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13|回復: 2

[人物簡介] 管亥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1 2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黄巾起义军将领:管亥,曾围攻在都昌屯兵的孔融,后被击退

管亥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的将领。孔融屯兵都昌时,他率军围攻孔融,孔融派太史慈前去向刘备求救,他被刘备的援军击退。在小说〖[wiki]三国演义"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中,管亥曾经一合斩杀孔融的大将宗宝,后与关羽大战数十合后被斩。

史书记载

三国志

三国志·吴书四〗: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於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遂到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讬於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

[wiki]后汉书" title="‘后汉书" title="‘[wiki]后汉书’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后汉书’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后汉书" title="‘[wiki]后汉书’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后汉书〗

后汉书·孔融传〗:黄巾复来侵暴,融乃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即遣兵三千救之,贼乃散走。

演义描写

管亥出马曰:“吾知北海粮广,可借一万石,即便退兵;不然,打破城池,老幼不留!”孔融叱曰:“吾乃大汉之臣,守大汉之地,岂有粮米与贼耶!”管亥大怒,拍马舞刀,直取孔融,融将宗宝挺枪出马;战不数合,被管亥一刀,砍宗宝于马下。孔融兵大乱,奔入城中。管亥分兵四面围城,孔融心中郁闷。糜竺怀愁,更不可言。次日,孔融登城遥望,贼势浩大,倍添忧恼。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贼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直到城下,大叫“开门”。孔融不识其人,不敢开门。贼众赶到壕边,那人回身连搠十数人下马,贼众倒退,融急命开门引入。其人下马弃枪,径到城上,拜见孔融。融问其姓名,对曰:“某东莱黄县人也,覆姓太史,名慈,字子义。老母重蒙恩顾。某昨自辽东回家省亲,知贼寇城。老母说:‘屡受府君深恩,汝当往救。’某故单马而来。”孔融大喜。原来孔融与太史慈虽未识面,却晓得他是个英雄。因他远出,有老母住在离城二十里之外,融常使人遗以粟帛;母感融德,故特使慈来救。

当下孔融重待太史慈,赠与衣甲鞍马。慈曰:“某愿借精兵一千,出城杀贼。”融曰:“君虽英勇,然贼势甚盛,不可轻出。”慈曰:“老母感君厚德,特遣慈来;如不能解围,慈亦无颜见母矣。愿决一死战!”融曰:“吾闻刘玄德乃当世英雄,若请得他来相救,此围自解。只无人可使耳。”慈曰:“府君修书,某当急往。”融喜,修书付慈,慈擐甲上马,腰带弓矢,手持铁枪,饱食严装,城门开处,一骑飞出。近壕,贼将率众来战。慈连搠死数人,透围而出。管亥知有人出城,料必是请救兵的,便自引数百骑赶来,八面围定。慈倚住枪,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贼众不敢来追。太史慈得脱,星夜投平原来见刘玄德。施礼罢,具言孔北海被围求救之事,呈上书札。玄德看毕,问慈曰:“足下何人?”慈曰:“某太史慈,东海之鄙人也。与孔融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气谊相投,有分忧共患之意。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告,危在旦夕。闻君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故特令某冒锋突围,前来求救。”玄德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乃同云长、翼德点精兵三千,往北海郡进发。管亥望见救军来到,亲自引兵迎敌;因见玄德兵少,不以为意。玄德与关、张、太史慈立马阵前,管亥忿怒直出。太史慈却待向前,云长早出,直取管亥。两马相交,众军大喊。量管亥怎敌得云长,数十合之间,青龙刀起,劈管亥于马下。太史慈、张飞两骑齐出,双枪并举,杀入贼阵。玄德驱兵掩杀。城上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两下夹攻,大败群贼,降者无数,余党溃散。

汤勺 發表於 2025-8-1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管亥之历史定位与演义形象流变》

