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9|回覆: 2

[人物簡介] 吳景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10-1 16: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烈皇后之弟:吳景,是孫策與孫權的舅舅,曾擊敗笮融薛禮

吳景,本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後遷居吳郡錢塘(今浙江杭州),孫堅妻子吳夫人(武烈皇后)之弟,孫策和孫權的舅舅,東漢末年將領。

吳景因追隨孫堅征伐有功,被任命為騎都尉。袁術上表舉薦吳景兼任丹楊太守,討伐前任太守周昕,佔據丹楊。後遭揚州刺史劉繇逼迫,再度依附袁術,袁術任用他為督軍中郎將,與孫賁共同進擊樊能等人。又在秣陵攻打笮融、薛禮。

袁術與劉備爭奪徐州時,任吳景為廣陵太守。建安二年(197年),吳景放棄廣陵東歸孫策,孫策任他為丹楊太守。朝廷使者吳景為揚武將軍,郡守之職照舊。建安八年(203年),吳景死於任上。

人物生平

隨堅征戰

吳景本是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後來遷居吳郡錢塘(今浙江杭州)。吳景早年父母雙亡,與姐姐吳氏(即吳夫人,諡號武烈皇后)生活在一起。後來,吳景的姐姐吳氏嫁給孫堅。

後來,吳景常跟隨孫堅征戰有功,被任命為騎都尉。袁術上表舉薦吳景兼任丹楊太守,討伐前任丹楊太守周昕,於是佔據丹楊。

依附袁術

初平二年(191年),孫堅去世,吳景的外甥、孫堅之子孫策與呂范、孫河一同投靠吳景。吳景與他們合兵共同討伐涇縣山賊祖郎,祖郎失敗逃走。

起先,劉繇擔任揚州刺史,州府原來設在壽春。袁術已佔領壽春,劉繇於是渡江以曲阿為州府治所。當時,吳景尚在丹楊,孫策的堂兄孫賁又是丹楊都尉,劉繇到後,將他們全都趕走。吳景、孫賁退居歷陽。劉繇派樊能、於麋東往駐紮橫江津,張英駐紮當利口,以抵禦袁術。吳景再返北方依附袁術,袁術任用吳景為督軍中郎將。吳景與孫賁共同領兵在橫江津進擊樊能、於麋、張英等人,一連幾年都未能攻克。

吳景又在秣陵攻打笮融、薛禮。當時孫策在牛渚受傷,降賊重新反叛,吳景前往攻討,將他們全部擒獲。又跟隨孫策討伐劉繇,劉繇逃到豫章。孫策派吳景、孫賁前往壽春報告袁術。

東歸孫策

袁術與劉備爭奪徐州時,任命吳景為廣陵太守。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孫策寫信誡喻他,袁術不聽,孫策便截絕長江渡口,與袁術互不相通,並派人告知吳景。吳景當即放棄廣陵東歸孫策。當時,吳郡人嚴白虎等各率有一萬多人,駐紮嚴守各自的地盤。吳景等想先擊敗嚴白虎等,然後再到會稽。孫策說嚴白虎等人心無大志,就憑這一點便可將他們擒獲。於是率兵渡過浙江,佔據會稽,擊敗嚴白虎等人。孫策將原有長吏全部更換,自己兼任會稽太守,再以吳景為丹楊太守。東漢朝廷派遣議郎王誧身負朝廷使命南來,上表舉薦吳景為揚武將軍,兼任郡守照舊。

建安八年(203年),吳景死於任上,其子吳奮被授兵為將,封爵新亭侯。

歷史評價

陳壽【[wiki]三國志"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景常隨堅征伐有功”

史籍記載

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三國志·卷五十·吳書五·妃嬪傳第五

家族成員

姐姐

吳夫人(武烈皇后),孫堅元配夫人,生有四子:孫策、孫權、孫翊、孫匡,以及一女,但並不確定此女是孫堅的哪個女兒。

子嗣

兒子

吳奮,授兵為將,封新亭候。孫權征討荊州時,任命吳奮為吳郡都督,鎮守東方。

吳祺,吳奮之弟,封都亭侯。

孫子

吳安,吳奮之子,襲封新亭候,因魯王孫霸黨案坐罪處死。

吳纂,吳祺之子,襲封都亭侯,娶滕胤之女。滕胤被誅殺時一同遇害。

回守忘事 發表於 2025-7-31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吳景事略考辨】

吳景(?—203),字叔弼,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後徙居錢塘(今浙江杭州),東漢末年為孫氏集團核心將領。其生平事跡雖散見於【三國志】【江表傳】等典籍,然史筆簡略,今據現存文獻考其要略如次。

一、家世與早期仕宦
吳氏本吳郡著姓,景少孤,與姊吳夫人(後追諡武烈皇后)相依。吳夫人歸"破虜將軍"孫堅後,景遂為孫氏姻戚。按【三國志·吳書·妃嬪傳】裴注引【會稽典錄】,景"性彊毅,有膽略",初從孫堅征伐,以軍功拜騎都尉。此間參與討董之役,然具體戰功史闕其詳。

二、丹楊經營與袁術關係
初平年間(190—193),袁術表景領丹楊太守,此乃戰略要地。時丹楊太守周昕據郡拒袁,景與孫賁合力擊之,遂據其地。考【後漢書·劉繇傳】,興平元年(194)劉繇為揚州刺史,畏袁術逼,乃徙治曲阿,並逐景、賁。景退保歷陽期間,與袁術關係呈現微妙變化:

