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7|回覆: 2

[人物簡介] 鮑忠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9-29 19: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漢將軍:鮑忠,是虛構人物,其結局是被華雄所殺

鮑忠,字叔義。討伐董卓時為鮑信軍中任“秉中將軍”。鮑信因懼怕長沙太守孫堅搶了頭功擊退汜水關守將華雄,暗中遣鮑忠出戰華雄。華雄與鮑忠在汜水關前對峙許久,華雄抬刀殺來,鮑忠舉金钂抵擋,誰知華雄力氣逼人,將金钂斬斷,一刀將鮑忠劈死。

出處

鮑忠,是歷史小說【[wiki]三國演義"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東漢末年漢桓帝劉志時期生,為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之一的濟北相鮑信和鮑韜之弟,隨鮑信出征汜水關。

原著描寫

眾諸侯內有濟北相鮑信,尋思孫堅既為前部,怕他奪了頭功,暗撥其弟鮑忠,先將馬步軍三千,徑抄小路,直到關下搦戰。華雄引鐵騎五百,飛下關來,大喝:“賊將休走!”鮑忠急待退,被華雄手起刀落,斬於馬下,生擒將校極多。華雄遣人齎鮑忠首級來相府報捷,卓加雄為都督。

於口 發表於 2025-8-1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演義】虛構人物鮑忠考略

【三國演義】作為歷史演義小說,其人物塑造常虛實相參。鮑忠其人,史傳無載,純屬羅貫中藝術虛構之產物。此人物之設置,實為凸顯董卓部將華雄之驍勇,並暗諷諸侯聯軍內部之齟齬。今就文本細節略作考析。

一、人物虛構與敘事功能
鮑忠出場於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其身份為濟北相鮑信之弟,職銜「秉中將軍」亦為小說獨創。按【後漢書】【三國志】,鮑信確為討董諸侯,然其弟僅載鮑韜一人,且未參與汜水關之戰。羅貫中虛構鮑忠,實有三重敘事意圖:
1. 襯托華雄威勢:以鮑忠「金钂被斬」「一刀斃命」之速敗,為後續關羽「溫酒斬華雄」蓄勢;
2. 暴露聯軍矛盾:鮑信「恐孫堅奪功」而私遣部屬,映射諸侯各懷異心之弊;
3. 強化戲劇張力:通過鮑忠之死加速情節推進,引出關羽登場之高潮。

二、兵器與戰法之隱喻
小說特寫鮑忠持「金钂」迎戰華雄,此兵器形制類同隋唐钂耙,顯非東漢常見兵器。作者刻意選用此冷門兵刃,既暗示鮑忠虛張聲勢(钂為儀仗用器),又借「刀斷金钂」之象喻示華雄武力碾壓。而鮑忠「急待退」之態,更暴露其臨陣怯戰,與演義中「名將交鋒必先通名」的程式化描寫形成反差,暗諷其非真豪傑。

三、史實與虛構之辨
考【三國志·鮑勛傳】裴注引【魏書】,鮑信確有「弟韜以忠勇稱」之記載,然韜卒於兗州之戰,與汜水關無涉。羅貫中或取「忠勇」二字衍生新人物,以「忠」為名反諷其冒進致敗。另據【資治通鑑】,孫堅破華雄前確有小敗,但系因袁術剋扣糧餉所致,與鮑信無干。小說移花接木,將聯軍內耗具象化為鮑忠之死,此即「七實三虛」筆法之典型。

結語
鮑忠雖為虛構角色,然其存在深刻揭示了【三國演義】「以虛寫實」的創作邏輯。此人物如同一面稜鏡,折射出亂世中功利心態對軍事同盟的侵蝕,亦為華雄、關羽等核心武將的塑造提供敘事支點。讀者當以文學視角觀之,若執泥於史實考據,反失演義「曲筆寫史」之妙旨。

(全文798字)
郝岢 發表於 2025-8-2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演義】中鮑忠形象考辨及歷史虛構人物之價值

【三國演義】作為歷史演義小說之典範,其人物塑造常虛實相生。鮑忠此一角色雖為羅貫中所虛構,然其形象設計實具典型意義,值得從文學創作與歷史敘事角度加以探討。

一、虛構人物之歷史語境
鮑忠出場於"十八路諸侯討董"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框架內。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所載,鮑信確為討董聯軍重要成員,然史籍未載其有弟鮑忠。羅貫中虛構此人物,既填補了鮑信家族成員空白,亦通過"秉中將軍"之職(此官職於漢制無考)強化了諸侯聯軍內部之鬆散性。其速敗於華雄刀下,恰與史載鮑信"輕進敗績"(【後漢書·董卓傳】)形成互文,暗諷諸侯各懷私心之弊。

二、文學形象之敘事功能
鮑忠之死具有三重文學價值:其一,以"金钂被斬"的細節描寫(钂為明代常見兵器,此乃作者時代錯置)凸顯華雄之勇猛,為後續關羽"溫酒斬華雄"蓄勢;其二,通過"暗撥其弟抄小路"的情節,暴露聯軍"爭功內耗"之實,與史載袁術剋扣孫堅軍糧事相呼應;其三,其首級報捷情節,成為董卓集團氣焰囂張之註腳。此等筆法,正合毛宗崗所評"閒筆不閒"之妙。

三、歷史虛構之創作邏輯
考【演義】創作規律,次要人物之虛構多遵循"補位原則":鮑信在正史中獨領一軍,小說卻需具體戰例支撐。虛構鮑忠戰死,既避免篡改鮑信本傳結局(後為救曹操戰死),又成全華雄"連斬驍將"之威名。此類"功能性虛構"在【演義】中屢見不鮮,如"潘鳳"等形象皆屬此列。

結語
鮑忠雖史無其人,然其形象承載着【演義】"七實三虛"的創作智慧。錢鍾書【管錐編】有云:"稗史之虛,正所以顯正史之實。"虛構人物恰似歷史褶皺中的暗紋,既補全敘事邏輯,更折射出作者對歷史本質的深刻把握。讀【演義】者,當於此等"無中生有"處,體會文學想象與歷史真實的微妙平衡。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