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7|回復: 2

[人物簡介] 王粲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30 16: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字仲宣,著有七哀诗、登楼赋等作品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wiki]三国志·王粲传"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王粲传’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王粲传〗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王粲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的名士,都位列三公。王粲的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西迁至长安,王粲也随同前往。当时的著名学者、左中郎将蔡邕一见到王粲,就觉得他是个奇才。当时蔡邕的才学天下闻名,受到满朝官员的敬重,蔡邕府第前经常是车马填巷,他家的客厅也常宾客满坐。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便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上。王粲一进门,因为他年纪小,身材又矮,满屋的人都感到很吃惊。蔡邕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他确实是奇才,让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该全部送给他。”

怀才不遇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不久,他到荆州去投靠自己的同乡、荆州牧刘表。刘表见他状貌不扬,身体孱弱,又不拘小节,所以不太看重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长沙太守张羡听从桓阶建议,举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兵背叛刘表,刘表发兵讨伐。为了宣传这次出征,就由王粲执笔写了一篇〖三辅论〗,以示师出有名。其中写道:“长沙不轨,敢作乱违,我牧睹其然,乃赫尔发愤,且上征下战,去暴举顺。”申明用兵乃是为了“去暴举顺”。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在官渡之战后两年,袁绍病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兄弟阋墙。刘表为了劝和,让王粲起草了〖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书中劝解袁氏兄弟毋作阋墙之斗,应当联合御侮,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甚有文彩,张溥在〖王侍中集题辞〗评价两文“词章纵横”。

归附曹操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死后,王粲力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曹操。荆州平定后,曹操任命他为丞相掾,赐王粲爵关内侯。一次,曹操在汉水边设宴款待百官,王粲给曹操敬酒说:“当今袁绍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将广,志在夺取天下,但虽爱惜贤才却不能重用,因此那些奇士终归离他而去。刘表盘踞荆楚,从容不迫,坐观时变,自以为可以仿效周文王。那些避难到荆州来的贤士,都是海内的俊杰,可刘表却不善于任用他们,结果当国家危难之际却无人辅佐他。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伊始就忙着整顿冀州的军队,收录当地的豪杰各尽其用,因此能称雄天下。等到平定了江、汉,又征召这一带的贤才各居其位,使天下归心,望风归附,文武并用,英雄尽力,这些都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国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后来,王粲又被调任军谋祭酒。

魏王侍中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魏王国建立以后,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一同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因博学多识,总能做到对答如流。当时旧礼仪制度废弛殆尽,需要重新制定,王粲与卫觊等负责除旧布新,制定新的典章。据〖决疑要注〗记载:汉末丧乱时,玉佩断绝消失。而王粲认得旧佩,才重新作之。西晋时的玉佩,都是受法于王粲。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们之间经常有诗赋往还。

据〖典略〗记载;王粲才高,擅应机辩论。当时,钟繇、王朗等尽管都在魏王国任卿相之职,但一到朝廷奏议,都停笔措手不及。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

驴鸣悼亡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二十四日(2月17日),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当时的曹丕还是世子,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驴叫之声。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葬礼之后,曹植又作〖王仲宣诔〗,可见二人其交情确实非同寻常。

人物地位

文学

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中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王粲赋今存20多篇,篇帙短小,大多为骚体。最为人传诵的是作于客居荆州时期的〖登楼赋〗。它摒弃了汉赋铺张扬厉的传统写法,以简洁明快的语句,忧愍世道,怀念故乡,热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来;对自己的坎坷遭遇,也发出了强烈的感慨。赋中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是其一大艺术特色。在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中,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王粲散文以他为刘表拟的〖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比较成功。

王粲于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如〖七哀诗〗;归顺曹操后,主要是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这些诗再现了汉末战乱的田园荒芜和满目疮痍,也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过效力的意愿。

同他的仕途遭遇相一致,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线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愤悱的情调。

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功立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如分别写于曹操西征关右和东征孙权的〖从军诗〗五首,便对曹军的征伐作了热烈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从军征战、建功立业的激昂情绪。

据〖三国志〗记载,王粲有诗、赋、论、议近六十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佚。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严可均〖全后汉文〗卷90—91辑录有其辞赋奏疏。中华书局出版有俞绍初校点的〖王粲集〗。现世存诗23首。

藏书

王粲的藏书主要得自于蔡邕所赠,相传他登门拜谒蔡邕,蔡邕“倒履迎之”,并言“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予之”。蔡邕故后,即履行了他的诺言,将其藏书数车六千余卷赠与王粲。年老时,其藏书已达万卷。