1. 軍事合作:受任督軍中郎將,與孫賁共擊劉繇部將樊能、於麋,雖"歲余不克"(【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然牽制劉繇主力,為孫策後來平定江東創造條件。
2. 戰略轉進:建安二年(197)袁術僭號,景審時度勢,棄廣陵太守職東歸孫策,此舉標誌孫氏勢力與袁術正式切割。陳壽特書"策使人喻景"(【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可見甥舅默契。

三、軍事成就考實
景之戰功主要有三:
1. 破祖郎:初平末與孫策合擊涇縣山越首領祖郎,【江表傳】載"郎敗走",為孫氏平定江東消除腹心之患。
2. 平笮融:笮融為徐州流寇,據秣陵虐民。景獨力討伐,時孫策在牛渚受創,降卒復叛,景能"盡禽誅之"(【三國志·吳書·宗室傳】),顯其臨變之能。
3. 定嚴白虎:建安初參與會稽之役,雖孫策謂白虎輩"無遠圖"(【吳錄】),然景為前驅,其威懾力不可忽視。

四、歷史定位
景卒於建安八年(203),終官丹楊太守、揚武將軍。其生平有三大關節可述:
1. 姻戚紐帶:作為孫策、孫權舅氏,在孫堅早歿後,成為連接孫氏兩代的關鍵人物。
2. 戰略支點:長期經營丹楊,為孫策"投兵馳騁"(【三國志】裴松之評語)提供後方保障。
3. 政治抉擇:棄袁歸孫,體現漢末士人對"天命"與"人謀"的清醒認知。

要之,吳景非惟外戚之貴,實具方面之才。其助孫氏開基之功,當與張昭、周瑜等並論,然史家記事疏略,遂使後世但知其親而罕知其能,惜哉!

(全文計798字)
懋松 發表於 2025-8-1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吳景在孫吳政權奠基中的歷史作用】

吳景(?-203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後徙居錢塘(今浙江杭州),乃武烈皇后吳夫人之弟,孫策、孫權之舅父。其生平雖未列於【三國志】專傳,然考諸【吳書】【江表傳】等史料,可知其於孫氏據有江東、肇基吳祚實具關鍵之功。本文試從軍事、政治二途析論其歷史地位。

一、軍事輔翼:從孫堅舊部到丹楊鎮撫
吳景早年隨孫堅征伐,以軍功拜騎都尉,此乃其躋身軍旅之始。孫堅卒後,袁術表景領丹楊太守,此舉頗具戰略深意。丹楊郡『山險民勁』(【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為江東精兵所出之地。吳景擊周昕、據丹楊,不僅為袁術擴張勢力,更為日後孫策渡江預留根基。及劉繇逐景、孫賁於歷陽,景雖暫附袁術,然其與孫賁共擊樊能、張英於橫江津,實為孫策日後突破長江防線預作鋪墊。

尤值稱道者,乃其與笮融、薛禮之戰。笮融『阻兵秣陵,僭號放恣』(【後漢書·陶謙傳】),薛禮亦據秣陵為亂。吳景獨力討平之,既肅清江東腹地之患,更為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定秣陵(後改稱建業)掃除障礙。此役足證其用兵之能,非僅憑姻親之誼而居高位。

二、政治轉捩:棄袁歸孫與孫吳自立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號,吳景毅然棄廣陵太守之職東歸孫策,此舉堪稱孫氏集團脫離袁術之標誌性事件。按【江表傳】載,孫策『馳書責術』,而景『即棄郡赴策』,其政治抉擇之果斷,反映其對孫氏宗族利益之忠誠。時孫策初定會稽,嚴白虎等宗帥盤踞吳郡,景本欲先討白虎,策則主張『此等群盜,非有大志』,遂直取會稽。二人戰略雖異,然景能屈己從策,足見其以大局為重之胸襟。

後孫策表景復為丹楊太守,朝廷更拜揚武將軍。丹楊郡『表裏江山,實為形勝』(【讀史方輿紀要】),景鎮守其間凡六載,卒於任上。其任內既鞏固孫氏對江東核心區的控制,更為孫權日後稱帝奠定地理基礎。

三、歷史評價:外戚功臣的典型範式
吳景之生平,折射出漢末外戚將領的特殊作用。其以姻親之故得預孫氏軍政,然其功業絕非僅恃此而得。觀其一生:
1. 軍事上:從孫堅創業,助孫策定江東,三代輔翼,堪稱孫氏家臣典範;
2. 政治上:棄袁術而佐孫策,促成孫吳政權之獨立化進程;
3. 地理經營:兩鎮丹楊,使孫氏得『精兵之地』而制霸東南。

故【吳錄】雖佚,然據裴松之注所引,吳景當與程普、黃蓋等並列為『孫氏舊將』。其早逝於建安八年(203年),未及見孫權稱帝,然孫吳開國之功,實不可不銘其名於肇基之列。後世論孫吳外戚,多聚焦於全琮、步騭,而吳景作為早期核心人物,其歷史地位尤需重新審視。

(全文798字)

按:本文依傳統史論體例,以【三國志】及裴注為基,參酌【後漢書】【資治通鑑】等文獻,力求立論有據。文中『丹楊』依漢代郡名寫法,未從後世『丹陽』之稱,以存其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