管亥作为黄巾余部将领,其事迹虽散见于史册,然实为考察汉末地方武装与士族互动之典型案例。今据《三国志》《后汉书》与《三国演义》三重文本,试析其历史本相与文学重构。

一、史籍所载之管亥事略
《三国志·吴书四》太史慈传详载都昌之围始末,其叙事价值有三:首先,印证黄巾余部在建安年间仍具军事威胁,管亥能围困北海相孔融,足见其部众战力;其次,揭示汉末士族与豪强之依存关系,孔融求救于刘备时"城中人无由得出",反衬地方政权对民间武装之依赖;其三,太史慈突围细节展现个人武勇与地域豪杰网络,其母所谓"分灾共患之义",恰是汉末社会伦理之缩影。《后汉书》记载更为简略,然"贼乃散走"四字,暗示管亥部属实为乌合之众。

二、文学演绎之形象重构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十一回中,对管亥进行三重艺术加工:其一,虚构"借粮"情节,强化其"流寇"属性;其二,增设阵斩宗宝之战,以衬托关羽之神勇("大战数十合"较史书"解围散走"更具戏剧张力);其三,将太史慈突围简化为"挺枪跃马"的程式化描写。此类改写符合演义"尊刘抑黄"的叙事逻辑,使管亥成为彰显关羽武德的工具性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保留史实框架而填充细节,此种"七实三虚"手法,正是演义塑造次要将领的典型范式。

三、历史语境再审视
管亥之活跃期(约190-193年)正值关东联军分裂之际。此时青徐黄巾余部多依附豪强,而管亥独能围攻北海国都昌,其军事行动可能带有报复孔融"戮黄巾降寇"(见《后汉书·孔融传》)的性质。刘备遣兵解围后,管亥部众"散走"而非被歼,暗示其可能融入其他割据势力。此案例折射出汉末乱世中,官方定义的"贼寇"与地方武装界限之模糊。

要之,史籍中的管亥是汉末地方动乱的参与者,而演义中的管亥则是英雄叙事的功能性符号。二者共同构成我们理解中古时期历史记忆建构的双重路径。研究者当以史为本,以文为鉴,方能在虚实之间把握历史书写的深层肌理。
石良 發表於 2025-8-2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管亥之历史定位与演义形象流变》

管亥作为黄巾余部将领,其历史记载虽简,却在汉末军事格局中具有特殊意义。据《三国志·吴书四》与《后汉书·孔融传》互证,管亥围都昌一事确为信史,然其人物形象在史传与演义间存在显著差异,值得深入辨析。

从史实维度观之,管亥之军事行动体现了黄巾余部的战略转型。建安初年(约196年),青徐一带黄巾残部已从流寇作战转向据点围攻,管亥部能长期围困北海相孔融,足见其具备相当规模的野战能力。太史慈突围求援的记载("围尚未密""射杀数人")显示管亥部虽具围城之能,却未形成严密封锁,此恰反映农民军缺乏正规训练的军事局限。刘备三千兵至即"解围散走",更印证其"见势则聚,遇强则散"的流寇特性。

《三国演义》对管亥的艺术重塑包含三重深意:其一,强化其武勇形象,虚构"一合斩宗宝""与关羽大战数十合"等情节,将史书无载的宗宝作为衬托,既延续"黄巾骁将"的叙事传统,又为关羽出场造势。其二,增设"借粮"对话("可借一万石"),暗喻汉末军阀与农民军的资源博弈,此虽无史据,却符合"粮秣决定战事"的乱世逻辑。其三,将刘备救援塑造为"仁义之师"的典范,通过管亥之败反衬刘关张的合法性,此种文学处理实承袭宋元话本"尊刘抑黄"的叙事范式。

管亥形象流变折射出史家与文人的不同书写立场。陈寿、范晔秉持"以事系人"的史笔,仅录其军事行动;罗贯中则运用"虚实相生"的笔法,通过武戏编排与道德对比,完成对农民军将领的"去人性化"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演义虽夸张其战力,却保留"解围散走"的史实结局,这种"半虚半实"的处理,恰是历史小说人物塑造的典型范式。

要之,管亥在正史中仅为时代注脚,在演义中却成为承载道德评判的符号。今人观之,当以《三国志》为本相,以《演义》为变相,方能窥见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之间的张力。黄巾将领的历史重构过程,实为传统史学"春秋笔法"与民间叙事"传奇笔法"相互角力的缩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