历史评价

蔡邕:“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曹丕:“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粲长于辞赋。干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张衡)、蔡(蔡邕)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曹植:“①既有令德,材技广宜。疆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泉涌。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何道不洽,何艺不闲。”“②昔仲宣独步於汉南,孔璋鹰扬於河朔,伟长擅名於青土,公干振藻於海隅,德琏发迹於大魏,足下高视於上京。”

典略〗:“粲才既高,辩论应机。钟繇、王朗等虽各为魏卿相,至于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

陈寿〖三国志〗:“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粲特处常伯之官,兴一代之制,然其冲虚德宇,未若徐干之粹也。”

谢灵运:“①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②幽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伊洛既燎烟,函崤没无像。整装辞秦川,秣马赴楚壤。沮漳自可美,客心非外奖。常叹诗人言,式微何由往。上宰奉皇灵,侯伯咸宗长。云骑乱汉南,纪郢皆扫荡。排雾属盛明,披云对清朗。庆泰欲重叠,公子特先赏。不谓息肩愿,一旦值明两。并载游邺京,方舟泛河广。绸缪清燕娱,寂寥梁栋响。既作长夜饮,岂顾乘日养!”

刘勰:“傅嘏、王粲,校练名理。”“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沈约:“若夫平子艳发,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钟嵘:“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萧纲:“但以当世之作,历方古之才人,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了不相似。”

房玄龄:“逮乎当涂基命,文宗蔚起,三祖叶其高韵,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彬蔚之美,竞爽当年。独彼陈王,思风遒举,备乎典奥,悬诸日月。”

骆宾王:“河朔词人,王、刘为称首;洛阳才子,潘、左为先觉。若乃子建之牢笼群彦,士衡之籍甚当时,并文苑之羽仪,诗人之龟镜。”

于頔:“诗自风雅道息,二百余年而骚人作。其旨愁思,其文婉丽,亡楚之变风欤?至西汉李陵、苏武,始全为五言诗体,源于风,流于骚,故多忧伤离远之情。梁昭明所撰〖文选〗,录古诗十九道,亡其名氏。观其辞,盖东汉之世,亦苏李之流也。自建安中王仲宣、曹子建鼓其风,晋世陆士衡、潘安仁扬其波。王曹以气胜,潘陆以文尚。气胜者魏祖兴武功,于二京已覆;文尚者晋武图帝业,于五胡肇乱。”

独孤及:“且文之为体也,必当词与旨相经,文与声相会。词义不畅,则情旨不宣;文理不清,则声节不亮。诗人因声以缉韵,沿旨以制词,理乱之所由,风雅之所在。固不可以孤音绝唱,写流遁于胸怀;弃徵捐商,混妍蚩于耳目,自当晞圣藻于天文,听仙章于广乐,屈、宋为涯岛,班、马为堤防,粲、植为陆落,潘、陆为郊境,搴琅玕于江、鲍之树,采花蕊于颜、谢之园,何、刘准其衡轴,任、沈程其粉黛,然后为得也。若乃才不半古,而论已过之,妄动刀尺,轻移律吕,脱略先辈,迷诖后昆,此明时所当变也。”

白居易:“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罗大经:“仲宣不依曹、黄、二袁,而依刘表,意亦可见。故仲宣之忠于汉,陶渊明之忠于晋,罗昭谏之忠于唐,皆诗人文士之识大义有气节者。”

陈绎曾:“王粲真实有余,澄滤不足。”

陆时雍:“子桓、王粲,时激风雅余波,子桓逸而近风,王粲庄而近雅。”

陈祚明:“王仲宣诗跌宕不足而真挚有余,伤乱之情,小雅变风之余也。与子桓兄弟气体本殊,无缘相比。”

方东树:“建安七子,除陈思,其余略同,而仲宣为伟,局面阔大。公干气紧,不如仲宣。”“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

轶事典故

过目不忘

王典故粲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他生性善于计算。作算术,很简捷地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并且擅长写文章,总是一挥而就,从来不用修改,时人常常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但他们尽管反复精心构思,写出的文章也没法超过王粲。〖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的两件小事,证明了王粲确实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人。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见路边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儿朗读起来。友人问他:“你能背诵吗?”王粲回答:“能。”友人当即叫他转过身去背诵碑文,结果一字不差。

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说能帮着人家按原来的局势把棋子重新摆好。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块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重摆,结果,连一道的误差也没有。王粲就是这样博识强记。

昼侍可矣

王粲记忆力强,见闻广博,所以曹操出外游览观赏,王粲多次同车随行,至于受到的尊敬却不如和洽、杜袭。杜袭曾经单独被曹操召见,一直到半夜。王粲生性急躁好胜,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不知曹公对杜袭说了些什么?”和洽笑着回答说:“天下的事难道能全都知道吗?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为这郁郁不乐,您想一个人都兼顾起来吗?”

