[wiki]後漢書" title="「後漢書" title="「[wiki]後漢書」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後漢書」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後漢書" title="「[wiki]後漢書」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後漢書】

後漢書·孔融傳】:黃巾復來侵暴,融乃出屯都昌,為賊管亥所圍。融逼急,乃遣東萊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備驚曰:“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即遣兵三千救之,賊乃散走。

演義描寫

管亥出馬曰:“吾知北海糧廣,可借一萬石,即便退兵;不然,打破城池,老幼不留!”孔融叱曰:“吾乃大漢之臣,守大漢之地,豈有糧米與賊耶!”管亥大怒,拍馬舞刀,直取孔融,融將宗寶挺槍出馬;戰不數合,被管亥一刀,砍宗寶於馬下。孔融兵大亂,奔入城中。管亥分兵四面圍城,孔融心中鬱悶。糜竺懷愁,更不可言。次日,孔融登城遙望,賊勢浩大,倍添憂惱。忽見城外一人挺槍躍馬殺入賊陣,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直到城下,大叫“開門”。孔融不識其人,不敢開門。賊眾趕到壕邊,那人回身連搠十數人下馬,賊眾倒退,融急命開門引入。其人下馬棄槍,徑到城上,拜見孔融。融問其姓名,對曰:“某東萊黃縣人也,覆姓太史,名慈,字子義。老母重蒙恩顧。某昨自遼東回家省親,知賊寇城。老母說:‘屢受府君深恩,汝當往救。’某故單馬而來。”孔融大喜。原來孔融與太史慈雖未識面,卻曉得他是個英雄。因他遠出,有老母住在離城二十里之外,融常使人遺以粟帛;母感融德,故特使慈來救。

當下孔融重待太史慈,贈與衣甲鞍馬。慈曰:“某願借精兵一千,出城殺賊。”融曰:“君雖英勇,然賊勢甚盛,不可輕出。”慈曰:“老母感君厚德,特遣慈來;如不能解圍,慈亦無顏見母矣。願決一死戰!”融曰:“吾聞劉玄德乃當世英雄,若請得他來相救,此圍自解。只無人可使耳。”慈曰:“府君修書,某當急往。”融喜,修書付慈,慈擐甲上馬,腰帶弓矢,手持鐵槍,飽食嚴裝,城門開處,一騎飛出。近壕,賊將率眾來戰。慈連搠死數人,透圍而出。管亥知有人出城,料必是請救兵的,便自引數百騎趕來,八面圍定。慈倚住槍,拈弓搭箭,八面射之,無不應弦落馬。賊眾不敢來追。太史慈得脫,星夜投平原來見劉玄德。施禮罷,具言孔北海被圍求救之事,呈上書札。玄德看畢,問慈曰:“足下何人?”慈曰:“某太史慈,東海之鄙人也。與孔融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氣誼相投,有分憂共患之意。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告,危在旦夕。聞君仁義素著,能救人危急,故特令某冒鋒突圍,前來求救。”玄德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乃同雲長、翼德點精兵三千,往北海郡進發。管亥望見救軍來到,親自引兵迎敵;因見玄德兵少,不以為意。玄德與關、張、太史慈立馬陣前,管亥忿怒直出。太史慈卻待向前,雲長早出,直取管亥。兩馬相交,眾軍大喊。量管亥怎敵得雲長,數十合之間,青龍刀起,劈管亥於馬下。太史慈、張飛兩騎齊出,雙槍並舉,殺入賊陣。玄德驅兵掩殺。城上孔融望見太史慈與關、張趕殺賊眾,如虎入羊群,縱橫莫當,便驅兵出城。兩下夾攻,大敗群賊,降者無數,餘黨潰散。

湯勺 發表於 2025-8-1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管亥之歷史定位與演義形象流變】

管亥作為黃巾餘部將領,其事跡雖散見於史冊,然實為考察漢末地方武裝與士族互動之典型案例。今據【三國志】【後漢書】與【三國演義】三重文本,試析其歷史本相與文學重構。

一、史籍所載之管亥事略
【三國志·吳書四】太史慈傳詳載都昌之圍始末,其敘事價值有三:首先,印證黃巾餘部在建安年間仍具軍事威脅,管亥能圍困北海相孔融,足見其部眾戰力;其次,揭示漢末士族與豪強之依存關係,孔融求救於劉備時"城中人無由得出",反襯地方政權對民間武裝之依賴;其三,太史慈突圍細節展現個人武勇與地域豪傑網絡,其母所謂"分災共患之義",恰是漢末社會倫理之縮影。【後漢書】記載更為簡略,然"賊乃散走"四字,暗示管亥部屬實為烏合之眾。

