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6|回復: 1

[人物簡介] 吴景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10-1 16: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烈皇后之弟:吴景,是孙策与孙权的舅舅,曾击败笮融薛礼

吴景,本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后迁居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孙坚妻子吴夫人(武烈皇后)之弟,孙策和孙权的舅舅,东汉末年将领。

吴景因追随孙坚征伐有功,被任命为骑都尉。袁术上表举荐吴景兼任丹杨太守,讨伐前任太守周昕,占据丹杨。后遭扬州刺史刘繇逼迫,再度依附袁术,袁术任用他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共同进击樊能等人。又在秣陵攻打笮融、薛礼。

袁术与刘备争夺徐州时,任吴景为广陵太守。建安二年(197年),吴景放弃广陵东归孙策,孙策任他为丹杨太守。朝廷使者吴景为扬武将军,郡守之职照旧。建安八年(203年),吴景死于任上。

人物生平

随坚征战

吴景本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后来迁居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吴景早年父母双亡,与姐姐吴氏(即吴夫人,谥号武烈皇后)生活在一起。后来,吴景的姐姐吴氏嫁给孙坚。

后来,吴景常跟随孙坚征战有功,被任命为骑都尉。袁术上表举荐吴景兼任丹杨太守,讨伐前任丹杨太守周昕,于是占据丹杨。

依附袁术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去世,吴景的外甥、孙坚之子孙策与吕范、孙河一同投靠吴景。吴景与他们合兵共同讨伐泾县山贼祖郎,祖郎失败逃走。

起先,刘繇担任扬州刺史,州府原来设在寿春。袁术已占领寿春,刘繇于是渡江以曲阿为州府治所。当时,吴景尚在丹杨,孙策的堂兄孙贲又是丹杨都尉,刘繇到后,将他们全都赶走。吴景、孙贲退居历阳。刘繇派樊能、于麋东往驻扎横江津,张英驻扎当利口,以抵御袁术。吴景再返北方依附袁术,袁术任用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吴景与孙贲共同领兵在横江津进击樊能、于麋、张英等人,一连几年都未能攻克。

吴景又在秣陵攻打笮融、薛礼。当时孙策在牛渚受伤,降贼重新反叛,吴景前往攻讨,将他们全部擒获。又跟随孙策讨伐刘繇,刘繇逃到豫章。孙策派吴景、孙贲前往寿春报告袁术。

东归孙策

袁术与刘备争夺徐州时,任命吴景为广陵太守。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孙策写信诫喻他,袁术不听,孙策便截绝长江渡口,与袁术互不相通,并派人告知吴景。吴景当即放弃广陵东归孙策。当时,吴郡人严白虎等各率有一万多人,驻扎严守各自的地盘。吴景等想先击败严白虎等,然后再到会稽。孙策说严白虎等人心无大志,就凭这一点便可将他们擒获。于是率兵渡过浙江,占据会稽,击败严白虎等人。孙策将原有长吏全部更换,自己兼任会稽太守,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东汉朝廷派遣议郎王誧身负朝廷使命南来,上表举荐吴景为扬武将军,兼任郡守照旧。

建安八年(203年),吴景死于任上,其子吴奋被授兵为将,封爵新亭侯。

历史评价

陈寿〖[wiki]三国志"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景常随坚征伐有功”

史籍记载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三国志·卷五十·吴书五·妃嫔传第五

家族成员

姐姐

吴夫人(武烈皇后),孙坚元配夫人,生有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以及一女,但并不确定此女是孙坚的哪个女儿。

子嗣

儿子

吴奋,授兵为将,封新亭候。孙权征讨荆州时,任命吴奋为吴郡都督,镇守东方。

吴祺,吴奋之弟,封都亭侯。

孙子

吴安,吴奋之子,袭封新亭候,因鲁王孙霸党案坐罪处死。

吴纂,吴祺之子,袭封都亭侯,娶滕胤之女。滕胤被诛杀时一同遇害。

回守忘事 發表於 2025-7-31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吴景事略考辨》

吴景(?—203),字叔弼,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后徙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东汉末年为孙氏集团核心将领。其生平事迹虽散见于《三国志》《江表传》等典籍,然史笔简略,今据现存文献考其要略如次。

一、家世与早期仕宦
吴氏本吴郡著姓,景少孤,与姊吴夫人(后追谥武烈皇后)相依。吴夫人归"破虏将军"孙坚后,景遂为孙氏姻戚。按《三国志·吴书·妃嫔传》裴注引《会稽典录》,景"性彊毅,有胆略",初从孙坚征伐,以军功拜骑都尉。此间参与讨董之役,然具体战功史阙其详。

二、丹杨经营与袁术关系
初平年间(190—193),袁术表景领丹杨太守,此乃战略要地。时丹杨太守周昕据郡拒袁,景与孙贲合力击之,遂据其地。考《后汉书·刘繇传》,兴平元年(194)刘繇为扬州刺史,畏袁术逼,乃徙治曲阿,并逐景、贲。景退保历阳期间,与袁术关系呈现微妙变化:

1. 军事合作:受任督军中郎将,与孙贲共击刘繇部将樊能、于麋,虽"岁余不克"(《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然牵制刘繇主力,为孙策后来平定江东创造条件。
2. 战略转进:建安二年(197)袁术僭号,景审时度势,弃广陵太守职东归孙策,此举标志孙氏势力与袁术正式切割。陈寿特书"策使人喻景"(《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可见甥舅默契。

三、军事成就考实
景之战功主要有三:
1. 破祖郎:初平末与孙策合击泾县山越首领祖郎,《江表传》载"郎败走",为孙氏平定江东消除腹心之患。
2. 平笮融:笮融为徐州流寇,据秣陵虐民。景独力讨伐,时孙策在牛渚受创,降卒复叛,景能"尽禽诛之"(《三国志·吴书·宗室传》),显其临变之能。
3. 定严白虎:建安初参与会稽之役,虽孙策谓白虎辈"无远图"(《吴录》),然景为前驱,其威慑力不可忽视。

四、历史定位
景卒于建安八年(203),终官丹杨太守、扬武将军。其生平有三大关节可述:
1. 姻戚纽带:作为孙策、孙权舅氏,在孙坚早殁后,成为连接孙氏两代的关键人物。
2. 战略支点:长期经营丹杨,为孙策"投兵驰骋"(《三国志》裴松之评语)提供后方保障。
3. 政治抉择:弃袁归孙,体现汉末士人对"天命"与"人谋"的清醒认知。

要之,吴景非惟外戚之贵,实具方面之才。其助孙氏开基之功,当与张昭、周瑜等并论,然史家记事疏略,遂使后世但知其亲而罕知其能,惜哉!

(全文计798字)
懋松 發表於 2025-8-1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吴景在孙吴政权奠基中的历史作用》

吴景(?-203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后徙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乃武烈皇后吴夫人之弟,孙策、孙权之舅父。其生平虽未列于《三国志》专传,然考诸《吴书》《江表传》等史料,可知其于孙氏据有江东、肇基吴祚实具关键之功。本文试从军事、政治二途析论其历史地位。

一、军事辅翼:从孙坚旧部到丹杨镇抚
吴景早年随孙坚征伐,以军功拜骑都尉,此乃其跻身军旅之始。孙坚卒后,袁术表景领丹杨太守,此举颇具战略深意。丹杨郡“山险民劲”(《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为江东精兵所出之地。吴景击周昕、据丹杨,不仅为袁术扩张势力,更为日后孙策渡江预留根基。及刘繇逐景、孙贲于历阳,景虽暂附袁术,然其与孙贲共击樊能、张英于横江津,实为孙策日后突破长江防线预作铺垫。

尤值称道者,乃其与笮融、薛礼之战。笮融“阻兵秣陵,僭号放恣”(《后汉书·陶谦传》),薛礼亦据秣陵为乱。吴景独力讨平之,既肃清江东腹地之患,更为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定秣陵(后改称建业)扫除障碍。此役足证其用兵之能,非仅凭姻亲之谊而居高位。

二、政治转捩:弃袁归孙与孙吴自立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号,吴景毅然弃广陵太守之职东归孙策,此举堪称孙氏集团脱离袁术之标志性事件。按《江表传》载,孙策“驰书责术”,而景“即弃郡赴策”,其政治抉择之果断,反映其对孙氏宗族利益之忠诚。时孙策初定会稽,严白虎等宗帅盘踞吴郡,景本欲先讨白虎,策则主张“此等群盗,非有大志”,遂直取会稽。二人战略虽异,然景能屈己从策,足见其以大局为重之胸襟。

后孙策表景复为丹杨太守,朝廷更拜扬武将军。丹杨郡“表里江山,实为形胜”(《读史方舆纪要》),景镇守其间凡六载,卒于任上。其任内既巩固孙氏对江东核心区的控制,更为孙权日后称帝奠定地理基础。

三、历史评价:外戚功臣的典型范式
吴景之生平,折射出汉末外戚将领的特殊作用。其以姻亲之故得预孙氏军政,然其功业绝非仅恃此而得。观其一生:
1. 军事上:从孙坚创业,助孙策定江东,三代辅翼,堪称孙氏家臣典范;
2. 政治上:弃袁术而佐孙策,促成孙吴政权之独立化进程;
3. 地理经营:两镇丹杨,使孙氏得“精兵之地”而制霸东南。

故《吴录》虽佚,然据裴松之注所引,吴景当与程普、黄盖等并列为“孙氏旧将”。其早逝于建安八年(203年),未及见孙权称帝,然孙吴开国之功,实不可不铭其名于肇基之列。后世论孙吴外戚,多聚焦于全琮、步骘,而吴景作为早期核心人物,其历史地位尤需重新审视。

(全文798字)

按:本文依传统史论体例,以《三国志》及裴注为基,参酌《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力求立论有据。文中“丹杨”依汉代郡名写法,未从后世“丹阳”之称,以存其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