眉毛脱落

王粲二十多岁时,曾遇“医圣”张机,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亲属成员

曾祖

王龚,字伯宗,官至太尉。

祖父

王畅,字叔茂,官至司空。

父亲

王谦,官至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儿子

王粲有二子,受魏讽谋反案牵连,都被曹丕诛杀。

从孙

王宏,字正宗,在西晋官至大司农、司隶校尉、尚书,卒赠太常。

把酒忘韵 發表於 2025-4-3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粲之才情与命运:一个建安文人的精神图景

王粲作为"建安七子"之冠冕,其生平际遇与文学创作构成了汉魏之际文人命运的典型样本。这位出身山阳高平王氏的名门之后,其人生轨迹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乱世文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

王粲的早慧令人惊叹。蔡邕"倒屣相迎"的典故,不仅彰显了少年王粲的非凡才具,更暗示了汉末清流士大夫对文化传承的深切焦虑。当蔡邕言"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时,实则是将文化正统的延续寄托于这位少年身上。这种文化托付的重量,在王粲《七哀诗》中转化为"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的深沉叹息,其诗史价值正在于将个人流离升华为时代悲剧的书写。

客居荆州时期(192-208年)是王粲文学创作的关键阶段。刘表"以貌取人"的冷遇,使得这位"建安之杰"长期处于"有志不伸"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王粲在荆州所作《登楼赋》展现出的艺术造诣已达巅峰:"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慨叹,开创了中国文学中"登高怀远"的抒情传统。赋中"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的景物描写,实则是其"才高位卑"心理处境的外化。

归曹时期(208-217年)王粲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但其文学创作反而呈现出某种程式化倾向。曹操父子对王粲的器重,主要体现在其"博物多识"的学者特质上。这一时期所作的《从军诗》等作品,虽具"雅好慷慨"的建安风骨,但相比荆州时期的创作,少了几分生命的痛感。这种变化暗示着:文人一旦被纳入权力体系,其文学表达的纯粹性往往难以保全。

王粲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兼擅诗赋的全面才能。《文心雕龙》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准确概括了其文风特点。他的《英雄记》开创了人物传记的新体例,而《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则展现了卓越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这种多方面的才华,使其成为建安文学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王粲四十一岁早逝于征吴途中,其生命轨迹与建安时代(196-220年)几乎完全重合。这位"七子之冠冕"(刘勰语)的悲剧性在于:他既不能如孔融那样保持士人气节而殉道,也无法似曹丕兄弟般彻底拥抱新时代。王粲的精神困境,实则是整个建安文人群体的缩影——他们在乱世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却始终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今天重读王粲,不仅是对一位文学天才的追忆,更是对知识分子永恒命题的再思考。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5-17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粲的文学成就与历史际遇》

王粲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生平与创作典型地体现了汉魏之际士人的精神轨迹。本文将从家学渊源、文学造诣、历史际遇三个维度,对这位"建安七子之冠"进行系统考察。

一、家学渊源与早慧才名
王粲出身山阳王氏,曾祖王龚、祖父王畅皆位至三公,这种清流世家的背景为其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蔡邕"倒履相迎"的典故(《三国志·王粲传》),不仅印证了其少年才名,更揭示了汉末学术传承的重要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蔡邕拟赠藏书之举,实为汉晋之际知识垄断被打破的象征,王粲正是这种文化权力下移的受益者。

二、文学成就的历史定位
王粲现存作品虽仅六十余篇,然其《七哀诗》《登楼赋》已足确立其文学史地位。钟嵘《诗品》将其列为上品,称其"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准确概括了其诗赋"悲而不壮"的美学特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登楼赋》开创的"登临抒怀"模式,直接影响了后世鲍照《芜城赋》、庾信《哀江南赋》的创作范式。其《英雄记》虽散佚,但作为现存最早的汉末人物传记集,对研究建安史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三、历史际遇的典型意义
王粲荆州依刘表的十三年(192-208),恰是其创作高峰期。刘表"以貌取人"的冷遇(《典略》),反而造就了其文学中的深沉气象。建安十三年归曹后,虽官至侍中,但随军征伐的生涯使其最终病逝征途,这种"文士从戎"的结局,折射出建安文人普遍的政治困境。曹丕《与吴质书》称"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正道出其文学成就与政治际遇的反差。

结语:
王粲的文学实践,既延续了东汉士族的家学传统,又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其生平际遇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汉魏之际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典型命运。后世将之与曹植并称"曹王",不仅是对其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建安文学"慷慨任气"特质的深刻认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