二、文學演繹之形象重構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十一回中,對管亥進行三重藝術加工:其一,虛構"借糧"情節,強化其"流寇"屬性;其二,增設陣斬宗寶之戰,以襯托關羽之神勇("大戰數十合"較史書"解圍散走"更具戲劇張力);其三,將太史慈突圍簡化為"挺槍躍馬"的程式化描寫。此類改寫符合演義"尊劉抑黃"的敘事邏輯,使管亥成為彰顯關羽武德的工具性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保留史實框架而填充細節,此種"七實三虛"手法,正是演義塑造次要將領的典型範式。

三、歷史語境再審視
管亥之活躍期(約190-193年)正值關東聯軍分裂之際。此時青徐黃巾餘部多依附豪強,而管亥獨能圍攻北海國都昌,其軍事行動可能帶有報復孔融"戮黃巾降寇"(見【後漢書·孔融傳】)的性質。劉備遣兵解圍後,管亥部眾"散走"而非被殲,暗示其可能融入其他割據勢力。此案例折射出漢末亂世中,官方定義的"賊寇"與地方武裝界限之模糊。

要之,史籍中的管亥是漢末地方動亂的參與者,而演義中的管亥則是英雄敘事的功能性符號。二者共同構成我們理解中古時期歷史記憶建構的雙重路徑。研究者當以史為本,以文為鑑,方能在虛實之間把握歷史書寫的深層肌理。
石良 發表於 2025-8-2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管亥之歷史定位與演義形象流變】

管亥作為黃巾餘部將領,其歷史記載雖簡,卻在漢末軍事格局中具有特殊意義。據【三國志·吳書四】與【後漢書·孔融傳】互證,管亥圍都昌一事確為信史,然其人物形象在史傳與演義間存在顯著差異,值得深入辨析。

從史實維度觀之,管亥之軍事行動體現了黃巾餘部的戰略轉型。建安初年(約196年),青徐一帶黃巾殘部已從流寇作戰轉向據點圍攻,管亥部能長期圍困北海相孔融,足見其具備相當規模的野戰能力。太史慈突圍求援的記載("圍尚未密""射殺數人")顯示管亥部雖具圍城之能,卻未形成嚴密封鎖,此恰反映農民軍缺乏正規訓練的軍事局限。劉備三千兵至即"解圍散走",更印證其"見勢則聚,遇強則散"的流寇特性。

【三國演義】對管亥的藝術重塑包含三重深意:其一,強化其武勇形象,虛構"一合斬宗寶""與關羽大戰數十合"等情節,將史書無載的宗寶作為襯托,既延續"黃巾驍將"的敘事傳統,又為關羽出場造勢。其二,增設"借糧"對話("可借一萬石"),暗喻漢末軍閥與農民軍的資源博弈,此雖無史據,卻符合"糧秣決定戰事"的亂世邏輯。其三,將劉備救援塑造為"仁義之師"的典範,通過管亥之敗反襯劉關張的合法性,此種文學處理實承襲宋元話本"尊劉抑黃"的敘事範式。

管亥形象流變折射出史家與文人的不同書寫立場。陳壽、范曄秉持"以事系人"的史筆,僅錄其軍事行動;羅貫中則運用"虛實相生"的筆法,通過武戲編排與道德對比,完成對農民軍將領的"去人性化"書寫。值得注意的是,演義雖誇張其戰力,卻保留"解圍散走"的史實結局,這種"半虛半實"的處理,恰是歷史小說人物塑造的典型範式。

要之,管亥在正史中僅為時代註腳,在演義中卻成為承載道德評判的符號。今人觀之,當以【三國志】為本相,以【演義】為變相,方能窺見歷史真實與文學想象之間的張力。黃巾將領的歷史重構過程,實為傳統史學"春秋筆法"與民間敘事"傳奇筆法"相互角力的縮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